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桂華,黃 彬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長春130021)
腦卒中為中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病死率較高,臨床上搶救幸存者,或多或少會留有運動、感覺和語言障礙等后遺癥,嚴重者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如何早期幫助不同程度后遺癥患者擺脫痛苦,恢復自信,爭取達到生活自理,是當前腦卒中早期康復護理的一個重要課題。
本文收集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2007年6月-2009年7月住院的98例病人,其中腦梗死65例,腦出血33例,年齡45~76歲,男59例,女39例,平均(51±6)歲。均根據全國第二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和CT或MRI檢查結果確診。
2.1 心理康復 注意心理康復的主導作用,由于疾病性質決定康復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康復期均留有不同程度的運動障礙、失語,常伴有焦慮、抑郁、悲觀失望、情緒依賴性增強。這些不良因素妨礙患者康復。護理人員應根據不同患者的心理特點,通過語言、談心、暗示、鼓勵幫助、娛樂等手段,多采取疏導心理法,穩定患者的情緒,使患者處于最佳心理狀態。
2.2 肢體康復
2.2.1 肢體康復治療的時間 腦卒中偏癱后肢體功能康復的最佳時間是在病后3個月以內,即只要神志清醒、生命體征穩定即可開始康復訓練,一般腦梗死患者病后2~3 d,腦出血在1周左右。發病后6個月都是有效康復期。
2.2.2 保持患肢處于功能位 (1)仰臥:患側上肢伸直與軀干呈略外展,肘、腕、指關節盡量伸直;患側下肢膝關節略屈曲,腿外側放砂袋以防其外展、外旋。(2)健側臥姿勢:患側上肢向前平伸與軀干呈100°角,肘、腕、指關節盡量伸直;患側下肢膝關節略為彎曲,腿腳放軟枕上。(3)患側臥姿勢:軀干略后仰,患側上肢向前平伸內旋,與軀干呈90°角,肘、腕、指關節盡量伸直,手掌向上;患側下肢膝關節略為彎曲[1]。
2.3 局部按摩 由遠到近向心性按摩、揉捏,同時佐以指壓法,使病人有酸、脹、疼、麻感覺,每日次數、時間不限。同時運用針灸、中藥敷帖、中藥塌漬等中醫中藥治療,根據個體差異制定治療方案,每次20~30 min,每日1~2次。
2.4 被動運動 運動順序先大關節后小關節,幅度由小到大逐漸增加,以不引起疼痛為度。各關節各方向的運動每次3~5遍,每日3~4次。同時運用CPM儀進行患側肘、肩、膝關節的被動運動,根據病人耐受力選擇起始和終止角度,逐漸增加到最大角度。
2.5 主動運動 運動時上肢多鍛煉伸肌,下肢多鍛煉屈肌,活動幅度由小到大,運動順序由大關節到小關節,由健側到患側,健側作主動運動時盡可能帶動患肢一起活動。患肢的主動運動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關節到整個肢體運動。同時指導患者對患肢進行假想運動,然后作肌力運動,要求患者盡最大努力做主動運動。每日3~4次,每次30 min。
2.6 床上平衡訓練 當患肢恢復了部分肌力并可做簡單自主運動時即開始進行坐起平衡訓練,待坐起動作熟練后再進行坐位平衡訓練。每日訓練次數、時間不限[1]。
2.7 站立訓練 當患者經訓練具有坐位平衡適應能力后即上電動站立床進行站立訓練,并在站立床上進行上肢雙手交叉性的上舉頭頂、左右方向擺動等主動活動和單腿固定帶保護下交替負重練習。站立時間為 30 min,每日 1~ 2 次[2]。
[1]卓大宏.中國康復醫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144.
[2]陳妙虹,袁寶玉,吳毅.腦梗塞病人癱瘓肢體的康復護理[J].南方護理學報,2001,8(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