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忱 張敏
彩超應用于腎動脈狹窄的診斷已有20余年的歷史,但由于檢查時患者呼吸配合不佳,肥胖,腸氣干擾,斑塊遮擋等因素影響,對腎動脈主干狹窄處觀察受到影響,因此許多學者轉為研究操作可行性較好的狹窄下游腎內動脈小慢波,來彌補狹窄處血流參數的不足。目前,64層螺旋CT血管造影的應用對腎動脈狹窄的診斷又增加了一種無損傷檢查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討小慢波及CTA對腎動脈狹窄及其狹窄程度判定的臨床診斷價值。
我院2006~2008年住院患者13例,均有彩超及CTA檢查資料,其中7例行腎動脈造影,根據彩超、CTA及血管造影將腎動脈狹窄進行確定診斷,同時對其狹窄程度進行判定。
采用GELogiq9及GELogiq7,64層螺旋CT。彩超腎臟在側腰部冠狀切面,分別于上中下腎錐體之間獲取葉間動脈頻譜,測量加速時間(AT),阻力指數(RI)。腎動脈CTA高壓注射器注入優維顯300注射液100m l,后行腎動脈原始資料的的采集,經三維處理后,對腎動脈主干及腎內各級動脈分支進行觀察,進行是否有狹窄及狹窄程度的評價。
所有患者均進行腎動脈彩超及腎動脈CTA檢查,并進行對比,彩超檢查通過檢測腎動脈與腹主動腸收縮期峰值流速比值(RAR)及腎內葉間動脈阻力指數,加速時間等血流參數進行推斷。以阻力指數小于0.5,加速時間大于0.07,比值大于3作為診斷標準。腎動脈CTA以內徑減少百分比進行評價,輕度(10%~40%),中度(50%~69%),重度(70%~99%)。
(1)常規彩超能明確診斷7例,可疑診斷3例,未能明確診斷3例,其中1例因肥胖、腸氣干擾未能清晰顯示腎動脈,無法得到良好的頻譜,彩超不能得到診斷結果。
(2)彩超明確診斷病例,2例對于狹窄程度判定僅診斷出大于60%狹窄,對于明確分辨更確定的狹窄程度較困難,1例腎段動脈狹窄,CTA未能確診,腎動脈造影證實存在狹窄。
(3)可疑診斷3例中,CTA提示2例腎動脈狹窄程度50%左右,1例腹主動脈硬化狹窄,腎動脈無明顯狹窄。均經腎動脈造影證實,但狹窄程度有較小的誤差2例,50%狹窄患者中有1例狹窄程度為40%。
(4)未能明確診斷3例中,因肥胖彩超未能清晰顯示腎動脈者,經腎動脈CTA檢查其腎動脈顯示非常清晰,狹窄程度近70%,后行腎動脈支架植入,術后效果良好,經腎動脈造影證實。另2例腎動脈彩超各測量值不能明確診斷,CTA檢查腎動脈1例有狹窄,程度小于50%。
(1)腎動脈狹窄是繼發高血壓的常見原因之一。目前腎動脈造影是診斷腎動脈狹窄的金標準,但這種檢查屬有創檢查,以往應用彩超多普勒技術對腎動脈狹窄進行診斷,近年來64層螺旋CT的應用為腎動脈狹窄的診斷提供了一種新的檢查方法,而且其屬于無創性檢查,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比較彩超及腎動脈CTA檢查,統計其各自的優勢,必要時聯合應用,能大大提高腎動脈狹窄的診斷率。
(2)彩超診斷狹窄程度大于50%的腎動脈狹窄敏感性較高,但其對更細的分期不如CTA敏感,是由于彩超操作流速的測定有角度依賴,而且目前沒有統一的診斷標準。
(3)彩超檢查受操作者技術因素及患者本人的胖瘦等因素影響,因此存在觀察不到腎動脈清晰的圖像,進而做不出明確診斷的情況,而CTA檢查不受個體因素影響。
(4)彩超檢查是通過檢測出狹窄遠端動脈頻譜出現Tardus-Parvus現象,檢測的成功率很高,且彩超操作靈活,對腎內段狹窄敏感性較高,CTA腎動脈顯示是通過腎動脈信息采集后進行重建,對于腎動脈主干顯示較清晰,但對于腎動脈腎內分支觀察欠清晰,因此腎內動脈狹窄診斷不如彩超。
(5)彩超對于小于50%狹窄程度檢測出可能性較小,因為小于50%的狹窄,血流動力學改變不明顯,因此狹窄后頻譜改變不明顯,不能確定診斷,CTA可檢出此類狹窄,因此臨床疑腎動脈狹窄患者彩超未檢出并不證明不存在狹窄,可進一步作CTA檢查或腎動脈造影。
綜上所述,對于腎動脈狹窄的診斷,彩超及CTA基本上可做出明確診斷,對于各種病例各有其優缺點,可以相互彌補其不足,以上兩種檢查對于程度的判定CTA優于彩超,但部分病例需腎動脈造影進一步確定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