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蘭
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相對或絕對不足而引起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的一種全身性代謝性疾病,以老年人多見。我院從2004年~2008年收治糖尿病中,年齡在60歲以上有80例,現分析如下。
1.1 年齡與性別 本組年齡60~97歲,其中60~69歲50例(60%),70~79歲20例(30%),80歲以上10例(10%)。男性30例,女性50例,男女比例1∶1.8。
1.2 發病情況 本組以糖尿病不典型“三多一少”癥狀起病者40例(40%),以糖尿病各種急慢性并發癥確診者30例(30%),由體檢或術前、術后檢查發現者20例(20%)。空腹血糖>14.0mmol/L者33例(33%),最高達38.5mmol/L,系高滲性昏迷病例;7.8~14mmol/L者29例(29%);正常者11例(11%),經葡萄糖耐量試驗確診;空腹尿糖陰性者21例,空腹血糖陰性者22例(22%)。
1.3 并發癥 本組慢性并發癥以心血管病居多,共62人次(66%),主要為冠心病、高血壓、腦血管意外(尤以腦血栓形成多見);其次為糖尿病神經病變,有15例為末梢神經、膀胱和胃腸神經病變。急性并發癥以各種感染多見,有35人次,以肺部感染居多,高滲性非酮癥糖尿病昏迷有3例。
1.4 治療反應及預后 本組均為非胰島素依賴型,采用單純控制飲食治療9例,飲食控制加服降糖藥物73例,短期或較長時間使用胰島素12例,有嚴重并發癥者給予相應治療。治療過程中有15例發生過低血糖反應,其中使用胰島素發生者9例,口服降糖藥發生3例,發生時間多在夜間或清晨空腹時。死亡7例(7%),其中肺部感染和膿毒敗血癥3例,心肌梗塞2例,腦血管意外及糖尿病腎病各1例。
2.1 善于識別病變的程度 老年人糖尿病起病隱匿,癥狀多不典型,無典型的“三多一少”癥狀,可表現為疲倦、食欲減退、小便失禁、睡眠節律改變等。有人調查發現,至少半數患者并不認為自己有此病,往往以血管病變(動脈粥樣硬化)為首要表現,檢查時已有微血管病變,如視網膜病變、白內障、糖尿病腎病、各種神經病變等晚期并發癥[1]。因此,即使是新發現的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亦應視為具有潛在風險的糖尿病。在病人住院治療的過程中,應加強病情觀察,善于識別病人的患病程度,并給予相應的護理。
2.2 加強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及護理 老年人各系統功能減退,加之糖尿病的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使心血管受累,往往在糖尿病尚未顯現出來,心血管受累已經發生,因未及時治療,使心血管并發癥多而嚴重[2],成為本病的主要死因。因此,加強心血管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的治療、護理,對降低糖尿病病死率有重要意義。
2.3 預防低血糖對神經的損害 本組出現低血糖反應均為應用胰島素和服降糖藥后發生。一般認為,老年人腎功能減退,耐藥性差,影響胰島素的降解和清除,致使胰島素蓄積,稍不注意,即有發生低血糖的危險。而且由于老年人大腦-下丘腦-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調節障礙,機體不能采取措施克服低血糖,常導致無感覺性低血糖[1]。也因低血糖導致嚴重的神經損害、動脈血栓,甚至休克猝死[3]。因此對老年人糖尿病飲食不宜限制過嚴,使用藥物時切忌空腹,劑量要十分準確,督促病人睡前加餐,加強夜間巡視,注意觀察。對于有低血糖病史患者,要分析以往原因,給予相應的預防措施。一旦發現低血糖,輕者進食糖果、餅干或喝糖水,重者靜注50%G·S,以防止低血糖對大腦的直接損害。
2.4 加強基礎護理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減退,抵抗力低,當發現患糖尿病時,大都已經出現并發癥,故對該病的住院老人應加強基礎護理,保持房間通風良好,空氣新鮮,床單應清潔干燥,預防肺部感染。此外,特別注意皮膚及足部衛生。對于急慢性并發癥,應制定護理措施,給予相應的護理。
2.5 治療護理時應注意的事項 老年人生理、心理有別于中青年人,進行治療和護理時,應注意:①按體重及活動量給予低糖、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素、低鹽飲食,控制血糖略高于正常值。②胰島素注射時,用量準確,常更換部位,堅持無菌操作。長效與普通混合時,先抽普通胰島素。③常服阿斯匹林減少微血管病變發生。④堅持運動療法,注意運動的形式、量及近遠期效果(近期:尿糖、血糖下降、藥量減少;遠期:并發癥少)。⑤尿檢時,宜飯前半小時排掉小便,然后進餐前留尿樣。⑥查血糖時應輸液停止2小時以上或夜間睡眠,心情平靜時空腹抽血。⑦觀察低血糖后的高血糖反應以及注意并發癥的觀察。
2.6 心理護理及出院指導 老年人性情比較怪僻、固執,對周圍事物反應遲鈍,對治療的順應性或配合較差。因此在對老年人糖尿病進行治療和護理時,必須耐心、細致、態度和靄可親,掌握好言行的慢節奏,給病人予精心的生活護理。根據病人的年齡、性格、知識層次,所處地位不同,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疏導。利用治療空隙向病人介紹糖尿病的一般知識,反復說明堅持飲食療法及適宜運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趁其心情舒暢時提前做出院指導,如尿糖測定、飲食調節、胰島素注射技術、用藥注意事項、低血糖癥狀及急救措施等,直到其掌握。
[1]陳家偉.老年內分泌代謝病的研究進展[J].實用老年醫學,1993,10(1):8.
[2]鐘學禮,朱禧星.臨床糖尿病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302-303.
[3]鄧尚平.2型糖尿病胰島素治療的新認識[J].臨床內科雜志,1992,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