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軍,謝偉鑫,徐 江,白瑞麗
(1.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1;2.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250014)
頸椎病是頸椎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病理改變累及其周圍組織結構(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等)出現相應臨床表現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1-2]。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工作方式的改變以及某些科技產品如電視、電腦、空調等廣泛使用,頸部過勞及感受風寒的機會不斷增加,造成本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并趨向于年輕化,尤其是青少年頸椎病患病率的增速尤為驚人[3-4]。《中國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2007》建議在中小學乃至大學中,大力宣傳有關頸椎的保健知識,教育學生們樹立頸椎的保健意識,重視頸椎健康,樹立科學學習、健康學習的理念,從源頭上堵截頸椎病。今將近十年青少年頸椎問題的研究概況綜述如下。
裴仁和[5]報道觀察30歲以下頸椎病50例,其中發育性椎管狹窄者13例,占26%,椎管狹窄者在遭受外傷后容易損傷脊髓,甚至輕微的外傷也易于發病,且癥狀嚴重。椎管大者則不僅不易發病,且癥狀亦較輕。其他頸椎發育性改變,以異型椎占多數,并且大多數與椎體細高、椎管狹窄或相對狹窄并存,往往同時還伴有頸椎不穩、增生或椎間隙狹窄等。表明發育性因素是青少年期頸椎病的重要病因,當遇到其他致病原因時,容易發生頸部肌肉損傷、頸椎失穩、擠壓神經根、刺激椎動脈或交感神經,進而導致頸椎病發生。賈占濤等[6]認為,青少年頸椎病變的發病原因:(1)長時間操作電腦。(2)學習姿勢不正確。(3)學習任務繁重。(4)看電視時姿勢不正確。(5)學生背負的書包過重。以上因素使頸部肌肉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久而久之形成慢性勞損,是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誘發因素。另外青少年缺乏體育鍛煉、偏食、厭食等造成身體狀況不佳也是頸椎病變的誘發因素之一。林兵思等[7]認為枕頭過高或過低,枕頭的質地軟硬不當也是青少年頸椎病誘發因素。伍光輝等[8]認為青少年頸椎病與亞健康有一定相關性。張茜青[9]認為青年頸椎病與近視有關。睦承志等[10]觀察97例青少年期頸椎病中有頸部急性損傷史者22例,占22.68%,認為急性損傷使頸部肌肉直接或間接遭受損傷而功能下降,維持頸椎的動力平衡被打破,頸椎長期處于非平衡力作用下,必然導致頸椎節段不穩和生理曲度的改變,隨之而來的必然是解剖學和組織學的改變,是青少年期頸椎病重要誘發因素。
張逸等[11]對8 000名大學生,運用在校大學生年度健康體檢的方式,做頸椎病觸診檢查,結果有頸項部不適1 256例,頸項部肌肉發硬352例,頸項部可觸及硬結、條索狀物、壓痛387例,伴失眠、記憶力減退96例。X線平片檢查:頸椎變直164例;頸椎輕度側彎83例;椎體前、后緣、鉤突關節骨質增生19例;環椎弓部分缺失畸形2例;頸2~3椎間盤突出5例。朱賢英[12]對8 000名學生進行檢查,結果患有頸椎病者1 339例(男 401例,女 938例),占總抽檢人數的16.74%,男女之比 1∶3.34;其中交感型頸椎病 453例,神經根型頸椎病 85例,混合型 1例。莊傳芝等[13]統計200例青少年頸椎病患者的X線片,顯示:單純頸椎生理曲度變直145例,反張成角35例,椎體骨質增生9例,椎間隙變窄6例。
3.1 預防 朱盛南等[14]認為可通過保持正確的姿勢、防止頭頸部外傷發生、適應外界變化、加強自身認識以改變不良生活、學習方式、積極體育鍛煉等方法來干預誘發青少年頸椎病的危險因素。鄭情怡等[15]認為,保持良好的心態也是預防頸椎病的重要措施。
3.2 治療 陳香仙等[16]用運動療法干預大學生頸椎病,結果81.76%大學生頸椎病典型癥狀減輕甚至消失,提示運動療法能有效控制和防治頸椎病,改善和提高學生身體健康水平。靳陽等[17]采用直流電中藥離子導入治療青少年頸椎病,試驗組:采用直流電中藥離子導入治療,每日1次,每次25 min,12 d為1療程。對照組口服消炎鎮痛類藥物及外敷膏藥。結果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何月娥等[18]采用電腦中頻治療儀,輔以牽引加紅外線治療青少年頸椎病32例,結果:治愈 21例,顯效 10例,好轉 1例。王勇[19]采用定喘大椎穴齊刺法治療青少年頸椎病44例,方法:在其定喘、大椎穴上采用三針齊刺法為主,配以肩井、肩中俞穴上的“合谷刺”及頸3或頸4夾脊穴深刺法治療,療效明顯,尤其對緩解大椎穴處的酸麻脹有較好療效。