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瀟迪 夏徵
肝性胸水(Hepatic hydrothorax)多繼發于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較少見的并發癥,其發病率為肝硬化患者的5%~12%[1]。肝性胸水是肝硬化失代償期的并發癥之一,僅有呼吸困難、胸悶、咳嗽等臨床癥狀,容易導致誤診。盡管近年來國內外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治療方發,治療仍為棘手[2]。現將我院近年來收治的20例肝性胸水患者的治療情況回顧性分析如下。
收集我院2005年~2008年間收治的肝性胸水患者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24~85歲,平均年齡54.7歲。其中,酒精性肝硬化8例、乙肝肝炎肝硬化7例、丙肝肝炎肝硬化5例。
表現為呼吸困難2例(占10%),胸悶、氣短4例(占20%),咳嗽5例(占25%),無明顯癥狀9例(占45%)。右側胸水15例(75%),雙側胸水3例(15%),左側胸水2例(10%)。經胸腔B超、X片證實:大量胸水10例,中等量胸水5例,少量胸水5例。其中6例伴腹水,進行穿刺。少量胸水癥狀輕,中等量、大量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低熱、咳嗽、胸悶、氣促、呼吸困難及端坐呼吸、浮腫等癥狀和胸水特有的體征。
20例肝性胸水患者中ALT增高14例(占70%),ALB下降18例(占90%),TBIL增高6例(占30%),A/G倒置20例(占100%),PT延長18例(占90%)。胸腔穿刺胸水常規檢查,15例(75%)為漏出液,淡黃色,澄清,細胞蛋白低,細菌培養、結核菌培養均為陰性,胸水腫瘤標志物陰性;3例(15%)為滲出液,外觀渾濁,蛋白、細胞數高,細胞分類以N細胞為主,細菌培養、結核菌培養均為陰性,胸水腫瘤標志物陰性;2例(10%)為血性胸水,結核菌培養均為陰性,胸水腫瘤標志物陰性。
1.4.1 一般治療 對肝性胸水患者應采用綜合治療的方法,包括治療原發病,臥床休息,保肝、營養支持、輸注白蛋白、血漿、糾正低蛋白血癥及氨基酸失衡;限制水、鈉攝入,酌情給予低脂肪、高熱量飲食;適當采用利尿劑,可使少量胸水消失,但是對于難治性大量肝性胸水,上述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對胸水繼發感染者要選用對肝、腎無毒性的廣譜抗生素。有研究發現,對利尿和限制鈉、水無效的患者,靜脈應用奧曲肽(Octreotide)5d,可引起尿鈉和尿量排出增加,對肝性胸水有較好的輔助治療效果。
1.4.2 胸腔穿刺或引流 為減輕痛苦,改善癥狀,適當抽胸水可以延緩病程進展。對大量胸水者采取每周1~2次胸腔穿刺抽液,每次約800~1000ml;中量者一至兩周進行1次胸腔穿刺抽液,每次約300~500ml。但胸腔穿刺,大量反復放液不但可引起蛋白質丟失,體液和電解質失衡,還可引起醫源性感染和胸水感染。所以主張胸腔引流加胸膜黏連固定術,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Borchardt等[3]報道1例70歲男性隱源性肝硬化患者,大量右側胸水少量腹水,余一般情況尚可,持續胸導管引流胸水每天1500~2000mL,1周后繼發感染敗血癥而死亡。胸導管置放可被視為肝性胸水的一種禁忌。但亦有通過胸導管注入大劑量生長抑素治療肝性胸水成功的報道[4-5],其機制可能與生長抑素選擇性收縮內臟血管,減少門脈血流量,使門脈壓力下降有關。
1.4.3 胸水轉歸判斷依據 X片和B超檢查結果示肋膈角變鈍為基本吸收;胸水量減少50%以上為開始好轉;其余為效果不佳。
20例肝性胸水患者中胸水完全消退15例,4例胸水明顯減少,1例死亡(不配合治療)。
肝性胸水是肝硬化過程中失代償期出現的胸腔積液,多數出現在右側,雙側次之,左側最少。本文20例肝性胸水發生率為右側胸水占75%,雙側胸水占15%,左側胸水占10%;性質以漏出液多見(75%),與腹水性質相同,大部分為漏出液,少數為滲出液,偶爾為血性[6-7],本組2例血性胸水(10%),均未查出癌細胞,結核菌培養為陰性,胸水腫瘤標志物陰性。肝性胸水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其發生可能與橫膈膜缺陷、腹內壓增高及長期臥床等原因有關,可引起膈肌腱索部菲薄,受膠原纖維過度牽拉而分離,形成小皰,當外傷咳嗽等引起腹壓突然增高時致小皰破裂產生缺損,腹水即可通過膈肌缺損進入胸腔,形成胸腔積液。由于左右橫膈解剖和淋巴分布的差異,加之奇靜脈壓升高,血漿外漏,淋巴液經右橫膈進入右頸靜脈,故右側胸水多見。另外,肝性胸水的發生可能還與低蛋白血癥和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胸導管漏出淋巴液等有關。
肝性胸水在臨床上通過病史、癥狀、體征、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診斷并不困難,但應與結核、腫瘤引起的胸水相鑒別。提倡綜合治療:休息、限鹽、保肝、利尿、補充白蛋白、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因此,術后除了常規給予白蛋白、血漿及利尿劑外,還應積極預防和控制感染、出血等并發癥。同時要針對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療。
總之, 在短時期內排放大量胸水后,注入50%葡萄糖使胸膜黏連,橫膈膜裂孔閉塞,可使胸水消失,該法具有療程短,療效確切,復發率低等優點,可作為治療難治性胸水的有效方法。肝性胸水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欠清楚,其治療方法盡管較多,但沒有一種是完全而有效的,都有一定的并發癥及病死率,對每例患者都需要依其臨床情況,細心選擇恰當的方法加以治療,而且要進行早治療,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1]Garcia N Jr,Mihas AA.Hepatic hydrothorax:pathophysiology,diagnosis,and management[J].J Clin Gastroenterol,2004,38(1):52-58.
[2]pop CM,Cherasim RM,Dumitrascu DL,et al.Hydrothorax without ascites in liver cirrhosis[J].Rom J Gastroenterol,2003,12(4):315-317.
[3]Borchardt J,Smirnov A,Metchnik L,et al.Treating hepatic hydrothorax[J].BMJ,2003,326(7392):751-752.
[4]Pfammatter R,Quattropani C,Reichen J,et al.Treatment of hepatic hydrothorax and reduction of chest tube output with octreotide[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1,13(8):977-980.
[5]Dumortier J,Lepretre J,Scalone O,et al.Successful treatment ofhepatic hydrothorax with octreotide[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0,12(7):817-820.
[6]王連,付曉婭.肝性胸水22例分析[J].現代臨床醫學,2005,31(4):235.
[7]向雪晴,陳衡生.肝性胸水600例臨床分析[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5,8(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