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李暉 劉穎
為了了解我地區某冶煉廠的職業危害現狀,我們對該廠進行了職業衛生調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基本情況 深入現場,了解生產工藝流程,主要生產設備,確定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或存在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分布、危害程度及職業病防護措施。
1.2 測定方法 粉塵測定使用IFC-2B型粉塵采樣器,噪聲強度測定使用HS6288B型噪聲頻譜儀,按照《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的規定進行采樣測定。儀器使用前均經計量檢定部門校準。評價標準采用GBZ1—2002《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和GBZ2—2002《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1.3 健康體檢 按照衛生部《職業性健康監護管理辦法》的規定對作業工人進行職業性體檢。
1.4 職業病診斷標準 依據GBZ70—2002《塵肺病診斷標準》和GBZ49—2002《職業性聽力損傷診斷標準》。
2.1 職業衛生調查結果 該冶煉廠以生產硅鐵為主,主要生產原料是硅石、焦碳、鐵屏、電極糊及鉛粉。生產工藝為外來硅石等原料用汽車運到廠后,在礦熱爐內高溫煅燒,形成鐵水,冷卻后即是硅鐵。高溫煅燒過程中,產生大量混合性煙塵。該廠1996年初建設并投產,試生產前后及正常生產中沒有進行建設項目“三同時”設計衛生審查和驗收(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和控制效果評價),從沒對作業場所進行監測,也沒有對作業工人進行上崗前后及定期的健康體檢。根據現場調查,該廠投產以來,對職業衛生防護資金投入不足,生產車間無任何通風除塵設施,個別操作工人配戴紗布口罩,但有效性和使用情況不容樂觀。對現場進行調查,工人大部分來自經濟不發達地區和農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健康體檢的目的、粉塵噪聲的危害知曉率幾乎是零。
2.2 作業環境中有害因素測定結果 作業現場設3個粉塵監測點,測得樣品24個,3個噪聲監測點,測得樣品12個。粉塵濃度范圍TWA 3.30~4.60m g/m3,STEL3.80~5.30m g/m3,監測樣品全部超標,時間加權濃度最高超標8倍,短時間接觸濃度最高超標4.3倍。粉塵中游離SiO2含量在80以上。噪聲強度范圍78~80dB(A),監測樣品全部符合國家衛生標準的要求。
2.3 職業健康檢查及塵肺診斷情況 該廠自投產以來,沒有組織接觸粉塵和噪聲作業工人參加職業性健康體檢。通過這次調查,對現有和曾參加接觸粉塵作業的工作人員進行了全面體檢。結果是在2005年前參加工作的84人中,17人患有矽肺,其中Ⅰ期矽肺6人,Ⅱ期矽肺11人,患者均出現輕、中度肺功能損傷,職業病致殘最高達三級,患病率為20.23。接塵工齡2~9年,平均接塵工齡6.35年,其中工齡2年患塵肺的工人是肺結核患者且在從事接塵工作后發病。發病年齡22~45歲,平均年齡38.5歲。本次體檢沒有發現聽力下降或損傷性疾病。
目前,職業危害已成為我國重要的衛生問題之一,許多企業工藝簡單落后,缺乏正規設計和全面考慮,一些小煤窯、小水泥廠的作業粉塵濃度超國標130多倍,塵肺病患病率高達35%[1],塵肺病正嚴重威脅著產業工人的身體健康。本次調查結果表明,我地區某冶煉廠生產車間無任何通風除塵設施,粉塵嚴重超過國家衛生標準的要求,粉塵游離SiO2含量大于80,作業場所粉塵監測衛生合格率為0,致使矽肺患病率高達20.23,發病年齡輕,最小為22歲,發病接塵工齡短,最短為2年。上崗前沒有進行健康體檢,無法發現職業禁忌患者,導致個別工人在患有結核病的情況下,從事接觸粉塵工作,在接塵2年后就得了矽肺。在調查中得知,作業工人大多來自農村,文化水平低,大部分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自我保護意識差,衛生習慣不良,在生產車間內進食、吸煙。本調查結果提示,冶煉行業的粉塵污染非常嚴重,尤其是小型無任何衛生防護的企業。同時警示各級主管部門和監督執法部門應加強監督管理,突破死角。各個企業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塵肺病防治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按時進行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嚴格進行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和控制效果評價,加強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定期監測,適時做好健康監測。強化企業內部管理,把職業衛生工作納入議事日程,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衛生工作方針,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切實保障工人的身體健康,從而減少職業危害事件的發生。
[1]劉世杰,剛葆琪,王世俊,等.職業病防治管理全書[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