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生奇 陳有明
痿證是指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日久因不能隨意運動而致肌肉萎縮的病癥。痿證的病因復雜,有內傷情志、勞倦色欲、外感濕熱。但不論是內傷情志、勞倦色欲、還是外感濕熱,都是因損傷內臟精氣而使經脈失養,導致痿證。其病機主要是脾胃虧虛、精微不輸、肺熱傷津、津傷不布、濕熱侵淫、氣血不足、肝腎虧損、髓枯筋痿。對于痿證的治療,歷代文獻曾有“治痿獨取陽明”、“瀉南方,補北方”,但不外“補中祛濕,養陰清熱”而已。雖治法眾多,但筆者認為在辨證論治中應將調理脾胃作為治療痿證的重點,其理有三。
《內經》曰:“五臟使人痿”,并將“肺熱葉焦”為其主要病理。《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云:“痿 證屬內臟精氣不足所為也。”可見五臟精氣不足是致痿的重要原因。而脾胃為后天之本,所有臟腑組織器官的營養均來源于脾胃。如肺之津液來源于脾腎,肝腎精血有賴于脾胃的化生。《靈樞·五味論》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因此,若脾胃功能健旺,則飲食得增,氣血精液充足,臟腑功能轉旺,筋脈得以濡養,痿證可得以恢復。
《素問·痿論》曰:“脾主身之肌肉”。脾主運化水谷、精微、津液,以化生氣血,并將其輸送到全身各處肌肉,以供肌肉之營養,保證肌肉活動的充分能量。《素問·太陰陽明論》曰:“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故有“脾病四肢不用”之說。這清楚表明,四肢從胃得到水谷精微,全靠脾主運化之功能。脾之功能的正常與否,關系到四肢肌肉所需的營養。若脾胃功能健旺,則精微四布,輸送到四肢肌肉的營養充足,可使四肢肌肉豐滿、活動有力。因此,痿證通過調治脾胃以使其健旺,消瘦無力的肌肉才有可能得到充足的營養而恢復正常。
《素問·痿論篇》曰:“陰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內聯于脾胃,主潤澤和調養宗筋。陽明經與沖脈會合于氣街,沖脈為十二經之海,有涵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陽明經又聯系督脈與帶脈,帶脈約束諸經,督脈調節,蓄溢諸陽經氣血。可見陽明有總調諸經的作用。陽明虛則諸經不足,不能濡宗筋,發為痿證。故痿證的治療當以調節陽明為主。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濕熱不攘,大筋……短,小筋馳長,……短為拘,馳長為痿”。濕與脾相應,濕熱困脾,浸淫經脈,使營衛運行受阻、氣血運行不利、筋脈失去濡養,而弛縱不收而成痿。脾主運化水濕,將全身各組織器官的多余水液及時排除體外。因此,通過清熱利濕以運脾,使熱清濕化,阻遏祛除,氣血暢行,筋脈得以濡潤,則痿證得以恢復。
綜上所述,調理脾胃在痿證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臨床上應將調理脾胃作為治療痿證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