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維
(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9)
圍絕經期綜合征述要
陶 維
(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9)
從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預防與調護5個方面評述了治療現狀,并總結了中、西醫研究的特點、優勢和發展趨勢,對中西醫結合治療與調護圍絕經期綜合征具有臨床指導意義。
圍絕經期綜合征/中西醫結合療法;圍絕經期;調護;預防;綜述
本文從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預防與調護5個方面評述了治療現狀,總結歸納了中、西醫研究的特點、優勢和發展趨勢。
1.1 定義 西醫學認為,婦女自生育旺盛的性成熟逐漸過渡到老年的一段時期,生理上亦隨之有一系列變化,統稱為圍絕經期綜合征。平均絕經年齡約為50歲。中醫古籍中無此病名,近代提出“絕經前后諸證”這一病名。
1.2 目前研究 無論中醫學稱的絕經前后諸證,還是西醫學稱的圍絕經期綜合征,對象是一致的,認識是匯通的。近10年來國際上圍經期醫學發展很快,期間又分為絕經前期、絕經期和絕經后期三個階段,對絕經期的研究重點已從圍絕經期綜合征等自限性病癥,轉向心血管病、骨質疏松癥和老年癡呆癥三大重點[1]。
2.1 研究思路 現代西醫學主要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模式研究本病。由于本病主要是卵巢功能減退引起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失調[2],故目前多從神經內分泌的綜合研究以闡明其病理變化[3-4]。主要從神經肽、兒茶酚胺、激素受體、細胞培養、免疫組化及分子生物學等方面進行研究。傳統中醫學以臟腑虛損學說為研究中心,認識本病的核心病機是腎衰陰虛,同時在腎虛的基礎上出現臟腑(肝、脾、心、肺)功能失調等證。
2.2 筆者認為 圍絕經期綜合征屬心身醫學范疇,其發病不但有生理因素且與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每一婦女在此年齡段都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改變,而只有約15%的人出現較為嚴重的病理癥狀,主要與部分婦女的特異體質、心理特點、社會環境有密切關系。在圍絕經期更易使腎陰陽失衡,而出現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心腎不交,甚可見瘀血痰熱等證。這就使圍絕經期綜合征治療中的調護顯得尤為重要。中西醫對圍絕經期綜合征發病理論上認識不同,但圍絕經期所具有生理的變更則是共識的。所以,在診斷與鑒別以及治療上完全可以相互借鑒,以提高診斷與治療水平,同時為中醫“證”的研究提供客觀依據,這也是現代與今后研究發展的趨勢。
3.1 神經內分泌變化 婦女進入圍絕經期,卵巢功能逐漸衰退,卵泡發育差,黃體進行性衰退或無黃體形成,排卵周期減少,以至不排卵,卵巢的內分泌功能下降,雌孕激素水平明顯降低,卵泡對促性腺素作用的反應較差,因此垂體分泌較多的促性腺激素達到排卵的要求。故在絕經前10年雖有正常的排卵的月經周期,但血中FSH已開始上升,以促進卵泡成熟與排卵,此時LH尚保持原有水平。隨著卵巢衰退加重,雌激素更少,它對垂體的負反饋作用也減弱,同時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的敏感性增高,這使得FSH和LH都上升。這種內分泌水平的變化,使正常的下丘腦—垂體—卵巢軸間的平衡關系變化,影響了植物神經中樞及其支配下的各臟器功能,出現一系列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癥狀。
3.2 免疫功能變化 研究表明[5],PMS患者和正常圍絕經期婦女免疫功能均衰減,即在機體免疫應答過程中,調節免疫應答能力的細胞群體(如CD+3、CD+4)減少,而調節免疫應答能力的細胞群體(如CD+8)增加。研究還顯示,PMS患者IL-2活性水平明顯低于正常圍絕經期婦女,并與E2水平的下降呈相關性[6]。由于雌激素只有和ER結合后作用于雌激素受體反應元才會產生生物學效應,因此雌激素生理效應的強弱取決于雌激素水平及靶細胞ER的含量。所以這種生殖內分泌—免疫調節功能的紊亂可能是引起PMS臨床諸癥發生的主要原因。
3.3 自由基的影響 近幾年的不斷研究發現自由基介導組織損傷理論愈來愈被人們所重視,體內自由基的含量與衰老有著密切的關系。生物氧化反應中形成的自由基可與體內其他物質發生反應,生成此等物質的過氧化物,對機體造成損害,導致生物體衰老死亡。試驗證明圍絕經期因內分泌改變,有關器官逐漸衰老,出現了脂質過氧化作用增加,自由基清除酶類活性下降。魏素萍[7]研究表明女性血清脂質過氧化物(LPO)水平在圍絕經期前較低,在圍絕經期明顯升高,認為LPO水平的增齡性變化可能與圍絕經期生理特點及與人體衰老機制有一定的關系。
3.4 腎上腺皮質的作用 實驗研究發現更年鼠存在卵巢及腎上腺皮質形態和功能的衰減,表現E2水平減低,LH、FSH水平升高,卵巢原始卵泡少、退化卵泡多,發育正常的卵泡少,黃體數量少;腎上腺皮質總厚度變薄,球、網狀帶增厚,皮質結構紊亂[8]。
4.1 明確診斷 圍絕經期綜合征臨床主訴癥狀繁多,特異性差,同時各地對癥狀的評定不統一。因此建議統一采用客觀的評分法,如 Kuppermen指數(MI)[9]以便明確診斷并進行治療前后的對比。
