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周恩來的理論秘書范若愚

2010-04-02 07:28:42散木
黨史博覽 2010年2期

○散木

一位具有全國影響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

范若愚(1912~1985),原名純智,山西五寨縣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五寨縣區委書記、晉綏邊區二專署秘書主任(后稱為副專員)、晉綏邊區第二中學校長、八路軍一二○師獨立第二旅參議、中共雁北區黨委宣傳部秘書等職。

1948年,范若愚進入中共中央馬列學院第一班學習,師從楊獻珍、艾思奇等人,從此確定了他一生宣傳馬列主義理論的方向。范若愚學習期間十分刻苦,這也為他后來長期從事理論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49年春,中央馬列學院隨中共中央機關遷入北平,這就是后來中共中央黨校的雛形。當時,學院先成立了政治研究室,隨后又成立了哲學、政治經濟學、馬列主義基礎、中共黨史、黨建等教研室。范若愚歷任中共中央馬列學院以及中共中央高級黨校政治研究室秘書、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副主任及主任、校教學委員會委員、校黨委委員、校委委員、副校長等職。其間,范若愚以講授《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而著稱。

范若愚

在中央黨校任職期間,范若愚曾兼任周恩來的理論秘書(1956年至1959年)、劉少奇的學習秘書(1958年初)。他還是中共八大代表、第四至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兼職研究員,之后又兼任《紅旗》雜志常務副總編輯。

1966年“文革”爆發之前,范若愚任中央黨校副校長、《紅旗》雜志常務副總編輯,主要工作是在紅旗雜志社。他還是當時以北京市委書記彭真為首的中央文革五人 (即彭真、陸定一、康生、周揚、吳冷西)小組領導下的成員之一,參與起草了《二月提綱》。

“文革”開始后,范若愚陷入苦難之境。其間,他曾以死抗爭,后身陷囹圄,失去自由。

“文革”結束后,1977年,中央黨校復校,范若愚任科學社會主義教研室顧問、校副教育長、校顧問。此外,他還是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會長。

范若愚是一位具有全國影響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1985年6月,范若愚因病逝世,他的追悼會在中共中央黨校舉行。追悼會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黨校校長王震主持。悼詞稱其“長期致力于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研究和教育事業,成為全國有影響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為宣傳和捍衛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宣傳和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黨的理論教育事業,為高級黨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特別是理論隊伍的培養和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將之作為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文革”前,范若愚已先后撰寫和發表了百余篇理論文章,結集的有 《和青年朋友談談學習中的幾個問題》、《為什么要學習和怎樣學習〈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列寧論中國革命》、《〈共產黨宣言〉解釋》、《〈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解釋》等。其中頗有影響的文章有:1951年為配合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黨建任務日益重要而撰寫的《肅清封建等級的思想殘余》、《共產黨員必須克服農民思想》等;1954年為配合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而撰寫的 《學習列寧關于過渡時期的理論,為實現我國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而奮斗》、《列寧論國家資本主義》等;1955年為紀念俄國1905年革命50周年而撰寫的 《俄國1905年革命和中國》(先后發表于《人民日報》和《真理報》,影響極大,并得到周恩來的表揚)等;1957年為紀念俄國十月革命而撰寫的 《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是政治經濟和思想的根本變革》等;1960年為紀念列寧90周年誕辰在《紅旗》雜志上發表的《列寧論中國革命》以及《我們為什么廢除了封建家長制》等;1961年為紀念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發表20周年而撰寫的 《普遍真理和本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根本要求》等。

“文革”結束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后,范若愚在新形勢下又撰寫和發表了大量理論文章,并先后結集出版了 《列寧論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中國》、《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在周恩來身邊的日子里》等。此外,他還主持編寫了《科學社會主義概論》一書。

這一時期,范若愚撰寫的一些文章,主要是批判“左”傾思潮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混淆和扭曲(如《試論完整地準確地領會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對修正主義有準確的理解》、《以歷史的進步補償歷史的災難》等),以及在思想理論領域肅清“文革”的流毒,特別是中央黨校發生的舊案 (如 《康生與“十六字”方針》、《決不容許篡改馬克思主義——評唐曉文反黨的三篇文章》、《唐曉文吹捧柳下跖居心何在》等)。

