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長春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吉林長春 130021)
診斷學實訓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張雪梅
(長春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吉林長春 130021)
診斷學;實訓教學;教學改革;教學實踐
診斷學是一門聯系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要學好這門課程,離不開臨床實踐和動手能力的訓練。但是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和新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的相繼出臺,患者的法律意識和自我維權意識逐步提高,受衛生法律制度的約束以及個別患者的不易合作,使醫學生直接接觸患者的實踐機會大大減少,而且隨著在校醫學生數量激增,教學醫院實訓資源的不足日益明顯,使診斷學等臨床醫學教學陷入了困境。針對這種狀況,我校引入模擬醫學運用于診斷學教學,在物理診斷學臨床基本技能的訓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培養醫學生臨床動手能力的重要方法。
從2003年開始筆者對原有的診斷學教學計劃和大綱進行了修訂和完善,把重點放在物理診斷上,通過加強課外實訓、改革臨床技能考試方法、增加技能考試在學習成績中的比例等措施,真正培養理論知識過硬動手能力強的基層醫務工作者。
2.1 突出重點,強化實訓 把實訓教學重點內容放在臨床基本技能的學習上,對學生采用三階段培養方法,第一階段:隨堂實訓。這一階段任務最重,教師在講授理論課的同時,開展實訓教學,如體格檢查操作可分為一般狀況及頭頸部檢查,肺和胸膜檢查,心臟檢查,腹部檢查,脊柱四肢,神經反射檢查六次進行,先由帶教老師操作示教、講解,然后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反復訓練,教師放手不放眼,隨時指出學生的不足,及時規范或糾正學生手法,并交代學生課后要反復訓練、不斷強化、加深印象。第二階段:課間實習前培訓。學生在學習內科學之后,有八周的臨床實踐,為了更好的讓學生進入角色,在實訓中心安排二周的實訓,強化訓練,將各系統檢查整合,加深印象,取得了好的效果。第三階段:畢業實習前強化技能訓練,提高實習質量。診斷學課程通常開設在第三學年,距第五學年的畢業實習相隔了一個學年,學生在下臨床實習時對一些臨床技能操作已生疏,再加上病人的自我保護意識逐漸增強,不愿讓學生在其身體上進行操作,因此很大程度上影響實習質量。為此三年來在學生下臨床畢業實習,再給與20~30個學時進行臨床技能操作的強化訓練,對病史采集、病歷書寫、體格檢查等技能再次進行規范和強化訓練。
2.2 改進考核方法,突出綜合技能 以往診斷學的考核方法以理論考試為主,因此往往造成學生忽視實訓教學,實訓時只看老師做而自己不愿動手,學生中高分低能的現象比較普遍。為此我們改革了實訓考試方法,技能考試成績按30%的比例計入理論考試成績中,而且在多項技能項目中隨機抽考二項,通過對考試方法的改革,學生不僅在上實訓課時能認真對待,還積極參與課外實訓,其綜合實訓能力因此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2.3 自編實驗教材,保證實訓質量 2007年來,為了更好的配合診斷學教學改革,診斷學教研室教師針對基層醫療單位臨床診療特點,編寫了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實驗指導教材,這些實用輔助教材對診斷學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臨床技能校內實訓中心是診斷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它不僅能讓學生進行反復的正規訓練,而且能減少學生在病人身上進行操作訓練帶來的各種醫療糾紛。因此我校近年來在臨床技能實驗室的建設中投入了幾百萬元的資金,用于購置心肺聽診、腹部觸診電子模擬人、心肺復蘇急救模擬人、各種穿刺模擬人、多媒體設備等,現已建成了由體檢室、技能操作室、多媒體模擬心肺聽診室組成600m2的臨床實訓中心,為學生課內外實訓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教學改革是學校提升竟爭力的重要工作之一,學校必須給與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給參加教改的教師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使學校的教改工作走上良性循環。
G641
A
1007-4813(2010)06-0989-01
201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