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燕
護理學專家指出:凡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跌倒、用藥錯誤、走失、誤吸、窒息、燙傷以及其他與患者安全相關的非正常的護理意外事件,均屬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護理不良事件,增加病人痛苦,延長住院日,增加經濟負擔,影響護理隊伍形象。我院從2006年起建立了護理不良事件每周零上報制,并針對發生的不良事件及時采取相應對策,收到明顯效果。現將做法和體會報告如下:
根據我院風險管理現狀,從2006年起建立了護理不良事件每周零上報制,即每周科室上報不良事件發生情況→護理部→院領導,確定了護理不良事件報告范圍。發生護理不良事件均由護士長填寫報表上報護理部,內容包括:不良事件發生時間、經過、給病人造成的后果、科室討論定性處理意見、整改措施。事件發生后,當班護士立即報告醫生、護士長,護士長立即上報護理部,科室上報時間最遲不得超過24小時。護理部接到報告后,立即組織護理部質控組進行調查,一方面積極協助科室處理,減少或降低由于不良事件給病人造成的后果,一方面初步分析原因,與器械、藥品有關的立即通知后勤科等相關部門,最后由護理部質控組根據不良事件的原因制定防范措施,以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對如實上報不良事件的,調查清楚后從輕處理或不處理,隱瞞不報的從重處罰。護理不良事件每周零上報制,與護士長任期目標管理相結合,保證了制度落實的持續性。
2.1 我院2006~2008年期間共發生護理不良事件24例,其中查對制度落實不到位6例、交接班不到位5例、巡視制度落實不到位4例、不嚴格執行醫囑3例、安全意外3例、藥物因素2例、儀器因素1例。
2.2 原因分析
2.2.1 查對制度不嚴
2.2.1.1 護理人力資源不足占主要因素 病人多護士少,早上治療高峰一個護士同時拿幾個病人液體,僅憑印象或只以床號作為識別病人的身份,不核對床頭卡、未與病人或家屬確認,相鄰兩個床位液體掛錯。
2.2.1.2 制度理解上存在“空白帶” 在進行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時,我們發現護士對“更換液體”這個操作的查對概念不清,認為配藥前為“操作前查”,配藥后為“操作中查”,而換液體為“操作后查”。正確的理解應是:液體配好后在治療室查、病人床頭更換液體前、更換液體后為此操作的“前中后查對”。每一項操作都能細分為操作前中后,只有每一個護士在每一關都嚴格執行查對,才能確保病人的安全。
2.2.1.3 醫護患之間化驗單交接手續不規范,查對不嚴。
2.2.1.4 不合格液體擺上治療臺,未把擺藥關 由于液體瓶在運輸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碰撞,即使藥房對藥品質量已初驗,護士仍不能馬虎。其中一例發現的絮狀物,后經詳細檢查,發現在瓶簽覆蓋處有細微裂痕。
2.2.2 交接班不到位
2.2.2.1 個別年輕護士崗位意識差,不好意思為男病人導尿,囑咐科室男醫生代為操作,自己未親自落實又不交班,致使術前未下尿管。
2.2.2.2 交班項目不全 計劃免疫針未作為常規交接項目,造成延遲注射。護士只注重重病人的床頭交接班,而對長期臥床病人皮膚未交接,形成壓瘡。對轉科病人放松警惕,由醫生轉送,轉入科護士未檢查皮膚,造成壓瘡。
2.2.3 巡視制度落實不到位 未按分級護理制度要求時限巡視,尤其夜間、白天輸液治療完畢,護士圍坐辦公室,導致烤燈照射燙傷皮膚,術后病人自行拔出胃造瘺管。
2.2.4 不嚴格執行醫囑 對作用相同的藥,無醫囑護士擅自調整。對病情了解不夠,輸液前準備讓心梗患者去廁所致心跳驟停。護士對藥物配伍禁忌知識不熟,私自調整輸液次序,藥物產生凝集反應。
2.2.5 安全意外
2.2.5.1 因熟人關系,在不具備輸液及應急搶救條件的門診輔檢科室輸液治療。因離病區遠,護士不能做到定時巡視,發生輸液反應不能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2.2.5.2 醫技科室如 CT室、胃鏡室應備搶救用品。一例病人在做CT過程中突然呼吸驟停,應引起注意。
2.2.5.3 護士在換液體過程中動作粗魯,輸液瓶脫落砸傷病人面部。
2.2.6 藥物因素 未嚴格按照藥物說明書標示的途徑及用量,機械執行醫囑,單位時間內輸入濃度翻倍,誘發不良反應。
2.2.7 儀器因素 儀器帶“病”工作,維修不及時。一臺監護儀兩個病人共同使用,病情變化引起糾紛。
3.1 堅持實行護理不良事件每周零上報制
3.2 嚴格按床護比配備護士 對取藥、催款、領取后勤物品等非護理工作,由藥房、收費、后勤倉庫人員進行,增加護士直接護理病人時間。
3.3 消除護士核心制度理解上的“空白帶” 護理部通過深入病區,實際督導發現問題,召開護士生活會了解觀念上的誤區,針對性的引導培訓。
3.4 制定非醫療因素引起護理不良事件預防措施
3.4.1 制作防跌倒、墜床、燙傷等各種警示標志牌 病人入院加強非醫療因素安全隱患評估,嚴格交接班。
3.4.2 對視覺障礙、意識改變、入院診斷“藥物過量或中毒”、鎮靜或麻醉恢復階段、軀體移動障礙、活動不便的老年病人等常規使用床欄。對新生兒、意識不清、手術病人常規使用腕帶作為識別。
3.4.3 加強不良事件易發環節管理,重點監測
3.4.3.1 建立護士長總值班制,對節假日、夜間、星期天護理質量薄弱時段加強監測。
3.4.3.2 建立化驗單交接本,實行醫、護、患、檢驗科之間交接雙簽字 每周定時與醫囑查對,對化驗結果未及時返回的由責任護士負責追蹤。
3.4.3.3 科室建立藥物說明書學習本,對新入科護士常規進行本科常用藥知識培訓,對新、特藥護士長及時組織全科護士學習,掌握藥物配伍禁忌、作用、副作用。
3.4.3.4 杜絕人情治療,凡門診病人只允許在輸液中心進行輸液。住院病人歸科治療。
3.4.3.5 加強輸液安全管理 建立兩條以上靜脈通路時,必須懸掛“特殊用藥”標識牌。輸液卡、瓶簽、護理記錄單上藥名要與醫囑一致。使用中的藥物更改批號或規格、廠家時,護士要事先告知病人或家屬,避免病人因藥物顏色不同而懷疑加錯藥。
3.4.3.6 規范管道管理 凡留置引流管道在兩條以上時,管道上應做相應標記區分。凡以吊瓶懸掛形式進行特殊治療如膀胱沖洗等,要掛相應標示牌。
3.4.3.7 加強新生兒安全管理,轉入轉出要有護士、家屬交接流程雙簽字。
3.4.3.8 增加轉運病人安全評估 對生命體征不穩定、意識改變、抽搐、氣管內插管、使用鎮靜藥后有意識改變、靜脈使用調節血壓心率及呼吸方面藥物的病人要按重危病人的方法轉運,有醫護人員陪同并攜帶必要的搶救物品。
我院從2006年起執行護理不良事件每周零上報制,并根據不良事件原因及時采取相應對策后,不良事件發生率逐年下降,從2006年的16起逐步下降到2008年的3起,今年截止9月份0起。護士對不良事件風險防范意識明顯提高,病人滿意度由2006年的95%上升到98.2%,護理質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