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財,侯鳳茹,劉曉明(伊通滿族自治縣民族醫院,吉林伊通130700)
冠心病中醫辨治5法
劉財,侯鳳茹,劉曉明
(伊通滿族自治縣民族醫院,吉林伊通130700)
冠心病;辨證論治;氣滯血郁;痰濁阻塞
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病。臨床一般分為5型,其中心絞痛和心肌梗死型屬于中醫學“厥心痛”“真心痛”“胸痹”的范疇,現多以“胸痹”或“心痛”稱之。其表現為胸部憋悶疼痛,甚則胸痛徹背、氣短喘息、不得安臥,病位主要在心,但與肝、脾、腎也有一定聯系。現就冠心病辨治5法,論述如下。
適用于冠心病,中醫辨證屬氣滯血郁證。癥狀:胸悶、氣短、心悸,疼痛較劇、心痛陣作、痛有定處,可因暴怒而致心痛,痛劇則可見肢冷唇青,或痛引肩背甚則心痛徹背,伴心悸、怔忡,舌苔白、舌質暗紅或紫暗,有瘀斑、瘀點或舌下靜脈青紫,脈弦澀或結代。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桃仁15 g,紅花10 g,當歸10 g,生地黃15 g,川芎5 g,牛膝10 g,赤芍5 g,桔梗6 g,柴胡6 g,枳殼10 g,丹參15 g,甘草5 g。隨癥可酌加降香、延胡索、郁金、三七、乳香、沒藥、益母草、五靈脂等。
適用于冠心病,中醫辨證屬痰濁阻塞證。癥狀:心胸悶塞、疼痛時作、陰天加重、痰多,或白痰或黃痰,呼吸不暢、形體肥胖,舌苔白膩或水滑或黃膩,脈滑。治法:通陽散結、寬胸豁痰。方藥: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全瓜蔞15 g,薤白10 g,制半夏15 g,白酒適量。痰飲為主或兼寒者,可酌加桂枝、干姜、茯苓、白術、白蔻仁、細辛等;痰郁而化熱者酌加黃連、制膽星、枳實、竹茹、茯苓、陳皮、郁金等。
適用于冠心病,中醫辨證屬陰寒凝滯證。癥狀:胸痛時作、感寒痛甚,心悸氣短、四肢厥冷,苔白,脈弦緊。治法:辛溫通陽,宣痹散寒。方藥:當歸四逆湯加減。當歸15 g,赤芍10 g,桂枝10 g,細辛5 g,炙甘草10 g,可酌加丹參、薤白、檀香、干姜等。若疼痛加劇可加入制附子、延胡索、桃仁、紅花、川芎等。
適用于冠心病,中醫辨證屬氣陰兩虛證。癥狀:胸悶氣短、心痛時作、心悸乏力、頭暈目眩、心煩不寐或自汗或盜汗、耳鳴、腰膝酸軟,舌質偏紅或紫暗或有齒痕、苔薄或剝,脈細數或細弱或結代。治法:益氣養陰,通脈寧神。方藥:炙甘草湯合左歸飲加減。炙甘草15 g,生地黃30 g,黨參20 g,桂枝15 g,山茱萸15 g,阿膠10 g(烊化),枸杞子20 g,茯苓15 g,山藥20 g。陰虛偏重者酌加當歸、白芍、麥冬、玉竹、五味子、遠志等;氣虛偏重者酌加黃芪、白術等;兼有血瘀者酌加丹參、三七、桃仁、紅花、赤芍等。
適用于冠心病,中醫辨證屬陽氣虛衰證。癥狀:胸悶心痛,甚則胸痛徹背、心悸氣短、畏寒肢冷、腰酸,舌質淡或紫暗,脈沉細或結代。治法:益氣溫陽,活血通脈。方藥:右歸飲加減。制附子10 g,山藥15 g,山茱萸10 g,熟地黃10 g,杜仲15 g,肉桂10 g,枸杞子20 g,黨參15 g。可酌加黃芪、白術、茯苓、高良姜、干姜、薤白、桃仁、紅花、丹參等。
筆者認為,胸痹屬于本虛標實之證,臨床治療應分清主次,標實有血瘀、陰寒、痰濁之不同,本虛又有氣血陰陽之區別。心絞痛發作期多以治標為主,緩解期多以治本為主或標本同治[1-2]。
[1]王永炎.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9.
[2]蔡師敏,黃發盛.冠心病中醫辨證分型與血脂關系分析[J].福建中醫藥,1999,30(6):12.
2010-09-10)
劉財(1956-),男,大學本科,副主任中醫師。研究方向:中醫內科、心腦血管、糖尿病、腎病等。
R256.22
B
1007-4813(2010)06-08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