4.2 客觀檢查 如全身檢查以排除其他局部或全身病變。婦科及B超檢查、血清內分泌測定等,以排除器質性病變和具備明確的客觀診斷依據,為辨病與辨證論治奠定基礎。
5.1 分型論治 多數學者認為本病陰虛型最多,占所發病的70%~75%,陰陽兩虛型約占15%,其他兼夾證型占15%。夏桂成等[9]認為本病主要與陰虛火旺兼氣火偏旺、心血心神失調有關,并以更年Ⅰ號新方調治;王大增等[10]以清心平肝為大法組方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
5.2 專方專藥 范紅霞等[11-13]以更年安怡片、更年平調液及更年健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黃艷紅等[14-15]則分別用補腎中藥片和補腎增精方治療婦女骨質疏松癥。
5.3 激素替代療法(HRT) 由于眾多復雜的因素及HRT本身某些方面的不肯定性和停藥后的反復性,制約了HRT在我國的廣泛應用[10],其機理及應用研究尚需深入。
5.4 筆者認為 (1)應從西醫學神經—內分泌角度探討本病不同“證”的實質。(2)激素與中藥聯合應用,先用小劑量雌激素,同時配合中藥辨證施治,重在補腎。(3)鎮靜劑和中藥聯合使用,鎮靜劑可使患者情緒穩定,保證睡眠,同時用中藥平衡陰陽。
6.1 預防 圍絕經期卵巢功能衰退是一個必然的生理過程,但圍絕經期婦女應了解這一過程,掌握衛生保健知識。如卵巢病變需行手術時,要慎重考慮卵巢的功能不可一概切除,以減少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發生。
6.2 調護 應突出調情志、節嗜欲、適勞逸、慎起居,以樂觀和積極的態度對待疾病,保持心理平衡。同時要定期作衛生咨詢和健康檢查,以排除或及早發現器質性病變。
:
[1]劉敏如,譚萬信.中醫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04.
[2]王淑貞.婦產科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66.
[3]張以文.女性生殖內分泌臨床研究的現狀與發展[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3,28(1):4.
[4]葉雪清,呂肖鋒,金勇,等.圍絕經期綜合征發病機理的臨床觀察[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0:25(2):92-93.
[5]柯嬋,王百苗.從肝辨治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診療思路[J].吉林中醫藥,2008,28(8):561-562.
[6]朱小玲,嚴春玲.圍絕經期婦女的情志調護[J].吉林中醫藥,2006,26(12):57.
[7]魏素萍.天王補心丹化裁治療婦女圍絕經期綜合征[J].吉林中醫藥,2008,28(7):501.
[8]林宋清,葛秦生,姚復英,等.低劑量雌、孕激素緩解圍絕經期癥狀以及降尿鈣作用的研究[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0,25(4):198-199.
[9]夏桂成,陸啟濱.更年Ⅰ號新方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120例[J].中國醫藥學報,1995,10(4):8-9.
[10]王大增,李燕萍,朱燕青.清心平肝法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J].中醫雜志,1989(1):30-31.
[11]范紅霞,萬力生,黎烈榮.更年安怡片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中醫藥研究,1999,15(4):45-46.
[12]江仙遠,夏振信,熊舜華,等.更年平調液對女性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血漿兒茶酚胺的影響[J].湖北中醫雜志,1995(1):46-47.
[13]毛秋芝,俞瑾,李超荊,等.“更年健”對圍絕經期綜合征生殖內分泌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3(1):15-16.
[14]黃艷紅,葉雪清.補腎中藥片對圍絕經婦女骨質疏松代謝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3,13(9):522.
[15]張福玲,史清敏.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的中藥治療[J].中醫藥信息 ,1993(3):46.
[16]張以文.絕經婦女激素替代療法的利弊與臨床決策[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7,32(9):515-516.
R271.9
A
1007-4813(2010)01-0145-02
陶 維(1984-),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辨證針刺調節雌激素及5-HT水平在圍絕經期綜合征的應用研究。
(
200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