見證周恩來一段苦悶的政治生涯

范若愚最重要的經歷之一,是于1956年至1959年奉命調至總理辦公室,兼任周恩來的理論秘書。其間的1958年初,他又兼任了劉少奇的學習秘書。

1956年,范若愚擔任周恩來理論秘書赴任前,中央黨校校長楊獻珍叮囑他,在總理需要時一定要全力以赴地工作,平時則仍在學校工作。后來,有人因此稱他是“總理府行走”。當時,周恩來的秘書達20多位。后來,范若愚回憶說:“從這個意義上說,那時是周總理辦公室最興旺的時期。事有巧合,那個時期也正是我們黨的路線正確、全黨全國最興旺的時期。”但是到了1959年,周恩來因犯了“錯誤”,相應地,他的職權也受到了削減,秘書班子的人數大減,范若愚也結束了他在中南海的兼職。

關于范若愚曾為兩位共和國領袖兼任秘書的經歷,很少有記載。在有關的檔案公開之前,主要還須通過他自己的回憶文字來記述。遺憾的是,他關于兼任劉少奇學習秘書一事,幾乎沒有記錄。范若愚后來結集有 《在周恩來身邊的日子里》一書,其中收入7篇回憶文章,主要記述了他當年在周恩來身邊所感受到的領袖風范。如周恩來的優秀 “學風”,是“實踐”、“調研”、“從實際出發”、“認真”、“言必有據”、“揭露矛盾, 解決矛盾”、“推陳出新”、“階級分析”、“言行一致”、“謙虛”、“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周恩來的學習方法則是 “習作合一”、“抓住中心”、“與不正確的思想作斗爭”等。范若愚還回憶了周恩來1957年在民族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關于我國民族政策的幾個問題》的有關情況。這一講話原擬在《紅旗》雜志發表,后被康生、陳伯達扣壓。范的回憶文章揭示了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范若愚對周恩來最重要的一篇回憶文章是 《歷史最終會把一切納入正軌》一文。此文記述了周恩來當年因“反冒進”受到毛澤東的嚴厲批評而被迫檢討的一些情節。其中的具體描寫為其他文獻資料所不載,因而彌足珍貴,成為國史中的實錄式的記載。

范若愚回憶說:“1956年,我調到周恩來總理辦公室工作。當時給我分配的工作任務是,由周恩來同志口授,讓我記錄或長或短的文件及其他書面材料,有時也查查文獻。就在我初到總理辦公室工作的那個時候,我們經濟建設工作中發生了冒進的苗頭,在某些建設中開始出現了緊張的局面。當時由于鋼產量趕不上其他有關生產的需要,周恩來同志為此曾親自到過鞍鋼和太原。具體情況我不大了解,只是有一次周恩來同志要我查找馬克思的一段話的出處。這段話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說的:‘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由于周恩來同志要找這段話,我聯系到他的鞍鋼、太原之行,以及我聽到辦公室其他同志談到的一些簡單的情況,我意識到,周恩來同志和陳云同志是反對經濟建設中開始出現的冒進現象的。”

不久,“反冒進”即遭到毛澤東的反對和嚴厲批評。毛澤東認為“反冒進”“掃掉了多、快、好、省”,是“右傾”,是“促退”,是“向群眾潑冷水,打擊積極性”,是“方針性的錯誤”。“反冒進”經過南寧會議、政治局擴大會議、成都會議后,提法也越來越厲害,幾乎等同于政治路線問題。當時,在毛澤東的威嚴之下,已經沒有了爭論,黨內“一言堂”的格局基本形成。此后,周恩來遇事發表意見也比較少了,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在經濟建設中,發揮主動、求實和創造性的作用了。對此,周恩來的內心顯然是非常苦悶的。

