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城輝
腦分水嶺梗死(CWI)是指發生在腦內組織相鄰的較大血管供血區之間即邊緣帶局限性缺血,出現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約占全部腦梗死的10%左右[1]。我院2004~2009年收治CWI41例,現總結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38~78(平均63.4)歲?;顒又邪l病8例,安靜狀態下發病22例,睡眠中發病11例。既往史:冠心病16例,高血壓28例,糖尿病15例,風心病4例,高血脂20例,TIA9例。
1.2 臨床表現 偏癱26例,偏身感覺障礙20例,偏盲7例,失語11例(運動性失語7例、感覺性失語3例、混合性失語1例),情緒改變6例,昏迷3例。發病時心電圖異常20例,低血壓8例。
1.3 CT檢查 本組均行頭顱螺旋CT檢查,11例做頭顱MRI檢查。梗塞灶CT圖像上為低密度影,MRI則為長T1、長T2信號。根據Bogows-slavsky[2]所確定的分型標準將CWI分為3型:皮層前型20例(占48.8%),皮層后型17例(占41.2%),皮層下型4例(占10%);其中33例為單側病灶,8例為雙側病灶。21例病人TCD或MRA提示頸動脈或腦內大動脈狹窄。
1.4 治療及預后 本組經給予擴容、改善腦血液循環、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腦保護劑等治療;2~4周后治愈18例,明顯好轉或好轉16例,無效5例,死亡2例。
2.1 CWI的病因及臨床特點 最常見的是各種原因所致的血壓降低或某一動脈干供血不足,使動脈近心端的供血尚可,而遠心端的末梢邊緣供血降低,從而發生缺血梗死,頸內動脈嚴重狹窄或閉塞更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血流變學異常及后交通動脈解剖變異是引起CWI的危險因素。本組8例因不恰當降壓造成低血壓誘發CWI,21例TCD或MRA提示有頸動脈或腦內大動脈狹窄。而臨床特點與其病變部位有關,皮質前型表現為以上肢為主的偏癱和偏身感覺障礙,可伴有精神障礙;皮質后型以偏盲最常見;皮質下型主要表現為偏癱及偏身感覺障礙。
2.2 CWI的診斷及治療 CWI診斷主要依靠CT、MRI和臨床表現。應積極尋找低血壓、心臟疾患、頸內動脈、腦內大動脈狹窄或閉塞的證據,結合CT、MRI有特征部位梗塞的表現做出診斷。CWI的影像特點是病灶跨越血管供應區。皮層前型CT常顯示病灶位于額葉,呈楔形,尖端朝向額角或側腦室體前外方。皮層后型病灶常位于頂枕顳交界處,呈楔形,尖端向側腦室后角或側腦室體后外方。皮層下型則病灶主要位于基底節區及側腦室旁的小梗塞灶,有時梗死亦累及島葉[3]。另外,MRI可以對早期CT掃描陰性及皮層下小病灶CT顯示不清者做出明確診斷;而TCD及MRA等對頸內動脈、腦內大動脈狹窄或閉塞的診斷則有很大價值。CWI的治療與其它腦梗塞基本相同。主要是給予增加腦供血,血液稀釋,抗血小板凝集,降血脂等常規治療,發病12h內可給予溶栓,但大面積梗死患者禁用。另外,應避免血壓過低,高血壓者不應過量使用降壓藥,低血壓者可采用升壓治療。對于低血容量患者應及時補液。
綜上所述,CWI臨床表現多變而復雜,應及時進行頭顱CT或MRI檢查,及早明確診斷,以便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提高本病的臨床治愈率,盡可能降低致殘率及死亡率。
[1]侯熙德,周孝達,陳清棠,等.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20-121.
[2]Bogows-slavsky J,Regli F.Unilateral watershed cerebral infarcts[J].Neurol,1986,36(7):373-374.
[3]湯洪川,包禮平,曹起龍,等.實用神經病診斷治療學[M].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