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奇
20世紀80年代后期,交鎖髓內針作為治療長管狀骨骨折的固定日漸盛行。尤其是股骨骨折的治療采用交鎖釘固定,具有固定確切,適用范圍廣,可以早期功能練習及下床活動。對股骨中1/3或中上1/3骨折效果最好。除了創傷骨折外,還可以治療各種類型的股骨干病理性骨折、骨不連等,應用愈來愈廣泛。我院自2004年7月~2009年2月采用交鎖髓內針切開逆行置入治療股骨干骨折46例,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男33例,女13例。年齡21~55歲,平均37歲。受傷原因:車禍35例,砸傷8例,高處墜落傷3例。骨折部位均為股骨中及中上段。左側27例,右側19例。閉合性骨折29例,開放骨折17例。
1.2 手術方法
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平臥位,患髖抬高20°~30°,以折端為中心前外側入路切開暴露折端,少許剝離骨膜,用持骨器將遠折段略提起結合屈曲情況下擴髓,一般擴至11~12mm,再同法擴近段,將外套管套于9號絞刀上小心擴髓并遞增至11或12號,最后從梨狀窩引出,臀部切口,分離臀肌用13號絞刀擴股骨近端髓腔,選擇合適髓內針進入遠折段復位,至頂端平轉子最高點或略高為止。敲擊足跟使折斷緊密對和,對折端骨塊可另用鋼絲捆扎固定,鎖入遠近端各兩枚鎖釘,上保護帽,沖洗縫合各切口,術終。術后抗炎治療,股四頭肌練習,關節功能練習。4~8周根據情況扶雙拐下床。
46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8月~3年,平均14月,骨折愈合時間為3~9個月,平均6個月。其中出現1例髓內釘鎖釘斷裂,2例髓內釘鎖釘松動,經過保守治療后骨性愈合。其余病例均在術后3~9個月骨折正常愈合。髖及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
股骨是下肢負重骨,要求骨折至少達到功能復位,縮短畸形不超過2cm,特別是多段斜型、螺旋型并發游離骨塊等復雜骨折。鋼板固定,手術創傷大,剝離骨膜多,對骨折血供破壞嚴重,由于加壓鋼板應力遮擋效應,也不利于骨折愈合。近年來,由于對帶鎖髓內釘生物力學效應的理解、生物力學設計的改進和手術技術的完善,帶鎖髓內釘已經成為治療長骨復雜骨折的主要方法。股骨帶鎖髓內釘內固定具有軸線固定,所受彎曲應力小,彈性固定,既能保持一定的強度,又能保持骨折愈合所需的生理應力,刺激骨痂生長,交鎖固定,防止了骨折端的旋轉和重迭移位,骨皮質血供破壞小,應力遮擋小,術后再骨折可能性小等優點,已經在縣級醫院廣泛開展。我們在開展初期受技術及條件限制很難閉合復位穿針,所以均切開復位逆行穿針固定,取得很好的效果。針對梨狀窩定位以及遠端鎖釘困難的情況我們總結以下幾點:
1)近端擴髓時在套管引導下可保證絞刀在髓腔中心,還可以用6mm遠端定位鉆在套管及套芯引導下從梨狀窩引出,而且還避免了反復使用絞刀鉆皮質骨困難的問題。主釘置入位置正確是保證解剖復位的前提,并為以后遠端鎖釘正確置入提供條件。
2)針對遠端鎖釘置入困難的問題,首先要保證第一點,復位后膝關節屈曲20°~30°位抬高,鉆定位孔時助手協助固定定位桿及瞄準架,使外套管與瞄準架貼合,用6mm鉆頭輕輕鉆入骨皮質至主釘表面,此時有落空感及金屬碰擊聲,然后上定位桿,如果螺絲套筒的頭部與定位器表面不能很好貼合,手術醫師應考慮到螺釘套筒的尖端可能沒有接觸髓內釘[1],以上操作尤其關鍵。側面鉆遠端第一個孔后用導針測試可判斷鎖孔是否正確。以后每鉆一個鎖孔均用導針測試可以免去影像監視,少受射線傷害并節省時間。
3)保證器械完整配套、以及正確選擇髓內針,本組均選直徑10~11mm主釘,擴髓至11~12mm,長度依據X光片測量結合健肢測量確定,一般340~380mm左右,術前先檢查器械是否完整配套,防止與其它交鎖釘器械混淆。
遵循以上幾點,可以使手術順利進行,無需術中影像監視及配套的骨科手術床,還避免多次復位對軟組織的損傷等,適宜在基層醫院推廣。
[1]吳岳嵩,禹寶慶.現代髓內釘外科學[M].上海: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