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蘭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和醫療技術的不斷改進,人們的平均壽命明顯提高,老年人的衛生保健工作成為社會所關注的問題。由于老年人所患疾病多見于心臟疾患、肺部疾患、腦動脈硬化等,一般都是慢性或老化性疾病,此類病患一般病程長、治愈率低、易于復發、且并發癥多。當老年人患病后,由于生理和病理因素常導致個性變異、怪癖、固執、自尊心強,同時又害怕孤獨,有的焦慮、懷疑、個別會產生悲觀,甚至產生絕望等心理,應針對不同的心理狀況實施不同的心理護理。
患者一旦離開親人來醫院進行住院治療,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急性期患者須臥床休息。由于種種原因患者家屬與子女不能常來探視,患者往往會產生孤獨感。護理方法:應以熱情、和藹關心、幫助為主。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要熱情接待,語言和藹可親,善于用禮貌、體貼、安慰患者的話,用委婉溫和的語言與患者交談。老年患者一般都盼望親人來訪,護理人員要有意地告訴家人多來看望,在病情許可下,帶些老人喜歡吃的東西等。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答,并注重用禮貌性語言。老年人需要關心,更需要尊重,所以護士在進行各項處置操作過程中,要多關心尊重老年患者,在病情許可下,讓患者進行必要的消遣活動,如散步、聽音樂等,以解除患者無聊乏味的孤獨心情。護士對患者生活要熱情關心幫助,使患者能很快渡過孤獨陌生感。以護理人員的行動來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使患者在住院期間對我們所做的一切產生放心和安全感,適應病房環境,消除孤獨心理,從而心情愉快,積極配合治療,有利于軀體疾病的康復。
由于老年患者患病一般病情重而病程長,患者對自己所患病能否治愈、緩解、常常產生焦慮心理,特別是當病情反復發作時,患者顧慮重重、心神不定、焦慮不安,影響睡眠和情緒,從而加重了原有病情。護理方法:應以鼓勵、關心、愛護、解釋為主。護理人員應調動患者的積極性,了解周圍環境,了解對自己的治療和護理計劃,使患者感到得到了妥善的治療、護理,增強對醫院的信賴,增強康復的信心。鼓勵患者堅持服藥,多向患者進行耐心解釋,及時向患者說明治療效果。在臨床上對焦慮心理患者實施恰當的心理護理,患者心情也就放松了。
患病后患者常變得異常敏感,聽到別人低聲細語就以為是在說自己的病情嚴重或無法救治,對別人的好言相勸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原意,疑慮重重,擔心自己患了不治之癥,擔心誤診,怕吃錯藥、打錯針等。有的憑自己一知半解的醫學和藥理知識推斷藥物、推斷預后,身體某部位稍有異常感覺便亂作猜測。護理方法:以關心鼓勵、疏導為主。護士應在主動與患者交談中或從其他患友的反映中發現病理狀態,實施有效的護理方法給藥打針時,在患者面前要表現出嚴謹的態度,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達到疾病恢復好轉的目的。
患者住院時間長,病情常反復發作,加之家人子女與親友體貼不夠,家庭經濟困難等,從而喪失了進一步治療的信心,產生絕望感。患者表現為沉默寡言、極度消沉、拒絕治療、甚至產生自殺念頭。護理方法:以關心、幫助、安慰、激勵為主。護理人員應多抽時間與患者交談,與患者分析病情和預后,作好心理安慰,并做好其家屬的思想工作,告訴其家屬多來看望、關心體貼患者。對喪偶或無子女的老人,護士應倍加關心體貼,格外尊重。鼓勵患者要振作起來,配合治療,使病情盡快好轉。
綜上所述,要做好老年患者的護理工作,必須分析老年患者的心理生理特點,了解其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產生的影響,才能有效地進行科學的心理護理[1]。通過用禮貌、安慰性的語言,使患者感到溫暖和欣慰,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處于最佳的心理狀態之下配合治療,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李艷輝.老年患者心理狀態分析與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18):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