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茶,丁碧云*(1.安徽中醫學院,安徽合肥30038;.安徽省中醫院心內科,安徽合肥30031)
中醫藥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病的研究
趙茶1,2,丁碧云2*
(1.安徽中醫學院,安徽合肥230038;2.安徽省中醫院心內科,安徽合肥230031)
中醫藥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病能標本兼治,且藥物毒副作用較小,療效持久;在改善癥狀,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穩定療效,逆轉靶器官損害,減少并發癥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原發性高血壓病/中醫藥療法;肝陽上亢;腎精不足;復方;單味藥
高血壓病又稱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臨床常見的以體循環動脈壓增高為主要表現的心血管疾病,主要以頭痛、頭暈、失眠、煩躁易怒、乏力為常見癥狀,晚期因心、腦、腎等臟器出現不同程度的器質性損害而引起動脈粥樣硬化、腦卒中、腎功能損害等疾病。屬于中醫學中的“眩暈”“頭痛”等范疇。
高血壓病為一復雜疾病,到目前為止,病因病機亦尚未得到明確的統一,祖國醫學文獻中關于此病的記載有很多,《臨證指南醫案》中述“肝為風臟,因精血耗竭,水不涵木,木少滋榮,故肝陽偏亢,內風時起。”指出肝為此病之主臟。《醫宗金鑒》曰:“瘀血停滯……神迷眩遠。”足見在眩暈的發病中,瘀血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靈樞·海論》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暈,目無所見。”可見本病與腎虛也有一定關系。朱丹溪則從痰論之,“無痰不作眩”,高血壓病與胖人痰濕體質也有內在聯系。現代學者亦對其病因病機作出獨到見解,趙奕等[1]認為本病的發生與肝腎關系密切,病位在肝,病根在五臟,臟腑病證之間具有相互傳變、交叉錯雜的特點。馮向陽[2]提出獨到見解,認為五臟皆可“升壓”,非獨肝也,而痰、瘀為兩大致病因子。常見證型有肝陽上亢型、血瘀型、腎精不足型、脾虛痰瘀型等。
2.1 肝陽上亢型徐瑞琪等[3]用中西藥聯合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43例,設西藥組:依那普利5 mg每日2次;聯合組:天麻鉤藤飲聯合依那普利服用。結果西藥組總有效率76.2%,聯合組總有效率90.9%。柏維麗[4]運用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68例,基本痊愈15例,好轉5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9%。何紅濤等[5]以滋腎平肝活血湯治療肝腎陰虛陽亢老年高血壓病50例,降壓總有效率達94%,并可明顯改善病人血脂及血流動力學指標。
2.2 血瘀型王會芳[6]運用活血化瘀法為主辨證治療,以桃紅四物湯為基本方加減治療48例,總有效率97.92%。劉川等[7]治療高血壓病證屬氣滯血瘀型12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予西藥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自擬活血祛瘀湯,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5.0%,高于對照組的71.7%。曹宏尚等[8]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糖尿病合并高血壓33例,總有效率為93.9%。莫霄云等[9]選用自發性高血壓大鼠作為動物模型,采用活血化瘀利水(丹參20 g,茺蔚子15 g,車前子20 g,夏枯草30 g等)中藥復方配合西藥硝苯地平片治療,結果顯示該中藥制劑配合西藥
2.3 腎精不足型李秀茹等[10]用二仙湯合實脾飲治療久病陽虛水泛型高血壓療效滿意。祝光禮等[11]探討杞菊合劑對壓力負荷性高血壓大鼠左室肥厚的防治作用和機制,結果發現杞菊合劑可以減輕左心室重量,降低血壓,減少心肌膠原的增生,并且使心肌中鈣調神經磷酸酶活性降低,微結構穩定。提示杞菊合劑可以防治心肌肥厚,其作用機制與其降低血壓和降低鈣調神經磷酸酶活性有關。
2.4 脾虛痰濕型熊原[12]用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高血壓病并高脂血癥80例,中醫辨證屬痰瘀互結型,總有效率為95%。董德保[13]將252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療法,治療組加服自制益氣化痰湯,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68%高于對照組的72.15%。陳寧等[14]觀察中藥血壓健4號(主要由茯苓、法半夏、黃芪、天麻等組成)對氣虛痰濁型高血壓病的降壓效果、癥狀改善情況及臨床安全性指標觀測。結果發現觀察組降血壓總有效率為91.1%,與西藥對照組相似,證候療效總有效率為92.9%,控顯率為64.3%,眩暈、頭痛癥狀總有效率分別為84.9%和95.5%。研究證明,該藥對于氣虛痰濁型高血壓有良好療效。