在范若愚的筆下,當年周恩來的苦悶和痛苦,十分真切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1958年,在成都會議期間,周恩來同志對我說,回到北京以后,要起草一個準備在八大二次會議上的發言稿,要我到總理辦公室的宿舍住幾天。回到北京后,我就到總理辦公室宿舍去住,聽候周恩來同志給我布置工作。有一天,周恩來同志對我說,他這次發言,主要是作 ‘檢討’,因為‘犯了反冒進的錯誤’,在南寧會議上已經被提出來了。由于我沒有隨他去過南寧,也不了解那次會議的內容,只是在這次談話中,我才知道。周恩來同志指示我:過去起草文件,是由他先談內容,由我記錄下來整理成書面材料。這次發言,不能像過去那樣,因為這是自己的檢討發言,不能由別人起草,只能他講一句我記一句,只是在文字的連接上做一點工作。周恩來同志還說,關于他這次‘犯錯誤’的問題,他已經和毛澤東同志當面談過了,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思想跟不上毛澤東同志。這說明必須努力學習毛澤東思想。周恩來同志在講了這些情況后,就開始起草發言稿的開頭部分,他說一句,我記一句。就在這個時候,陳云同志給他打來電話。陳云同志講的什么,我只聽到一兩句(他們使用的電話機有增音裝置),周恩來同志講的話,我當然聽清了。打完電話之后,他就說得很慢了,有時甚至五六分鐘說不出一句來。這時,我意識到,在反冒進這個問題上,他的內心有矛盾,因而他找不到恰當的詞句表達他想說的話。在這種情況下,我建議,我暫時離開他的辦公室,讓他安靜地構思,等他想好一段再叫我來記錄一段。我覺得,這時我如果守候在他的辦公桌旁,對他是一種精神上的負擔,會妨礙他構思和措辭。周恩來同志同意了我的意見,當時已經深夜12點了,我回到宿舍和衣躺在床上,等候隨叫隨去。在第二天凌晨2時許,鄧大姐把我叫去,她說:‘恩來獨自坐在辦公室發呆,怎么你卻睡覺去了?’我把周恩來同志同意了我的建議的情況講了以后,鄧大姐說:‘走!我帶你去和他談。還是由他口授內容,你整理成文字材料。’這樣,我隨鄧大姐到了周恩來同志辦公室。她和周恩來同志爭論了很久。最后,周恩來同志勉強地同意,還是由他口授內容,我回到宿舍去整理記錄。在整理到學習毛澤東思想問題時,我引了一句成語說:我和毛主席‘風雨同舟,朝夕與共’,但是在思想上還跟不上毛主席。后來,我把整理后的記錄請周恩來同志審閱時,他看到‘風雨同舟,朝夕與共’這句成語時,嚴厲地批評了我。他說,在關于他和毛澤東同志的關系上,在整風以前還可以引用這句成語,但是在整風以后不能引用。‘這也說明你對黨史知識知道得太少!’周恩來同志講這些話時,幾乎流出了眼淚。最后,他逐字逐句地自己動筆修改一遍,又親自補充了幾段,才打印出來,送交政治局常委和書記處傳閱。后來稿子退回,周恩來同志看過以后,又要我把批在稿子上的話謄寫清楚,再打印一次。我看到政治局常委和書記處提的意見,把‘檢討’部分中的一些話刪掉了,有些話改得分量較輕了。我看了之后,心里的緊張情緒才緩和下來。但是,我發現周恩來同志在起草這個發言稿的10多天內,兩鬢的白發又增添了不少。”

這一段回憶,把周恩來當時苦悶、難過的心情,以及他顧全大局的偉大人格,真實地記述下來。同時,也把鄧穎超心疼丈夫受到委屈的感情披露出來,并把作者自己對黨內生活和黨史的無知間接地表現了出來,實屬難能可貴。由范若愚起草、周恩來親自修訂的長達8000多字的檢討發言稿,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作為大會材料印發給了與會代表。周恩來十分內疚,感到自己作為總理“犯了錯誤”,考慮自己不便繼續擔任總理了。于是,在隨后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上提出這一問題,但會議表示挽留他繼續擔任總理。會后,鄧小平草擬了一份會議記錄,即:會議認為周恩來“應該繼續擔任現任的工作,沒有必要加以改變”。

