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
恥骨上經膀胱前列腺摘除術(TVP)和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TURP)是臨床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癥(BPH) 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有一定的并發癥。我院2004年8月~2009年6月共收BPH556例。其中TVP267例,TURP289例,其中38例出現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難或尿潴留,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8例,年齡52~78歲,平均67歲,經膀胱前列腺摘除術267例,其中20例(7.5%) 術后發生排尿困難;行TURP289例,其中18例(6.2%)術后發生排尿困難。經尿道探子探查、尿道造影、尿道鏡、B超以及尿流動力學等檢查而確診。BPH術后排尿困難原因有:20例行恥骨上前列腺摘除術后發生排尿困難,其中膀胱頸水腫5例,膀胱頸狹窄6例,腺體殘留4例,后尿道狹窄3例,逼尿肌無力2例,18例TURP術后發生排尿困難,其中腺體殘留8例,尿道膜部狹窄4例,尿道外口狹窄4例,逼尿肌無力2例。
1.2 治療方法 尿道狹窄的患者中行尿道擴張,用18F~24F尿道擴張器,每周行尿道擴張1次,4周后1例排尿恢復通暢,5例擴張失敗者改行開放手術;21例行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及經尿道冷刀切開;2例行尿道外口成形術;1例神經源性膀胱行恥骨上永久性膀胱造口;1例前列腺癌患者行雙側睪丸切除治療。
12例腺體殘留患者中,3例為開放手術后行經尿道電切除殘留腺體,5例為TURP術后行開放手術,摘除殘留腺體。所有患者經手術治療后,排尿困難治愈。3例神經源性膀胱行永久性膀胱造瘺。
前列腺增生開放手術或TURP后尿道狹窄是臨床較常見的術后并發癥,大多患者術后拔除導尿管后即出現癥狀,4~6周后癥狀明顯,表現為仍排尿困難或不能排尿,精神緊張。文獻報道其發生率,開放手術為1.8%~9.3%,TURP為2.7%~6.5%[1],主要為手術操作及手術前后處理不當所致。
3.1 膀胱頸水腫 由于久置導尿管及氣囊壓迫所致。由此引起的排尿困難多于拔除尿管后出現,要向患者耐心解釋,解除思想負擔,必要時行1~2次尿道擴張即可順利排尿。
3.2 膀胱頸狹窄 此為BPH行開放手術后排尿困難的主要原因[1]。本組BPH開放手術后發生排尿困難有6例為膀胱頸攣縮,主要原因有:術中膀胱頸縫縮過緊;隆起的膀胱頸后唇未作楔形切除或切除不夠,腺窩邊緣鎖邊縫合,前列腺增生部較小且伴慢性前列腺炎,術中損傷膀胱頸部,術后疤痕攣縮或合并膀胱頸纖維化,術中忽視了對膀胱頸攣縮的處理,故術后復發。處理方法:狹窄輕者行定期尿道擴張。梗阻較重者首選經尿道內切開或/和經尿道疤痕切除術。
3.3 腺體殘留 增生腺體殘留是開放手術和TURP術后再入院治療的另一主要原因。開放手術后腺體殘留的原因往往是前列腺較小,且伴有慢性炎癥或曾有前列腺藥物注射史者,因增生部分不平呈分葉狀,與周圍包膜粘連,腺體境界不清,剝離腺體破碎而殘留。本組5例開放手術后腺體殘留再手術者均與上述原因有關。筆者認為術中應仔細分離,與包膜粘連緊密部分的腺體最后分離,整塊取出,術中必須反復探查腺窩內有無組織殘留。
3.4 后尿道狹窄 BPH開放手術后后尿道狹窄的原因有:處理前列腺尖部時,強行用力牽拉,造成膜部尿道損傷;留置的導尿管太粗或太細;留置導尿管時間太長,前列腺窩內感染,導致疤痕增生。本組TURP術后膜部尿道狹窄者可能與前列腺尖部術中電凝過多,電切鏡反復進出損傷膜部尿道有關。后尿道狹窄輕者行定期尿道擴張,梗阻嚴重者行尿道內切開術。
3.5 神經源性膀胱 神經源性膀胱術后病人仍有排尿困難是逼尿肌收縮無力氣所致,本組3例患者病程長,伴有糖尿病,體檢時未發現神經受損征象。給予吡啶斯的明等增強逼尿肌收縮力藥物及排尿測練等治療,效果差,最后行永久性膀胱造瘺。若術前能作尿流動力學檢查,明確膀胱收縮乏力,而先予以膀胱造瘺,觀察逼尿肌功能,如不能恢復,則不應行前列腺切除[2]。
根據本組BPH患者術后排尿困難原因分析,我們認為手術操作和手術前后處理不當是引起BPH術后排尿困難的主要原因。為減少此并發癥,術前應有效控制感染,必要時先行引流;剝離腺體時要找到正確分離平面,剝出腺體后要仔細檢查腺體是否完整;膀胱頸后唇過高需作楔形切除;縫合頸口時不宜過緊,以2cm寬度為宜[3];術前需行尿流動力學檢查,尤其對有長期尿滯留或合并神經系統病變及糖尿病者,以排除膀胱功能障礙;導尿管粗細要適宜,留置時間不宜過久;術后預防感染,每日清除尿道口分泌物,以減少尿道炎發生。
[1]張德元,常樂政,薛兆英,等.前列腺增生癥術后再入院原因分析[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995,16(6):351-353.
[2]季敬偉,張心男,汪定海,等.前列腺增生癥術后癥狀無改善的原因分析[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2,15:118-119.
[3]周榮祥.恥骨上前列腺摘除術后發生排尿困難的原因與防治[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1993,8(4):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