唐忠志等[15]研究長期應用丹參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SHR)左室肥大、纖維化指標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結果發現與WKY大鼠相比較,SHR大鼠左室肥大和纖維化指標明顯高于WKY組、全血黏度較正常WKY大鼠升高,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紅細胞壓積、聚集指數升高,變形指數下降,而用丹參治療后,上述各項指標較SHR組明顯改善(P<0.05),且與WKY組近乎相同水平。郭自強等[16]通過研究丹參素對血管緊張素Ⅱ(AngⅡ)引起的心肌細胞肥大的影響中發現,心肌細胞在AngⅡ的誘導下其蛋白含量、數目及大小均高于對照組(P<0.01),用丹參素干預后,上述各項指標較AngⅡ組明顯改善(P<0.05),說明丹參素具有抑制心肌肥厚的作用。呂圭源等[17]觀察到主要由當歸組成的穴血靈在降低腎性高血壓大鼠血壓的同時,也降低血漿腎素活性和AngⅠ水平,但對其它指標如血栓素BZ(TXBZ)、6-酮-前列腺素Fl(6-keto-PGFI。)、內皮素(ET)、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心鈉素(ANP)等無影響。
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能標本兼治且藥物毒副作用較小、療效持久,在改善癥狀、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穩定療效、逆轉靶器官損害、減少并發癥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優勢。近年來,中醫學對高血壓病的現代臨床研究從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療效機理等方面都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由于中醫學獨特的個性化辨證治療模式以及中藥多方面降壓機制,相信中醫藥在高血壓病防治方面前景廣闊。
[1]趙奕,方文巖,趙治,等.高血壓病中醫辨證分型與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探討[J].天津中醫藥,2005,22(4):297.
[2]馮向陽.辨證分型治療高血壓病112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06,12(8):34.
[3]徐瑞琪,徐冰.中西藥聯合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43例臨床觀察[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9,15(5):90-91.
[4]柏維麗.天麻鉤藤飲治療高血壓68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15):1952.
[5]何紅濤,段惠杰,李楠.滋腎平肝活血湯治療老年高血壓病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2004,22(9):46-47.
[6]王會芳.活血化瘀法治療高血壓病48例[J].中國中醫急癥,2006,15(7):782.
[7]劉川,羅朝勛.活血祛瘀湯配合西藥治療高血壓病120例[J].河南中醫,2007,27(5):56-57.
[8]曹宏尚,陳斌.活血化瘀法治療糖尿病合并高血壓33例[J].陜西中醫,2009,30(2):149-150.
[9]莫霄云,錢海凌,李麗.活血化瘀利水中藥復方逆轉高血壓左室肥厚的實驗研究[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5(7):69.
[10]李秀茹,辛文華.溫陽利水法治療高血壓病舉隅[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16):1291.
[11]祝光禮,陳鐵龍,錢寶慶,等.杞菊合劑對壓力負荷性高血壓大鼠左室肥厚作用[J].中醫藥學刊,2003,21(12):2020.
[12]熊原.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高血壓病并高脂血癥的臨床研究[J].河北中醫,2005,27(10):751-752.
[13]董德保.益氣化痰湯治療高血壓病臨床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05,24(10):50-51.
[14]陳寧,王清海,李愛華,等.血壓健4號治療氣虛痰濁型高血壓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4(2):255-256.
[15]唐忠志,唐瑛.丹參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左室心肌病變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4,25(2):100-103.
[16]郭自強,牛福玲,朱凌群,等.丹參素對血管緊張素Ⅱ致心肌肥大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23(1):30-31.
[17]呂圭源,李萬里,沈康.穴血靈對腎性高血壓大鼠血壓相關物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1995,23(6):369-371.
R255.1
A
1007-4813(2010)06-0851-02
2010-06-30)
趙茶,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腦血管疾病。
*通信作者:丁碧云,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E-mail:hanhan1113300@163.com能降低自發性高血壓大鼠的血壓,并降低血清透明質酸(HA)、心肌Ⅲ型前膠原(PC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