參與了著名的中蘇論戰

范若愚作為周恩來的理論秘書,還有一個文獻可以說明:1958年7月13日,周恩來致信呂正操,說:“昨晚被你考住。今晨與范若愚同志談,將‘赤懸天’勉強解釋為‘赤日當空’、‘赤日懸空’的意思,并托(趙)爾陸同志轉告。現取閱主席詩詞原本,方知為‘長夜難明赤縣天’,并非‘赤懸天’。赤縣神州,大家懂得,自不費解。想以電話告,適你午睡,便以書代話,并望轉告爾陸。”周恩來與呂正操談及毛澤東的《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詞,就其中的首句“長夜難明赤縣天”有所猜測,周恩來詢問理論秘書范若愚,結果也沒說對。此外,作為劉少奇的學習秘書,范若愚在1961年還參加了《劉少奇選集》的編輯工作,當時在康生主持下,曾組織了熊復、姚溱、王力、范若愚、李鑫等幾個工作人員,收集和查閱了劉少奇的檔案和文章,約有300萬字,為編選作準備。當時的編輯方針,是按照《毛澤東選集》的模式,所選文章的下限,只選到1949年,并搞出了一個選目。后來因為“文革”發動,自然也就泡湯了。

范若愚作為黨內的一位 “筆桿子”,主要是在《紅旗》雜志擔任常務副總編輯的時期。

1958年6月1日,毛澤東親自提議創辦中共中央的理論刊物 《紅旗》。《紅旗》雜志最初的編委有鄧小平、彭真、陸定一、王稼祥、張聞天、胡喬木、陳伯達、康生、陶鑄、王任重、李井泉、柯慶施、舒同、李達、周揚、胡繩、鄧力群、王力、范若愚、許立群。范若愚排名倒數第二,但卻是編輯部的常務副總編輯之一(總編輯為陳伯達,四個副總編輯分別是胡繩、鄧力群、王力、范若愚)。

據說《紅旗》編委的名單是毛澤東“一個一個擬定的”,基本上囊括了當時黨內幾個著名的 “筆桿子”。像負責 《紅旗》具體編輯工作的胡繩、鄧力群、王力、許立群一樣,范若愚也是長期從事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的,當時還擔任周恩來的理論秘書和劉少奇的學習秘書,并且因為他對列寧主義較有成就的研究,受到過毛澤東、周恩來等的贊揚,被稱為是中國研究列寧主義問題的專家。所以,作為黨內幾位著名的“筆桿子”之一的范若愚,理所當然地就被毛澤東選入《紅旗》編委名單之中。

所謂“筆桿子”,當年還主要體現于“中蘇論戰”之中。

據吳冷西的回憶,1963年,根據毛澤東的意見,《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蘇共中央3月30日的來信。這以后,毛澤東離開北京到杭州,要陳伯達起草一個有關“總路線”的提綱。在北京,則由鄧小平主持起草另外一個稿子。根據鄧小平的指示,吳冷西、喬冠華、姚溱、范若愚、王力、熊復等幾位“筆桿子”,“還加上戲稱 ‘后排議員’的一些直接參加起草的年輕同志(他們來自中央宣傳部、人民日報社、新華社、聯絡部、外交部等單位)”,開了兩三天會,“大家充分發表意見,對陳伯達起草的稿子中間好的加以肯定,對不足的地方提出補充和修改意見”。五一勞動節過后,作為“筆桿子”的范若愚等隨鄧小平、彭真、陸定一、康生等飛赴杭州,與各大區書記和政治局委員譚震林、李富春等出席或列席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會議的內容是討論“反修防修”的問題。當時,毛澤東已經注意和警惕在反對蘇聯赫魯曉夫的 “修正主義”的斗爭中,也存在一個在國內如何防止“修正主義”的問題。于是,會議在通過 《關于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開展“四清”的同時,也就國際上“反修”的問題討論了在北京和杭州平行起草的關于“總路線”的兩篇稿子。

后來,范若愚對當年的“反修”有一個反思,撰寫和發表了《必須對修正主義有準確的理解》等文章。范若愚在大量引證列寧、斯大林對“修正主義”的解釋之后指出:“‘修正主義’一詞絕不容許濫用。只有對那種用‘修改’馬克思主義的形式,有意識地用資產階級觀點修改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并且自成一種‘嚴整的’思想體系的機會主義,才是修正主義者;對那些不是有意‘修改’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而在理論上實踐上有個別錯誤的人,都不能把他們叫‘修正主義者’。”

