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好 王曉東 孫麗軍
甲狀腺癌是普外科的常見病,近年來其發病率有上升趨勢,且發病年齡趨向年輕化?,F將我院1998~2008年期間收治的108例行手術治療的甲狀腺癌的診治情況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甲狀腺癌患者108例,男38例,女70例;年齡21~64歲,平均年齡50.3歲;乳頭狀癌88例,濾泡狀癌16例,髓樣癌3例,未分化癌1例。
手術方法:首次行單純腫塊切除7例,行患側腺葉加峽部切除68例,行患側腺葉+峽部+對側大部切除23例,行雙側甲狀腺全切除10例(其中5例為雙側葉乳頭狀癌),行根治性淋巴清掃63例。
手術切除106例,手術切除率98.1%,無手術死亡。5年生存率達82.3%,10年生存率達56.8%。并發癥發生5例,發生率4.63%,其中喉返神經損傷2例,甲狀旁腺損傷3例。
(1)甲狀腺癌的診斷:甲狀腺癌具有多變的生物學特點,而不同的病理類型其預后不同,甲狀腺癌多表現為結節,因此對任何甲狀腺結節腫塊,均應想到甲狀腺癌或并發甲狀腺癌的可能。由于早期癥狀不典型且絕大部分甲狀腺疾病均可表現出甲狀腺結節,易被誤診,僅憑早期癥狀、病因、年齡而下診斷是欠妥的,患者多以頸部淋巴結腫大或伴有壓迫癥狀就診,常貽誤治療時機。本文認為:凡頸部淋巴結腫大者,應對甲狀腺作詳細的檢查,對疑為甲狀腺癌者,術前常規行B超、CT、MRI及核素掃描等影像學檢查,可確定病變部位及范圍,亦可判斷甲狀腺功能。B超是甲狀腺結節的首選檢查方法,可發現3~5mm微小結節。對乳頭狀腺癌診斷可達80%,當B超懷疑為甲狀腺癌時,選用相應免疫組織化學技術以幫助診斷。因鑒別甲狀腺良、惡性較困難,細針吸取細胞學檢查(FNAC)也是首選方法之一,不但可術前定性,且可分型。鑒于細針抽取細胞學檢查診斷的有效性及特異性,對疑為甲狀腺癌患者應行常規細針抽取細胞學檢查,以判斷甲狀腺良惡性,利于指導選擇正確術式。在B超引導下的FNAC因可以準確選擇淋巴結穿刺點,即使微小病灶,在B超引導下做FNAC也可使不少病例得到診斷[1-3]。
(2)甲狀腺癌手術方式:甲狀腺癌的手術方式包括原病灶的切除和淋巴清掃,目前存在爭議。國內一般認為,對于結節較小、未侵犯包膜的甲狀腺癌可以行單純患側葉切除,腫塊直徑>1.5cm的甲狀腺癌應行患側腺葉切除+峽部或腺葉切除+峽部+對側腺葉大部切除。美國甲狀腺結節和分化性甲狀腺癌診斷治療指南認為一側甲狀腺切除僅限于腫瘤小、獨立的病灶、無頸部淋巴結轉移的腺內乳頭狀甲狀腺癌;甲狀腺癌多為多中心灶,主張甲狀腺癌一經發現后應行甲狀腺全切除術,術后行放射性131I治療,而后再行甲狀腺素抑制治療[4-6]。持反對意見者認為,甲狀腺全切除會增加術后并發癥,喉返神經損傷及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發生率可高達23%和29%,其次對側微小轉移灶,可長期處于隱匿狀態,未必發展成臨床癌腫,一旦復發再切除也不影響預后。因為孤立性結節、細胞學診斷為不確定性病變(包括可疑癌性、濾泡性病變、Hlithle細胞病變等)癌的可能性為20%,對于腫瘤<1cm,臨床考慮惡性可能,快速冷凍切片報告為良性腫瘤,建議行患側腺葉切除術切除,可避免二次手術。目前對于淋巴轉移是否影響預后有不同看法。關于頸淋巴結清掃術,包括原發灶在內的經典式頸淋巴結清掃術,通過實踐目前已被改良或功能性頸清掃術取代,但胸鎖乳突肌,副神經和頸內靜脈三者究竟保留多少,須視腫瘤局部浸潤和淋巴轉移情況而定。如果淋巴結轉移局限在包膜內,推薦做三保留或五保留的功能性頸清掃術,但是不能任意縮小手術范圍,要做到既保留頸內、頸外靜脈,副神經,肩胛舌骨肌和胸鎖乳突肌,又要把規定清掃的淋巴結整塊切除。預防性淋巴結清掃不能改善預后,國內外學者均不主張采用。
[1]李冰茹,關新全,李劍秋.甲狀腺癌超聲診斷及誤診分析[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5,14(3):196-197.
[2]任玉波,馬青松,梁風泉,等.細針吸取細胞學診斷甲狀腺結節的探討[J].中國腫瘤臨床,2003,30(2):112.
[3]梁中驍,羅建強,黃棟,等.甲狀腺癌125例臨床分析[J].廣西醫學,2004,26(6):865-866.
[4]李樹玲.我國甲狀腺癌外科現狀與展望[J].臨床外科雜志,2006,14(3):129-130.
[5]張立陽,廖泉,趙玉沛.178例甲狀腺癌診治體會[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5,12(6):641-615.
[6]施秉銀.美國“甲狀腺結節和分化性甲狀腺癌的診斷治療指南”解讀[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6,22(3):306-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