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
110042 遼寧省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科 (張蘭)
中醫治療腫瘤多年來是以內服湯藥為主,是利用中藥藥物的寒、溫、苦、辛之性味及功效來控制腫瘤的生長,同時加以扶正。但中藥藥液不能直接到達病灶作用于瘤體上,并且長期口服中藥也會引起肝、腎損傷。如果中藥的藥氣、藥味能通過人體的經絡直接達到瘤體的病灶上,將會產生較好的藥效。本次研究是中藥直接外敷于鎖骨上淋巴結上的觀察結果。
在2008年1月~2009年10月期間對遼寧省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科的141例有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的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有56例使用中藥外敷治療鎖骨上淋巴結轉移;40例未使用中藥外敷,也未化療;45例只進行化療。將3組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效果觀察。

表1 治療前后患者病情的主要變化
使用中藥外敷56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齡43~79歲,平均(62.6±8.3)歲,肺癌35例,乳腺癌13例,腸癌2例,其他6例;未使用中藥外敷,也未化療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48~80歲,平均(64.7±6.5)歲,肺癌27例,乳腺癌10例,腸癌2例,其他1例;45例只化療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最小40歲,最大76歲,平均(55±7.6)歲。其中肺癌27例,乳腺癌14例,其他4例。141例患者未接受放療。其中淋巴結較小的56例,淋巴結較大的85例,出現壓迫癥狀的37例,出現疼痛的77例。
將中草藥水煎,大火燒開后中火煎30min,取汁后,再將藥渣加水同樣2次,將3次的藥汁一起中火熬成糊狀,將蛋白類中藥直接研磨成沫,放入糊中,共同熬成膏狀,外敷于轉移的鎖骨上淋巴結處,大小要超過淋巴結邊緣2cm。上面蓋白布,邊緣貼三九汗紗,以防膏藥外溢。每2d換1次膏藥。應用時觀察局部皮膚情況,如有瘙癢難耐、皮疹等現象則先停藥,待癥狀消失后再使用,如癥狀嚴重則停止使用。
(1)小淋巴結完全消失;(2)較大的淋巴結縮小;(3)壓迫癥狀有所減輕;(4)疼痛減輕。
不同處理組治療后的主要變化見表1。根據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0.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檢驗,治療組與對照組1進行比較P<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對照組2進行比較P>0.05,無統計學意義。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腫瘤的治療思路也發生了轉變——不再單純追求消滅或縮小腫瘤實體,而是在抗癌同時考慮到改善患者的機體及精神癥狀,提高生存質量[1]。
中藥外敷對緩解癥狀、淋巴結縮小方面的效果不如化療,但也有一定的療效。化療藥物用于殺死生長很快的癌細胞,但由于藥效遍及全身,它們同時會侵襲正常的、健康的細胞。常見的毒副作用有胃腸道毒性、骨髓抑制,所以患者在經過化療后表現為常常吃不下東西,甚至惡心、嘔吐。當白細胞、血小板低于正常值時,還容易引起感染、出血。同時還會侵害重要器官,造成腎毒性、肝損傷、心臟毒性和肺毒性等,嚴重了可能危及生命。但最嚴重的是化療藥物一般多為免疫抑制藥,對機體的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當人體免疫功能低下時,腫瘤不易被控制,反而加快復發或轉移進程。這些毒副作用的傷害有的是暫時的,化療結束后會逐漸消失,但有些傷害是長期的,甚至伴隨終身的。中藥外敷的副作用少,療效也較理想。中藥外敷的特點是藥物直接敷于患處,中藥的有效成分不必經體循環,而直接作用于患處的肌膚,局部的皮膚毛孔、汗腺孔、毛細血管擴,血液微循環加快,中藥迅速滲透,導入皮下肌膚組織直達病灶,迅速發揮效用,達到治療和控制病灶的作用。本組中藥外敷中有少部分患者達到了減輕壓迫癥狀的目的,一部分患者使較大的淋巴結縮小,而且沒有其它的不良反應及對他們造成身、心的傷害,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使他們認識到了中藥的治療價值,對中藥治療充滿信心。
中藥膏藥在外敷過程中少數患者開始出現輕度皮膚潮紅或伴瘙癢的局部皮膚反應,停藥后可自行消退。待癥狀消退后可以繼續用藥,也可以用一些外用軟膏進行預防和控制。
中藥外敷的止痛作用較好。根據中醫通則不痛的理論,通過透皮吸收的原理研制而成,充分利用中藥膏藥體外局部作用的優勢,達到了很好的治療效果。現代藥理研究,蟾蜍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其中蟾酥抑制人體腫瘤細胞呼吸, 抑制腫瘤細胞DNA、RNA的合成,并對動物移植性腫瘤有抑制作用,可解毒抗癌,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在減輕疼痛方面效果較化療好。蟾蜍及其所含的成分有局麻作用,能起到很好的止痛作用。冰片有顯著的抗炎、抗腫瘤、清熱止痛的作用,外用能抑制腫瘤生長及止痛,提高腫瘤病人的生存質量。
[1] 付文勝.四君子湯提高晚期惡性腫瘤病人生活質量療效觀察[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5,17(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