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宇
中國首個基于碳強度約束設計的市場
——天津民用建筑能效市場
□/丁宇
根據發達國家經驗,隨著城市的發展,建筑最終將超越工業、交通等其它行業而位居社會能源消耗的首位。提高能效被認為是成本最低、最可靠、最環保的節能減排措施。
進行建筑節能改造,既能實現節能減排,幫助國家完成單位GDP碳排放下降40%~45%的國際承諾,又能產生直接經濟收益,還能帶動低碳產業發展,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方向。
我國積極推行環保節能降耗減排低碳,已經建立了法律、行政和經濟等方面的管理體制。在此基礎上開展能效交易,可以將約束性節能減排指標轉變為企業內在的經濟性節能減排需求,幫助企業獲得先進的節能環保技術和改造資金,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環境資源配置優化。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早在2009年初就組織了交易所及瑞碳新能源等會員單位的能效市場研究小組,對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的能效市場設計進行廣泛調研,走訪政府主管部門,制定實施方案。在半年之內,天津民用建筑能效市場實施方案就已初具雛形。此后,由天津市建交委牽頭,以國務院《民用建筑節能條例》為基礎,研究制定了《天津市民用能效交易實施方案》,于今年3月由天津市政府辦公廳頒布實施,隨后又相繼制定了《天津市民用建筑能效交易注冊和備案管理辦法》和《天津市能效方法學管理規則(住宅建筑供熱系統)》,形成了建筑能效交易監管模式。在天津市政府、天津市建交委的大力支持下,今年2月9日,選取居住建筑計量供熱等作為試點項目,組織了能效市場首批示范交易,引入花旗集團環球金融有限公司等國際買家參與,完成了我國第一筆基于國家民用建筑能效標準的能效產品交易。
天津市民用建筑能效交易采用了目前國際碳交易市場中最為成熟的“能效達標與交易”機制,即限定單位面積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未能達標的建筑可以購買節能量/減排量來完成達標。各類建筑的能效目標由政府制定。當建筑的能效高于政府制定的能效目標時,說明建筑節約了能源、少排放了二氧化碳,可以獲得并出售節能量/減排量;當建筑的能效低于政府制定的能效目標時,說明建筑浪費了能源、多排放了二氧化碳,必須進行提高自身能效改造,或者購買節能量/減排量以滿足目標。
民用建筑能效交易的用能主體分為兩類。一類為強制類主體,包括供熱單位和公共建筑用能法人單位,執行強制性節能目標。一類為激勵類主體,指不承擔強制性節能目標的法人單位,鼓勵實施民用建筑節能項目并出售經核證簽發的項目減排量。減排量交易價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并參照市場價格執行。試點初期由交易雙方自行商定。
建筑能效市場具有如下優勢:(1)“能效達標與交易”機制給各類建筑業主帶來減排的經濟壓力和激勵;(2)由于交易為節能減排帶來了經濟收益,所以節能資金將會投向單位減排成本最低的技術和改造機會,從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3)所有交易的減排量都是經過標準的方法和設備進行測量,由專業第三方機構核證并由建委簽發,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為業主和節能服務公司提供了簽訂節能合同的基礎。
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將是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標準作為市場運行的基礎,通過市場的經濟激勵推動建筑節能改造項目實施,帶來實質性的減排效果。具體工作包括:(1)建立相關行政管理制度,包括民用建筑用能指標定額和定額考核制度、超用能指標和定額抵扣制度等;(2)將能效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手段融合到建筑節能改造項目的商業合約中,解決大型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和綠色建筑示范推廣等面臨的投融資瓶頸問題;(3)擴大交易范圍,選擇具有技術/經濟可行性的建筑節能改造項目進行實施,形成以能效交易為驅動力的建筑節能改造商業生態體系;(4)組織大規模的民用建筑能效交易方法學研究,形成符合我國氣候和建筑特點的民用建筑能效交易方法學和交易規則,使更多類型的建筑節能技術可以獲得簽發減排量;(5)開發民用建筑能效交易相關的交易、登記、結算等信息系統。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