當年,范若愚還參加過撰寫批判“蘇共公開信”文章的工作。后來他在文章中回顧中共從1956年提出反對“現代修正主義”以后的斗爭過程,指出:這其中,中共發表的批判“現代修正主義”的文章,“有正確的地方,也有錯誤的地方”。如評“蘇共公開信”的“九評”,雖然有許多錯誤觀點,但不能認為把赫魯曉夫集團作為“修正主義者”來批判根本上是錯誤的。即“九評”對“修正主義”的批判,有三種情況:“第一種,基本上是正確的;第二種,有片面性,批判過了頭;第三種,根本上錯了。”“九評”中的若干錯誤觀點,“主要錯在對蘇聯的國內制度,特別是經濟制度,沒有進行調查研究,沒有占有真實可靠的大量材料,沒有進行科學分析,卻按照我們的觀點,輕率地下了許多空洞的斷語”。更為嚴重的是,“九評”中對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斗爭、階級斗爭的若干“左”的觀點,后來被林彪、“四人幫”利用,發展成一條極左路線,或者說,成了他們搞極左路線的“理論”。這一反思,以過來人的口吻,當然是體會得更加深刻了。

參與了“文革”導火線《二月提綱》的起草和擬定

范若愚作為黨內的一位 “筆桿子”,還參與了“文革”導火線——《二月提綱》的起草和擬定。

1966年2月3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組組長彭真在北京召集文化革命小組會議。參加者除了五人小組的成員外,還有許立群、胡繩、姚溱、王力、范若愚、鄭天翔等。最后,會議起草和擬定了《文化革命五人小組關于當前學術討論的匯報提綱》(即 《二月提綱》),其內容是:

“從批判《海瑞罷官》開始的大辯論,是我國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并且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后,在學術領域中清除資產階級和其他反動或錯誤思想的斗爭,是興無滅資的斗爭,即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斗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至于開展這場斗爭的方針,應采取“放”的方針,即“讓各種不同意見都放出來,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對反動的或錯誤的思想加以分析批判”,“要堅持實事求是,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要以理服人,不要像學閥一樣武斷和以勢壓人’,在報刊上點名作重點批判要慎重”;同時,“要依靠堅定的左派,團結一切革命的知識分子,孤立極少數頑固不化、堅持不改的人。要邊打邊建,由少到多,逐步形成一支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學術上超過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革命的、戰斗的、又紅又專的隊伍”,但要“反對自以為是”、“要警惕左派學術工作者走上資產階級專家、學閥的道路”。

《二月提綱》還決定設立“學術批判辦公室”,由胡繩、吳冷西、姚溱、王力、范若愚、許立群組成。

《二月提綱》雖然不免有歷史條件下“左”的痕跡和錯誤,但出發點是試圖對已經開展的“大批判”加以適當限制,并將之置于黨的領導之下和學術討論的范圍之內,反對把它變成集中的、嚴重的政治批判。

當然,這完全不符合當時毛澤東的意愿。2月7日,五人小組向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匯報了《二月提綱》。8日,彭真、康生、陸定一專程赴武漢,向毛澤東作了匯報,毛澤東聽后不置可否。12日,中共中央將《二月提綱》批發全黨。但不久之后,就被毛澤東否定。16日,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根據毛澤東的態度,中共中央決定立即停止《二月提綱》的執行。隨即,對《二月提綱》展開了嚴厲的批判,范若愚等人的命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文革”發動之后,范若愚受到審查,被誣陷為“特務”,他的專案組由陳伯達的老婆劉叔晏負責。據稱,江青曾稱劉叔晏“辦案有能力”,也就是想讓“范若愚案”越搞越大,讓許多無辜者也受到牽連。

不久,中央文革小組還決定讓劉叔晏負責陸定一的專案組,而劉叔晏感到陸定一非范若愚所能類比,就有推托的意思。后來,陸定一專案組就由陳伯達接了過去。此時,范若愚已經身陷大獄了。

