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燕
舒適護理模式是使人在生理、心理、靈性、社會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tài),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程度[1]。強調(diào)以病人的舒適為考慮重點的護理模式,把舒適護理模式應用于電子喉鏡檢查的病人,使受檢患者愉快、舒適的進行檢查。盡可能降低檢查過程中的不適,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zhì)的護理服務,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2005年~2008年共進行了2500例門診病人檢查和治療,男性1636例,女性864例,年齡14~85歲,其中咽喉部檢查518例,行聲帶小結、聲帶息肉摘除術1346例,喉部病理活檢216例,取咽喉部異物420例,病人均采用咽喉表面麻醉,檢查結束即進行滿意度調(diào)查。
2.1 檢查前的舒適護理
2.1.1 心理護理 護士主動進行自我介紹,讓病人了解檢查過程及目的,詳細說明表面麻醉方法告知術中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適感,要以和藹親切的態(tài)度耐心細致的解釋,給病人一個安全感,消除病人的恐懼緊張心理,使用簡單易懂語言教會病人使用一些可以緩解檢查中不適的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想象、轉移注意力、肌肉松弛等,幫助病人調(diào)整好心態(tài),處于接受檢查的最佳心理狀態(tài),積極愉快的配合檢查。待檢室可根據(jù)不通年齡的人準備書畫報,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等待檢查,消除病人急躁緊張,同時應避免有吵鬧、混亂、擁擠的場面。
2.1.2 生理護理 由于電子喉鏡檢查前要進行鼻部及咽喉部表面麻醉,麻醉藥物對粘膜有一定的刺激,會產(chǎn)生嘔吐或其他不適,因此檢查前3小時禁食,對精神過分緊張者術前可以使用鎮(zhèn)靜劑[2],表面麻醉時應讓病人在舒適的座椅上,護士在麻醉操作時應掌握技巧,動作輕柔,鼻粘膜噴霧麻醉時應循序漸進,讓病人逐漸適應。咽部含服4%達克羅寧膠漿時,應在口腔含4~5分鐘后慢慢咽下,以充分麻醉口咽部粘膜,少許病人有輕度不適,經(jīng)過耐心安慰、心理疏導后均可忍受,對于一些術前估計容易嘔吐的患者盡量安排去后面,一面給他人產(chǎn)生恐懼心理。
2.2 檢查中的舒適護理
2.2.1 心理護理 創(chuàng)造舒適的環(huán)境,室內(nèi)應有適宜的溫度(20~25℃),光線柔和,播放一些舒緩優(yōu)美的音樂,有助于緩解緊張情緒,盡量避免參觀者,不談論無關的話題。
2.2.2 生理護理 盡量安排病人平臥于診療床上,診療床應清潔平整,軟硬適度,避免他人的嘔吐物及其他醫(yī)療垃圾暴露于受檢查者,給予一次性口罩遮蓋雙眼,以免病人目視后產(chǎn)生緊張,保證所有所需設備的完好,備好各種可能需要的物品,以縮短病人檢查時間。
檢查過程中,囑咐病人轉移注意力,放松自己,盡量不做吞咽動作,不憋氣,如有特殊不適或難以忍受,舉手示意,切勿突然坐起或用手拔鏡子,護士應配合好檢查醫(yī)師,隨時提供所需器械,活檢或手術時雙眼注視監(jiān)視器,與醫(yī)師保持同步操作,檢查結束后,即使做好鏡體的清潔和消毒。
2.2.3 生命體征觀察 檢查室需備好吸引、吸氧裝備,備好腎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急救藥品及物品,密切注意患者呼吸脈搏、面色、精神狀況,如病人出現(xiàn)呼吸急促、胸悶、驚恐、面色蒼白、躁動不安,應立即停止檢查,立即進行相應處理。
2.3 檢查后舒適護理 檢查結束后,將檢查報告及相關資料交于病人或家屬要妥善保管,應囑病人在待檢室休息30分鐘左右,以待表面麻醉藥物作用消退及觀察病情,一切正常后方可離開。離開前發(fā)放手術后醫(yī)囑卡,囑病人檢查后2小時表面麻醉作用完全消退后方可進食,以免食物誤入氣管。作聲帶手術患者兩周內(nèi)盡量少講話,或煙酒及刺激性食物,同時進行滿意度調(diào)查。有5%不滿意的原因是排隊等待時間較長,檢查時有嘔吐不適,絕大多數(shù)病人均帶著愉快心情與醫(yī)護人員告辭。
[1]李亞靜,王素婷,李慧芳.舒適護理理論的臨床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4,19(6):498-499.
[2]同水淼.主編.電子喉鏡和纖維喉鏡診斷治療學[M].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