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榆樹市中醫院,吉林榆樹130400)
針刺配合半導體激光治療帶狀皰疹78例療效觀察
王曉紅
(榆樹市中醫院,吉林榆樹130400)
帶狀皰疹/針刺療法;疼痛;半導體激光
帶狀皰疹近年呈現高發狀態,因帶狀皰疹病毒侵犯神經形成神經炎、神經節炎引起疼痛,使患者痛苦不堪。筆者用針刺配合半導體激光治療帶狀皰疹78例,取得滿意療效,即提高治愈率、縮短療程,又減輕了患者的痛苦。現報道如下。
78例中,男39例,女39例;年齡60歲以上,40~60歲35例,40歲以下17例;發病時間最短1 d,最長3個月。其中15例患者合并糖尿病。
2.1 常規治療口服抗病毒和營養神經藥物。
2.2 針刺治療以局部圍刺為主,皮膚常規消毒,注意不碰破水泡,用1~1.5寸長毫針,經皮刺入皮損中央,每針相距1~2寸,留針20 min。年輕人用瀉法,老年人用平補平瀉法。皮損在腰以上者加取合谷、曲池;腰以下者取陽陵泉、太沖、足三里。
2.3 半導體激光局部照射光斑對準疼痛部位或水泡部位,距離2~3 cm,疼痛較重者貼近皮膚照射,功率2 000 mV,照射時間10~15 min,每日1次。照射期間給患者戴上眼罩注意保護患者的眼睛。
3.1 療效標準治愈:皮疹消退,臨床體征消失,無疼痛后遺癥;好轉:皮疹消失80%,疼痛明顯減輕;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3.2 結果本組78例,治療7 d,治愈38例;治療10 d,治愈23例;治療15 d,治愈15例,好轉2例。總有效率100%。
帶狀皰疹,屬祖國醫學“纏腰火丹”范疇,多因風火之邪客于少陽、厥陰經脈郁于皮膚;或因感染濕毒,留滯于手太陰、陽明經絡,導致肌膚之營衛壅滯,發為皰疹。針刺的治療作用在于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針刺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國外醫學》曾報道針刺作用于機體后,首先引起血管短暫的即時性收縮反應,然后是較長的擴張反應。符合中醫“活血化瘀,通則不痛”的原理。針刺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促進作用,有實驗證實,針刺治療帶狀皰疹,治療后末梢淋巴細胞顯著增加[1]。而且針刺可以促進局部炎性滲出物的吸收,減少水腫[2],這些都可以減少疼痛的發生。現代實驗研究證明,針刺還具有提高痛閾值的作用,提高機體免疫力及抗感染的作用。
西醫認為,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復發性感染,主要累及感覺神經節及所屬的相應皮區,臨床表現以簇集水皰排列成帶狀,沿周圍神經分布,常為單側性,伴有神經痛為特征。細胞免疫功能下降是帶狀皰疹發病的關鍵。
半導體激光屬于低功率激光,具有生物學效應和熱效應,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增加和增強吞噬細胞的數量和活力,增加免疫球蛋白,并能擴張血管,提高血管通透性,加速血液淋巴循環,促進炎癥吸收,減輕水腫,對創面組織修復再生有很好效果。同時亦可以減輕損傷部位神經末梢的化學和機械性刺激,調節神經末梢興奮性,增強細胞活力,促進新陳代謝,改善局部組織營養,有利于神經細胞的生長和功能恢復,從而達到消炎、消腫和鎮痛作用[3]。
[1]湯瑞.針刺治療帶狀皰疹25例的療效和免疫功能觀察[J].中國針灸,1981(3):7.
[2]畢涉.針刺抗炎作用的實驗研究[C].全國針灸針麻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1979:85.
[3]林文注,王佩.實驗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78.
R245.32
B
1007-4813(2010)06-0917-01
2010-04-02)
王曉紅(1972-),女,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皮膚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