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永瓊 謝恩華
611130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手術室 (敖永瓊 謝恩華)
1.1 臨床資料 我院自2005年7月~2009年12月進行腹腔鏡疝修術151例,男130例,女21例,年齡7月~10歲。右側斜疝113例,左側斜疝29例,雙側斜疝9例(其中術中發現隱匿疝6例)。
1.2 術前準備 了解小兒情況,做好小兒的心理護理,消除小兒對手術的恐懼,做好家屬解釋工作,說明此術式的安全性及優點,以取得配合。腔鏡手術器械的準備:3mm 0°腹腔鏡;3mm抓鉗;0號滌綸線;疝修補針(我院自制),長約20cm,直徑約2mm,針前端呈弧形、略扁鈍,距尖2mm處有一直徑約1mm小孔。
1.3 手術方法 均采用氣管插管全麻下進行,采用頭低腳高位向健側傾15°,根據病變情況及時更換體位。插管前,巡回護士可協助壓迫患兒胃部避免胃脹氣。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盡量選擇上肢靜脈。鋪巾后,將手術臺上的導線與腹腔鏡、氣腹機依次連接好,并使之正常運轉,正確設置氣腹壓力,控制在6~10mmHg。建立氣腹,在臍下緣和臍旁穿刺好0.5mm的穿刺套管針,分別套入0°鏡和彎分離鉗,在病變側腹股溝內環口體表投影處作0.2~0.3cm小切口,在腹腔鏡直視下,用帶0號滌綸線的疝修補針從該切口刺入,于內環口內側腹膜外潛行縫合半荷包,刺破腹膜,抓鉗抓住線后退出針,用上述同樣方法縫合內環口外側,并用7號絲線帶出滌綸線,體外收緊,擠出疝囊積氣后打結將內環口結扎,線結埋于皮下。檢查內環口腹膜完整、無血腫形成后釋放氣腹,創可貼封閉切口。
本組手術均順利完成,無一例發生手術并發癥。手術時間最短5min完成,最長30min完成。手術效果滿意。術后隨訪3月~2a,2例10歲男性患者分別于術后2個月、5個月復發,經行開放手術后治愈。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提高及腹腔鏡器械的改進,腹腔鏡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亦逐步應用于臨床。腹腔鏡下小兒疝囊結扎術是微創手術,患兒在全麻下進行手術,術中應注意監測氧飽和度,二氧化碳壓力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流量保持恒定,切勿波動太大,壓力小時效果不好,影響手術視野,壓力高則易引起高碳酸血癥,甚至影響患者呼吸、循環功能[1]。本組根據患兒體型控制氣腹壓力在6~10mmHg,既能滿足手術需要,又無氣腹相關并發癥發生。在氣腹狀態下,疝環口容易尋找,同時可檢查對側是否存在隱匿疝,并一起治療,本組151例均順利完成,手術時間最短5min,最長30min,術中發現隱匿疝6例,無一例發生手術并發癥。趙滿國等[2]研究發現,腹股溝疝傳統修補術與腹腔鏡修補術對比,后者復發率、并發癥發生率,術后恢復時間及住院天數等療效指標,均明顯低于傳統修補術。本組觀察亦得出相似結論。此外,與傳統手術比較,腹腔鏡疝修補術不但減少了術中出血量,縮短了手術時間,而且有效地控制了手術切口的大小,術后基本不留疤痕,具有美容外觀。
本組無手術并發癥發生,但術后2例復發,考慮與患兒年齡偏大有關。Sneider等[3]認為,選擇6歲以下小兒行腹腔鏡疝修補手術可以減少復發率。
[1] 劉秀娥,林常虹,王愛玉.腹腔鏡手術影響氣腹壓力的原因及措施[J].天津護理,2005,13(5):274.
[2] 趙滿國,何瑩燕,黃生輝.腹股溝疝傳統修補、無張力修補術與腹腔鏡修補術的臨床對比[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5):141-142.
[3] Sneider E B,Jones S,Danie1son P D.Refinements in se1ection criteria for pediatric 1aparoscopic inguina1 Hernia repair[J].J Laparoendosc Adv Surg Tech A,2009,19(2):23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