關于批判“合二而一”論

在意識形態的批判運動中,范若愚曾參與和寫過一些帶有“左”傾色彩的政治運動和批判文章。比如在他任職的中央黨校,1964年批判楊獻珍的“合二而一”論時,范若愚就參與寫過批判的文章,說過一些錯話。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楊獻珍的冤案得到平反,那場 “哲學 ‘罪案’”,也被說明是一場“政治冤案”。范若愚在《紅旗》雜志撰寫和發表了《“合二而一”批判由來》的文章,揭示了整個過程,并著重揭發了那個“理論權威(即康生,系當時的提法)”。

據說,楊獻珍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范若愚是一個有一定學識和寫作能力的人,參加革命也比較早。像他這樣的人,在黨的正確路線指引和正派首長的領導下,是很可以為黨為革命做很多事情的。但如果碰上如康生、陳伯達這樣的領導,其對黨對革命的傷害性也很大。三中全會后,他有認識,承認自己有錯,這很好。認錯總比那些犯了錯誤死不認錯的人好。”

不過,對當年那場喧囂一時的批判“合二而一”的論戰,楊獻珍后來出版的《我的哲學“罪案”》,當事人之一的穆欣出版的《辦〈光明日報〉十年自述》、《述學譚往——追憶在光明日報十年》兩部回憶錄,以及楊獻珍的秘書蕭島泉后來撰寫的《一代哲人楊獻珍》、《共和國三次哲學大論戰》等,都與范若愚的《“合二而一”批判由來》和吳江的 《哲學上兩條戰線的斗爭》等有不同的看法和一定的分歧。

范若愚的 《“合二而一”批判由來》一文,是以當事人(副校長等)的身份和口吻來記述的,即“我曾親自看到一些情況”、“因為工作關系,我和那個‘理論權威’住在一起”,因而這篇文章給人以“權威性”的感覺。

穆欣卻認為“該文(《“合二而一”批判由來》)所記述的一些情節不符合事實,但卻被某些作者(包括《康生評傳》的作者林青山等)輾轉引用”,因此他才不得不出來商榷和反駁。

在穆欣的回憶中,當年所謂“合二而一”問題的“論戰”,大致是這樣一個過程,即:“論戰”開始時是以學術爭論的形式出現的,后來才轉為政治批判。

1964年5月29日,《光明日報》哲學專刊發表了中央黨校教師艾恒武、林青山合寫的《“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學習毛主席唯物辯證法思想的體會》一文。這篇文章是他們在新疆班聽了楊獻珍的講課后得到了啟發,從而寫成的。

當時,哲學教研室講師黎明看到了這篇文章,而黎明又是《光明日報》哲學專刊的社外編委,遂把文章推薦給《光明日報》學術部的編輯王愚。王愚審稿后認為可用,由代學術部主任的徐亦安簽發,并將小樣分別送給了哲學專刊主編、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張世英審閱。張世英在小樣上批了“可用”二字。

不過,光明日報社內部也有人認為既然已經有了“一分為二”論,現在再提一個“合二而一”論,雖然表達的是對立統一規律,卻不啻標新立異。于是征求楊獻珍的意見,楊認為“中國哲學史上早就有人用‘合二而一’表達對立統一規律了”,并不是“標新立異”。

后來,《光明日報》的總編輯穆欣就將文章簽字付印了。顯然,這篇文章當時只是作為一般的學術文章發表的。

豈料文章發表后,穆欣聽說民族文化宮的“哲學反修資料編寫組”(當時由中共中央文教小組副組長、理論組組長康生領導的一個秀才班子)的關鋒等人說文章有“原則性錯誤”,即“合二而一”論的概念是在強調矛盾的統一,同時又把認識論和方法論割裂開來,是違反辯證法的。

隨即,“哲學反修資料編寫組”的項晴寫了一篇《“合二而一”不是辯證法》的文章,送到《光明日報》發表。文章認為:“‘一分為二’同‘合二而一’是對立的,‘合二而一’必然調和矛盾。”當時這也未超出學術爭論的范圍,所以穆欣簽發了文章,并連同艾、林的文章一起,交康生審閱。

隨后,康生在出席“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時,將《光明日報》上的文章請江青轉送毛澤東。6月8日,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話,說:“‘一分為二’是辯證法,‘合二而一’恐怕是修正主義、階級調和論的吧。”康生隨即開始布置相應的批判任務,但表面上仍是作為學術討論來開展“論戰”的。

