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少華
Pilon骨折又稱hammer骨折,由高速縱向壓力,造成脛骨下關節面粉碎骨折,即脛骨遠端粉碎骨折,骨折片向四周爆裂,但該處四周僅由皮膚包圍,不能提供骨片向四周移位的空間,皮膚必然受到莫大張力,形成水泡,甚至使皮膚破裂,骨片尖端可刺破皮膚,雖是由內向外的開放骨折,但決不能忽視感染的危險性,在許多病例遠端腓骨遭受彎曲或扭轉傷力而骨折,且明顯移位,肢體短縮。Pilon骨折僅為脛骨骨折的1%~10%,20%~25%的骨折是開放性的,1/3伴有如跟骨、脛骨平臺、脊柱及髖臼等損傷,因可同時存在旋轉傷力,同時導致關節面嵌頓和移位,干骺端斷碎,軟組織損傷嚴重,畸形明顯,并發癥多。
26例按Ruedi和Allgower分類,Ⅰ型7例,Ⅱ型11例,Ⅲ型8例,開放性骨折9例,年齡17~63歲,平均41歲,肥胖病人占42.3%,合并跟骨骨折5例,合并腰椎骨折6例,合并顱腦損傷3例。
Ⅰ型7例采取石膏外固定或跟骨牽引,Ⅱ型11例行手法復位跟骨牽引或外固定支架治療,其中2例效果不佳改行切復內固定手術,8例Ⅲ型行切復內固定術或有限切復加外固定支架。
所有病例都平均隨訪一年半,復查DR片,治療好轉率84.6%,1例深部感染,3例效果劣,由于骨折嚴重不能解剖復位。
4.1 Ruedi和Allgower分型中明顯區別了無移位骨折,低能量損傷和高能量損傷(嚴重粉碎骨折),其中Ⅰ型為無移位關節面骨折,Ⅱ型為關節面移位,無嚴重粉碎,Ⅲ型為脛骨遠端和關節面及干骺嚴重骨折。原則上閉合復位石膏外固定及跟骨牽引適合于Ⅰ型和Ⅱ型治療,Ⅲ型及開放性pilon骨折多采用有限切開復位和外固定支架及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
4.2 pilon骨折手法復位的要點在于根據DR及CT片,判明骨折情況,采取中醫八法復位,注意配合和牽引力,牽引力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的力量使軟組織形成很大的夾持力,不利于骨折復位,力太小不能使骨折斷端分離,也不利于復位。
4.3 在臨床上行跟骨牽引治療pilon骨折的病例中,在手法復位,我們多采用小夾板外固定配合牽引,優點主要在于隨時可調性,在長度、松緊及可塑性上可靈活運用,有利于腫脹、血運的觀察,并可預防骨筋膜性綜合癥的發生。
4.4 有限切開復位和外固定支架,臨床上關鍵是骨折復位及固定,有限切開軟組織剝離較小,其優點為軟組織剝離范圍小,骨折間接復位,骨片間可螺絲釘固定,避免使用厚的支持鋼板,皮膚壞死機會減少,可Ⅰ期縫合傷口,對于粉碎性骨折,可不使用鋼板固定。
4.5 切開復位內固定,記住一定先從外側進路,腓骨鋼板螺絲釘固定,以致保持肢體長度,有利關節面復位,保持傷肢軸,如有干骺缺損,行植骨填充,行脛骨干支持鋼板內固定。通過臨床對比及研究,本法對于低能量pilon骨折,可以獲得很好的結果。
4.6 并發癥及處理 手術間并發癥有關節面復位不良;脛骨內翻或外翻;內固定位置不良;穿過關節面;內固定不足,由于骨粉碎或骨缺損時可以用植骨彌補,或改變固定計劃,利用外固定支架;腓骨短縮,導致脛骨畸形。術后早期并發癥主要為軟組織并發癥,發生率為0%~21%,出現皮膚壞死,傷口感染。仔細處理軟組織能減少并發癥,如不Ⅰ期縫合,或關閉內側傷口開放外側傷口,或選用游離植皮術;其次為釘道感染。手術后期并發癥主要為畸形愈合、骨不連、創傷性關節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