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恩來(鳳翔縣中醫醫院兒科,陜西鳳翔721400)
自擬益氣斂汗湯治療小兒盜汗50例
衡恩來
(鳳翔縣中醫醫院兒科,陜西鳳翔721400)
目的探討用益氣斂汗湯加減治療小兒盜汗癥的療效。方法用益氣斂汗湯結合患兒個體差異加減治療小兒盜汗50例。結果痊愈22例,顯效20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結論用益氣斂汗湯治療小兒盜汗癥有一定療效。
小兒;盜汗/中醫藥療法;益氣斂汗;@益氣斂汗湯/治療應用
小兒盜汗是兒童時期一種常見病癥,主要表現為睡中汗出,醒時汗止,不伴有其它實質性疾病。長期不愈,嚴重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給患兒及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身心負擔,成為家長關注的焦點。筆者自擬益氣斂汗湯治療小兒盜汗50例,療效滿意,現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50例病例均為門診患兒,年齡2~5歲,以盜汗為主訴前來就診,病程2周~2年,排除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均經過口服虛汗停或中藥治療。50例中,男26例,女24例。以盜汗為主,伴自汗、乏力、平時易感冒者23例,伴低熱、心煩少眠、醒后哭鬧者15例,伴口渴欲飲而飲不多、胃納呆滯者12例。
自擬益氣斂汗湯:黃芪10 g,當歸6 g,黨參6 g,白術6 g,甘草4 g,山藥6 g,陳皮4 g,五味子4 g,烏梅6 g,干姜4 g,大棗3枚。低熱、心煩、少眠、醒后哭鬧者加酸棗仁6 g以養心安神;口渴欲飲而飲不多、胃納呆滯者加胡黃連6 g以清消內郁之積熱,雞內金、山楂6 g以消食導滯。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200mL,兌后分4~5次口服。7 d為1療程,觀察治療效果。
3.1 療效標準[1]痊愈:服藥7 d,盜汗止,伴隨癥狀消失;顯效:服藥7 d,盜汗明顯減輕,伴隨癥狀消失;有效:服藥7 d,盜汗減少1/2,伴隨癥狀好轉;無效:服藥7 d,盜汗及伴隨癥狀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痊愈22例,顯效20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
薛某,男,2歲零6個月,盜汗半年余,半年來患兒入睡后全身汗出,以頭面部為甚,醒后汗止?;純盒问萆衿?,懶言少動,面色蒼白,舌質淡,苔薄有花剝,脈細弱,指紋淡,平時易感冒,食納差,大小便正常。經X線胸片、痰檢,肝腎功等檢查排除慢性消耗性疾病。曾間斷口服虛汗停及養陰止汗的中藥,均未見效。診斷為小兒盜汗癥,辨證為脾肺氣虛證。治宜益氣固表、調和營衛。方藥:益氣斂汗湯。黃芪10 g,當歸6 g,黨參6 g,白術6 g,甘草4 g,山藥6 g,五味子4 g,烏梅6 g,山楂6 g,雞內金6 g,陳皮4 g,干姜4 g,大棗3枚。每日1劑,水煎服,服藥3劑后盜汗明顯減輕,患兒食納增,更服4劑,盜汗止,伴隨癥狀消失。
小兒盜汗多發生于2~5歲、體質虛弱的兒童。中醫基本理論認為陰虛者盜汗,氣虛者自汗,但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肺脾之氣不足,無論盜汗、自汗,多由表虛不固、營衛不和、陰陽失調或脾胃積熱所致。虛則補之,故表虛者應補氣固表,調和營衛,益氣養陰,脾虛有熱者需清熱健脾。因而自擬益氣斂汗湯治療小兒盜汗。
方中黃芪益氣固表為主藥,輔以黨參、白術、甘草、山藥以補脾肺之氣,佐當歸、五味子、烏梅以養血斂陰止汗,酸棗仁以養心安神,陳皮、雞內金、山楂健脾理氣消積,胡黃連清消內郁之積熱,使以姜、棗和營衛,共成益氣斂汗之功效。
[1]汪受傳.中醫兒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26.
R272.6
B
1007-4813(2010)06-0925-01
2010-08-05)
衡恩來,男,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兒科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