后來,艾恒武、林青山兩人被認為是楊獻珍的“代言人”。“論戰”也演變成為一場政治風暴。

此后,在康生的指使下,范若愚在黨校主持會議,對艾恒武、林青山進行批判,并追究文章是否是楊獻珍的“授意”。

7月10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劉興隆的文章《為什么要說“一分為二”講多了?》,公開點了高級黨校講師黎明的名字。

同一天,毛澤東在接見康生、艾思奇等人時說:“《雙十條》的第一個十條的前一段(即《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一段),是我寫的。這些話觸及到了有些人的痛處,楊獻珍就是一個,他們出來搞‘合二而一’反對我。”

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高級黨校兩名學員署名的文章《就“合二而一”問題與楊獻珍同志商榷》(《光明日報》于18日轉載),公開點了楊獻珍的名字。其實,這篇文章是康生指示人民日報社起草、由“中央反修哲學寫作小組”經過反復修改后炮制出來的。

據說這篇文章準備發表時,對用誰的名義發表,有所爭議。康生開始想用范若愚的名義發表,范不同意;又要用艾思奇的名義發表,艾也不同意。最后只好找到在黨校聽過楊獻珍課的新疆班的兩個人,以他們的名義發表了。

至此,關于“合二而一”的“論戰”,也就上升到政治批判的階段,而不再是一場學術討論了。

1965年6月4日,中央高級黨校向中共中央上報了《關于楊獻珍問題的報告》,認為楊獻珍有 “十大罪狀”:“反對毛澤東思想”、“制造反對社會主義的‘理論’”、“攻擊‘三面紅旗’”、“鼓吹資本主義”、“大鬧 ‘翻案風’”、“同彭德懷一道反黨”等。中央批準了這個報告,撤銷了楊獻珍的中央高級黨校副校長(注:1955年8月至1961年2月,楊獻珍任中共中央高級黨校校長、黨委書記,1961年2月至1965年9月任副校長、黨委副書記)和校委委員等職務。

隨之,一批無辜的干部受到株連,僅中央高級黨校就有包括副校長、校黨委第二書記侯維煜等在內的154人受到錯誤批判和圍攻,其中哲學教研室副主任孫定國、講師黎明被迫害致死。

穆欣認為范若愚將批判“合二而一”的一些過程搞得更加不清楚了,即“事情本來不是那個樣子,偏要說成那樣,就難看清它的本來面貌。范若愚的《‘合二而一’批判由來》一文掐頭去尾摘引康生說過的話,有些已不同于康生的原意,顯然違背實事求是的原則”。

這主要是說范若愚的文章會給人以這樣的錯覺:“論戰”的初期,艾恒武、林青山的文章《“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學習毛主席唯物辯證法思想的體會》,以及項晴的《“合二而一”不是辯證法》,都是先將文章的清樣呈送給了康生、關鋒(當時是“哲學反修資料編寫組”負責人),康生又故意“釣大魚”而下令發表的。于是,剛開始這就成了一樁事前部署好的陰謀了。

穆欣認為,這樣一來,范若愚的文章使許多人信以為真,結果以訛傳訛。如記述共和國歷史的一部長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影響很大的“1949—1989年的中國”系列叢書之一的《曲折發展的歲月》(叢進、林蘊暉等編著),也完全重復了范若愚的說法。穆欣還認為,在反思的同時,范若愚的文章又有一些“缺乏根據”的“推斷”,“豈非又會構成新的冤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本在线| 欧美激情伊人|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狠狠干综合| 婷婷午夜天|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午夜看片| 亚洲天堂2014|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欧美第二区|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欧美www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欧美第一页在线|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亚洲VA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 国产精品黄色片| 国产成人1024精品|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日日拍夜夜操|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欧美色图久久| 在线中文字幕网| 99国产在线视频|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77777|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色亚洲|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亚洲天堂久久新|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日韩在线第三页|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夜夜爽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国产高清自拍视频| 一区二区偷拍美女撒尿视频|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午夜三级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浪潮Av| 日韩色图区|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