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民,崔大海,劉英(.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長春307;.九臺市卡倫鎮中心衛生院,吉林九臺30507)
針刀治療頸源性頭暈852例
周世民1,崔大海2,劉英2
(1.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長春130117;2.九臺市卡倫鎮中心衛生院,吉林九臺130507)
針刀;項部;穴,夾脊;頸源性頭暈
頸源性頭暈癥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因頸椎或椎間盤退變、突出,刺激和壓迫神經血管,導致頸肌痙攣、腦供血不足、交感神經興奮抑制異常,引發患者出現頸肩枕部的酸、脹、痛感、頭暈、頭痛等癥狀。近年來,針刀治療頸椎病的療效確切。筆者對其進行雙側頸夾脊穴(C6~T1)和風池穴針刀治療,通過對2007年5月-2010年5月852例頸源性頭暈癥的療效觀察,證明該方法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共觀察患者852例,男520例,女332例,最大年齡78歲,最小年齡17歲,平均年齡41.6歲。
1.2 診斷標準中醫診斷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頸椎病診斷標準。西醫診斷符合《實用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0版)相關標準。
1.3 排除標準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其他系統急危重癥患者;伴有頭暈癥狀而未除外其他導致眩暈的疾病者(如美尼爾綜合征、腦動脈硬化、眼源性眩暈、耳源性眩暈等);有嚴重出血傾向者。
患者取前傾坐位,將額部墊起或俯臥位,充分暴露頭項部,囑患者左右轉頭,定位C7棘突,在C6、C7、T1棘突兩側距后正中線8 mm處和雙風池穴用記號筆或龍膽紫液逐一標記定點,施術部位行皮膚消毒后,鋪無菌孔巾,嚴格按照針刀手術操作四步八法[2]進行針刀治療。術后按壓針孔處1~3 min,無出血后,針孔處消毒后用創可貼覆蓋,3~5 d內禁浴,常規口服廣譜抗生素3 d,以防感染。10 d治療1次,3次為1療程,1療程后觀察療效。
3.1 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進行評定。治愈: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半年以上無復發;顯效: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或明顯減輕,陽性體征減弱,勞累后頸部仍有輕度不適;好轉:癥狀和體征部分消失或病情有明顯緩解,但未能完全控制仍需治療;無效:癥狀和體征未見好轉或加重。
3.2 治療結果本組852例,優627例,良142例,可54例,差28例,總有效率96.7%,優良率90.3%。
《素問·繆刺論》:“從項數脊椎俠背,疾按之應手而痛,刺之旁,三痏立已。”夾脊穴是人體除外背俞穴與經絡臟腑直接流注轉輸的腧穴,依附于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借氣街之經氣的共同通道發揮包括背俞穴在內的其它腧穴不及的調節和樞紐之作用,其獨特作用和療效,使其臨床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
頸夾脊穴(C6~T1)處分別有斜方肌、菱形肌、豎脊肌、夾肌等肌肉附著,通過對肌肉的松解,從而使頸部原本異常的生物力學關系得以糾正的同時可以緩解肌肉對交感神經的卡壓,從而使交感神經釋放的兒茶酚胺減少,局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得以改善,進而促進局部代謝產物等致疼痛物質的吸收,使頸部疼痛癥狀有所緩解,腦部供血得以改善,故而頭暈、頭痛等癥狀得以減輕或消失[3]。
通過雙風池穴針刀治療枕后筋膜和肌肉得以松解,緩解其對枕大神經和椎動脈的刺激及卡壓,進而使頭暈、頭痛癥狀得以緩解。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2]朱漢章,權伍成,張秀芬.針刀治療頸椎病臨床療效評價[J].科學之友,2007(1):55-57.
[3]石東平,李中實,李子榮.頸性眩暈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06,20(6):58.
R245.32
B
1007-4813(2010)06-0902-01
2010-07-30)
周世民(1962-),男,大學本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頸腰椎疾病的教學與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