李志剛等[20]采用推拿手法治療青少年頸椎病45例,分別施以點穴法、揉捻法、手法整復法、拿法、拔伸推按法和彈撥理筋法,手法整復,每周2次,其他手法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結果:總有效率為100%。楚少增等[21]采用推拿、針灸、牽引、理療等綜合療法,治療青少年頸椎病80例,結果治愈72例,有效8例,總有效率100%。治療時間最短2次,最長25次,平均12次。姬洪全等[22]采取前路椎間盤切除減壓椎間融合或非融合或/和后路椎板成形術治療脊髓型24例,神經根型2例,取得滿意療效。并建議對于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明確診斷后應及早手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發病早期應先嘗試保守治療,包括藥物、理療及牽引等,若保守治療無效,出現肌力減退或肌肉萎縮、劇烈疼痛者則應采取手術治療。單發交感型頸椎病多采取保守治療。
綜上所述,近十年青少年頸椎問題的研究在病因、發病機制及治療方面已取得很大的進展,但是目前在國內外尚無青少年頸椎病的統一診療標準。筆者發現許多以頸部僵硬、頸肩部疼痛、上肢發麻或眩暈等頸椎病常見的臨床表現為主訴,來門診的青少年患者,查體可有頸肩部軟組織壓痛,頸椎正側位X片檢查正常或僅見頸椎生理曲度改變,未達到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因此提出“青少年頸椎亞健康”診斷。認為以“青少年頸椎亞健康”診斷青少年由學習壓力過大、不良姿勢等引起的頸椎不適癥狀更為恰當,由此開辟了一條研究青少年頸椎問題的新思路。
[1]孫宇,陸琪宏.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
[2]馬奎云,孫孝先.頸源性疾病治療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08-460.
[3]孟濤,葉文博,黃敏.大學生頸椎病發病率的調查[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3(3):78-80.
[4]沈爾安.關注青少年頸椎病[J].婦幼保健雜志,2005,12(12):18.
[5]裴仁和.青年人頸椎病病因及臨床特點探討[J].中國中醫骨傷雜志,2002,8(10):56-58.
[6]賈占濤,吳慶和,陳少英,等.青少年頸椎病變的調查與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08,10(1):142-143.
[7]林兵思,林梅,汪玲玲,等.青少年頸椎病原因調查分析及社區干預[J].社區醫學雜志,2008,6(18):58-59.
[8]伍光輝,吳佳奇.亞健康與青少年頸椎病的防治研究進展[J].西部醫學,2008,20(6):1301-1302.
[9]張茜青.少年近視與頸椎病變的關系淺探[J].中國熱帶醫學,2007,11(7):2167.
[10]睦承志,工彥偉,肖紅,等.青少年期頸椎病發病原因初探[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5,13(1):55-56.
[11]張逸,盧志剛.大學生頸椎病的影響因素及其預防對策[J].華北煤炭醫院學報,2005,7(3):328-329.
[12]朱賢英.在校大學生頸椎病抽樣調查分析[J].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05,4(11):39-40.
[13]莊傳芝,曾世賢.青少年頸椎病的X線表現特點[J].中外醫療,2008,16(6):117-118.
[14]朱盛南,劉月仙.青少年頸椎病的病因及預防[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41-42.
[15]鄭情怡,林梅,汪玲玲.社區青少年頸椎病的病因分析以及健康教育[J].中外醫療,2008,36(3):128.
[16]陳香仙,余華龍,崇玉萍.對大學生頸椎病與運動處方干預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11):1518-1520.
[17]靳陽,蔣國旭,宋穎杰.直流電中藥離子導入治療青少年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7,7(5):378-379.
[18]何月娥,羅泳賢,陳耀明.電腦中頻治療青少年頸椎病[J].中國臨床康復,2003,7(14):2110-2111.
[19]王勇.定喘大椎穴齊刺治療青少年頸椎病[J].中醫藥信息,2003,20(3):49.
[20]李志剛,王睿非.推拿手法治療青少年頸椎病45例[J].河南中醫,2009,29(5):502-503.
[21]楚少增,楚德升,陳新合.綜合療法治療青少年頸椎病80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9,18(3):14-15.
[22]姬洪全,周方,孫宇.青年頸椎病的臨床特點及手術治療[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9,19(2):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