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德君(中共上海市委辦公廳)
前幾天,有朋友來坐,說起忙的事兒。說加了幾天班,終于把今年“工作盤子”整出來了。全年工作十大類,每個類別各有十多項不等。加起來,全年工作多達100多項。“不能簡單些么,你單位不大,事這么多,做得了嗎?”我問。“不這樣不行啊,你要有位,就得有為。”朋友說。
是的,“有為才有位”,流行多年,已是當下一種普遍的“行政哲學”。問題是,這種貌似“進取”的理念,其實根本經不起公共理性的考量。
現代社會特別是法治社會,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位”,是制度化的而不是折騰出來的,其職能是法定的而不是人“為”的。科層制的本質,是部門與法理權限根據實際需要來設置。如果“有為才有位”,表明這個單位或部門的“職能”是模糊不清的。而一個職能不清的單位或部門,是可有可無的,嚴格說是沒有公共績效的。
進一步的問題是,“有為才有位”這種邏輯,對公共行政、公共管理法治化和“科學發展”取向,構成了一種負面挑戰。
其一,“有為才有位”產生一種導向,就是如何把事情弄多弄大。聲浪越大,工作越有成績,獲得認同越多。這樣,人們就會不是出于實際需要,而是根據如何突出本部門“地位”、如何有“轟動效應”來“謀劃”工作,無事生事、小事大做,造成工作“虛假繁榮”。實際上,它沒帶來公共利益的增進,體現的只是部門利益,不必要地耗費了大量公共資源。
其二,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的價值目標,是推進公眾福祉而不是自身的“位”。在“有為才有位”理念下,各個部門為“有位”而奮斗,“政績”成為日常行政的核心,有利相爭、無利相讓,形成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一切為政績、為考核、為爭“位”的運行機制,這是一種行政價值目標上的錯位。
其三,公共行政一個內在邏輯,是公共部門有不同的“區域”梯次布局。除少數處于“一線”部門外,大部分非“一線”部門“冷”一些,不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如有些政策調研部門,工作性質決定其應處于較為超脫的位置上,這樣有利于保持一種客觀,以提供符合實際的調研政策建議。如果每個部門都很“熱”,都很“一線”,不僅抹殺了部門性質、模糊了行政分野,而且不利于形成科學決策,整體上影響行政效能。
這里,還有個需要考量的相關問題,即究竟什么是“勤政”?
一些地方的行政理念中有一個誤區,即認為多干事、多管事、多擴張,才是“勤政”、才是“奮發”、才是“有為”。于是“公共忙碌”成了當下無處不在的行政特征。至于該不該“忙”、“忙”得有無公共績效,則無關緊要。科學的公共管理,是制度內化為機制的管理而不是行政動作“多且濫”的管理;是簡約的管理而不是繁雜的管理。“忙政”不代表勤政,“繁政”也不是勤政。“忙政”時常與大包大攬、過多承攬社會事務及不當“有為”有關。
1978年,我國行政管理費占財政支出4.67%,低于同期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改革開放以來,行政成本開始大幅度攀升。從1986年到2005年,我國GDP增長14.6倍,而人均負擔的年度行政管理費用增長了23倍。近幾年,行政管理費用以更快速度增長,遠遠超過GDP的增長率。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一種“有為”,都是需要支付巨大行政成本的。“有為”與“有位”,都得考量它是否合乎公共利益,是否經得起成本-收益的分析。在行政倫理上,為了所謂“有位”而“有為”,是行政價值導向的偏失,不符合科學發展的本質要求。任何一個公共部門,都不應為爭“有位”而去搞所謂的“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