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德明
(蚌埠市第一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科,安徽蚌埠 233000)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腎病
尤德明
(蚌埠市第一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科,安徽蚌埠 233000)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腎病能減少西藥的應用劑量和不良反應,在降低血糖的同時,發揮中藥復方優勢,對機體起到整體調節作用,能多靶點、多途徑的發揮治療作用,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腎血流量,改善腎功能。
糖尿病/病因學;腎病/并發癥;糖尿病腎病/中醫藥療法;辨證論治
糖尿病腎?。―N)是糖尿病(DM)常見的慢性微血管并發癥之一,也是DM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探討DN早期中醫藥的治療方法,使其辨證規范化,是亟待解決的課題,現將近年來DN的中醫治療情況總結如下。
屠伯言等[2]認為DN多為脾腎陽虛和肝腎陰虛挾瘀血之證,但主要是腎虛挾瘀。彭萬年提出脾腎虧虛、水濕濁毒瘀是本病發生的根源[3]。時振聲認為DN以氣陰兩虛為主,即有脾氣虧虛癥狀,又有腎陰不足癥狀。但均不離“虛”和“瘀”[4]。林蘭認為本病以氣陰兩虛為基本病機,主要病位在腎,與肝、心、肺、脾等臟腑功能有關,其進展多由上焦實熱到下焦虛寒,由氣陰兩虛到陰陽兩虛,最后導致濁毒內阻,即為該病的終末期[5]。詹銳文等[6]認為本病是消渴病日久,臟腑功能失調而發病。病位主要在肝脾腎(尤其腎臟),涉及心、肺、胃,以本虛標實為病機關鍵。鄭國靜等[7]認為本病脾虛為本,貫穿疾病始終。
董榮芬等[8]將DN分為燥熱傷肺、胃燥津傷、腎陰虧虛、陰陽兩虛、陰虛陽浮5個證型。宋美鈴[9]等分為陰虛、陽虛、陰陽兩虛3型。李桂芝等[10]分為腎陰不足、腎陽虧虛、氣陰兩虛3型。陳彼云等[11]分為熱灼津虧、血瘀水停、脾虛痰瘀、腎虛血瘀、氣虛血瘀、瘀血阻滯6型。梁煒等[12]分為 4型:陰虛熱盛、氣陰兩虛、腎陽虧虛及陰陽兩虛。趙東鷹[13]將本病分為氣陰兩虛、脾腎陽虛、肝腎陰虛、陽衰濕毒等5型,分別施以氣陰雙補、健脾溫腎、滋養肝腎、益腎解毒、泄濁通絡法,同時配合口服丹參及大黃膠囊,并口服糖適平或注射胰島素,總有效率達78.5%。葉任高[14]提出4型予以論治:肝腎陰虛型,用六味地黃湯加減;氣陰兩虛型,方用生脈散加味;陰陽兩虛型:方用金匱腎氣湯加減;陽虛水泛型,方用真武湯加味。任愛華等[15]遵三焦理論分期治療DN:早期治療重點在上焦,治宜溫心陽,益肺氣,方用苓桂術甘湯合生脈飲、甘草干姜湯;中期治療重點在中焦,治宜溫脾陽,益中氣為主,方用溫脾湯合理中湯加減;腎功能失代償期治療重點在下焦,治宜溫腎陽,益元氣,方用真武湯合大補元煎為主方。酌情選用,隨癥加減,常收到滿意療效。
郭琳琳[16]運用丹雞參芪地黃湯早期干預DN,結果有效率達82.5%。黃明輝等[17]在西藥糖適平降糖、洛丁新降壓基礎上辨證用藥,氣陰兩虛、濕瘀內阻型加服腎康I號丸,每次6g,每日3次;脾腎陽虛、濕、濁內停型加服腎康Ⅱ號丸,每次6 g,每日3次。結果腎康Ⅰ號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8.5%,腎康Ⅱ號治療組為90.0%高于西藥對照組。張瑩文等[18]用調腎湯治療50例,總有效率達88.0%。王忠建[19]用糖腎復安湯治療早期DN 34例,總有效率為85.3%。
DN是由糖尿病日久發展而來,中醫藥在治療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如配合西藥降糖,不僅能降低西藥的劑量和不良反應,而且在提高臨床療效方面也有較大的優勢。然而,目前DN的臨床研究樣本較少,缺乏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研究,且中醫治療尚無統一的DN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判定標準,給中醫治療結果的客觀科學評價帶來困難。因此,確定統一的基礎證型,創立針對性較強的系列方藥,建立公認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聯合多家醫療機構,做大樣本的臨床觀察,開展具有隨機對照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迫在眉睫。
:
[1]沈雅舟,吳松華.糖尿病慢性并發癥[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143.
[2]屠伯言,俞中康.糖尿病腎病用補腎活血法治療的臨床和實驗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1(1):1-4.
[3]周英,陳麗蘭,王慶華,等.彭萬年教授治療糖尿病腎病經驗介紹[J].新中醫,2007,39(1):69-70.
[4]馮建春,倪青,時振聲教授治療糖尿病腎病經驗述要[J].遼寧中醫藥雜志,1996(12):534-535.
[5]倪青.著名中醫學家林蘭教授學術經驗系列之四.病機以氣陰兩虛為主治療當益氣養陰為先——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07,27(4):145-147.
[6]詹銳文,李敬.糖尿病腎病分型辨治淺析[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4,18(6):510-511.
[7]鄭國靜,常瑜,程益春.糖尿病腎病的中醫治療思路和方法[J].湖北中醫雜志,2004,26(1):23-24.
[8]董榮芬.中老年2型糖尿病胰島素敏感指數與中醫辨證分型的研究[J].北京中醫,2005,24(5):299.
[9]宋美鈴.糖尿病腎病辨證分型與腎功能及血清Ⅳ膠原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3):215.
[10]李桂芝.中醫辨證治療糖尿病腎病100例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7,28(1):17.
[11]陳彼云,趙莉娟.從“瘀”論治糖尿病腎病[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8(7):53-54.
[12]梁煒,李世華.糖尿病腎病的發病機理和辨治思路[J].四川中醫,2003,21(7):7-8.
[13]趙東鷹.辨證論治結合西藥治療糖尿病腎病56例[J].陜西中醫,2007,28(4):415-416.
[14]葉任高.中西醫結合腎臟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05-307.
[15]任愛華,闡方旭.糖尿病腎病三焦辨治[J].山東中醫雜志,2000,20(6):8-9.
[16]郭琳琳.丹雞參芪地黃湯早期干預糖尿病腎病的臨床觀察[J].河南中醫,2005,25(9):33-34.
[17]黃明輝,甘曉斌,陳健生.腎康 I號、Ⅱ號治療糖尿病腎病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4,5(7):409.
[18]張瑩文,陳友香.從瘀辨治糖尿病腎病臨床50例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2,12(12):731.
[19]王忠建.糖腎復安湯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34例:附西藥對照 30 例[J].浙江中醫雜志,2005,04(10):432-433.
R255.4
B
1007-4813(2010)01-0030-02
(
200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