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鵬,劉震坤
(1.長春中醫藥大學病理教研室,吉林長春 130117;2.吉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婦科,吉林長春 130021)
雷公藤腎臟毒性的實驗研究
郭軍鵬1,劉震坤2
(1.長春中醫藥大學病理教研室,吉林長春 130117;2.吉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婦科,吉林長春 130021)
藥典記載雷公藤有小毒。其毒性靶器官較多,包括心、肝、腎等。近些年雷公藤對腎臟毒性逐漸引起人們重視。對雷公藤腎臟毒性的實驗研究報道亦較多,從實驗角度認識其毒副作用,為臨床合理安全使用雷公藤提供參考。
雷公藤副作用;腎臟;毒性;不良反應
雷公藤是衛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具有祛風濕、止痹痛等功效。臨床上常用于治療類風濕、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抗腫瘤等。但臨床和實驗研究表明雷公藤對腎臟具有毒性。本文就近些年來雷公藤對腎臟毒性的實驗研究歸納總結如下。
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是評估腎小球濾過功能的重要參數。孫蓉等[1]給予Wistar大鼠雷公藤水煎液60 g/kg、15 g/kg,每日灌胃1次,連續90 d。結果血清Cr和BUN與正常組比較均有明顯改變。劉良等[2]給予昆明種雄性小鼠雷公藤甲素0.025 mg/kg、0.05 mg/kg、0.10 mg/kg,每 48 h 腹腔注射1次,連續60 d。結果中劑量和高劑量組的血清BUN顯著性升高。
雷公藤對腎臟損傷的形態學變化包括腎小球、腎小管和間質的改變。但紅等[3]給SD大鼠雷公藤多甙250 mg/kg、500 mg/kg,連續5周。病理檢查顯示兩個劑量組腎近端小管上皮細胞均發生變性,腎間質內炎細胞浸潤。劉良等[2]給予昆明種雄性小鼠雷公藤甲素發現早期(15~20 d內)死亡者近曲小管上皮細胞出現水樣變性,少數發生壞死;部分受累腎小球主要表現為球囊壁層上皮細胞增生。晚期(20~30 d)死亡者腎小管上皮細胞水變性較為明顯,壞死細胞數量增多;受累腎小球數量增多,表現為體積縮小、細胞成分減少,球囊內可見蛋白絮狀物質漏出。染毒結束后處死者近曲小管上皮細胞出現大泡水變性,遠曲小管管腔內可見蛋白管型;腎小球損傷比較明顯,主要表現為腎小球囊壁層上皮細胞不同程度地增生,但無明顯纖維化,增生的細胞中可見巨核細胞或多核巨細胞,同腎小球腎炎的細胞成分類似。電鏡顯示腎小球毛細血管擴張充盈,內皮細胞體積增大,胞漿內出現大小不等的空泡,甚至形成巨大空泡,少數內皮細胞核染色質聚集,電子密度加深,形成壞死改變。近曲小管與遠曲小管上皮細胞變化相似,主要表現為細胞腫脹,空泡變,部分線粒體擴張水腫,嵴斷裂或消失。孫蓉等[1]給予Wistar大鼠雷公藤水煎液發現高劑量組(60 g/kg)大鼠皮質腎小管內有大量的蛋白管型,腎小管上皮可見濁腫,間質內淋巴細胞浸潤,血管擴張,部分腎小球囊擴張,毛細血管球缺血;低劑量組(15 g/kg)的蛋白管型明顯少于高劑量組,腎小管上皮濁腫及其他病變不明顯。
雷公藤對腎臟具有毒性,能夠改變腎功能,損傷腎小球、腎小管和間質。因此,臨床應用雷公藤治療疾病時,需注意觀察對腎臟的毒性作用,以防腎損傷。
:
[1]孫蓉,吳旭東,劉建偉,等.雷公藤、關木通、益母草對大鼠腎毒性的比較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5,21(2):26-28.
[2]劉良,王戰勇,黃光照,等.雷公藤甲素亞慢性中毒對昆明種小鼠腎臟及睪丸的影響[J].同濟醫科大學學報,2001,30(3):214-217.
[3]但紅,彭仁,敖英.雷公藤多甙對腎近端小管選擇性位點損傷[J].醫藥導報,2007,26(1):99.
R285.5
A
1007-4813(2010)01-0124-01
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資助項目(課題編號:08sys-024)
郭軍鵬(197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藥抗腫瘤。
(
2009-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