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衛平(溧陽市人民醫院,江蘇溧陽213300)
中藥內外合治結合點灸治療流行性腮腺炎51例
潘衛平
(溧陽市人民醫院,江蘇溧陽213300)
目的觀察中藥內外合治結合點灸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對51例患者采用蒲地藍消炎口服液內服,解毒消腫膏外敷,患側角孫穴點灸治療。結果痊愈45例,有效6例,總有效率100%。結論中藥內外合治結合點灸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療效肯定。
內外合治;穴,角孫;點灸;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醫藥療法
流行性腮腺炎,中醫稱為痄腮,是由風溫邪毒侵襲人體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以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甚則發熱為主要特征。筆者自2007年5月-2009年12月采用中藥內服、外敷并結合穴位點灸方法治療51例,收到較好效果,報道如下。
本組51例均為溧陽市人民醫院門診患者,男27例,女24例;年齡最小3歲,最大13歲,平均9歲;治愈時間最短3 d,最長13 d,平均8 d。
內服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由江蘇濟川藥業生產,主要成分為蒲公英、板藍根、紫花地丁、黃芩),根據年齡每次口服5~10 mL,每日3次。痄腮腫痛處外敷解毒消腫膏(由生大黃、黃柏、紫花地丁、連翹、白芷、赤芍、天花粉、制乳香、制沒藥、制膽南星、炮穿山甲片、青黛、冰片。除冰片適量另研外,其余等份粉碎成細末,蜂蜜、水各半調勻備用),每日1次。用一根火柴點燃約2 s后吹滅,迅速用火柴頭點灸患側角孫穴,如雙側腫痛則雙側點灸,點灸后用酒精棉球擦試穴位。此點灸法僅初診使用1次。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擬定。51例中,痊愈:腫痛、發熱消除者45例;好轉:腫痛發熱明顯減輕者6例,總有效率100%。
流行性腮腺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而以冬、春兩季較為多見。發病年齡以5~9歲兒童多見。根據其發病部位、癥候特征、流行季節和傳染性的不同,分別有“時行腮腫”“搭腮腫”“腮頜”“溫毒”等名稱。民間又稱之為“蛤蟆瘟”[2-3]。其病因為外感風溫邪毒,從口鼻而入,壅阻少陽經脈,郁而不散,結于腮部。本病發病有痄腮接觸史,發生腮腫前可有輕度發熱、頭痛、嘔吐等癥狀。腮部腫脹,一側或兩側均可發生,其特點是以耳垂為中心漫腫,邊緣不清,外表皮膚不紅,觸之有壓痛,張口不利,咀嚼疼痛,腮腺管口可見紅腫,腮腺腫脹約持續4~5 d開始消退,整個病程約1~2周。內服蒲地藍消炎口服液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外敷解毒消腫膏,使藥力直達病所,消除局部腫痛。角孫穴為手少陽經之穴,通過點灸該穴位,可進一步疏泄少陽經邪熱,消除腮部腫痛。內外合治,相得益彰[4-5]。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96.
[2]萬誠,李陽.內外合治流行性腮腺炎60例[J].吉林中醫藥,2004,24(7):25-26.
[3]袁益屏.燈草灸角孫穴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3,30(7):574.
[4]徐恒澤.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76-378.
[5]中國醫科大學.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373.
R246.8
B
1007-4813(2010)06-0916-01
2010-09-06)
潘衛平(1962-),大學本科,副主任中醫師。研究方向:瘡瘍的中醫臨床綜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