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劍
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妊娠(CSP)是指孕囊著床于前次剖宮產瘢痕處,為一種罕見的異位妊娠。隨著剖宮產率的上升,其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且初診誤診率較高,處理不當易導致難以控制的大出血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為了提高對該疾病的認識和診治水平,現將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5例CSP患者臨床特征及治療結果分析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5例CSP患者,年齡24~39歲,平均39.1歲。剖宮產距發病時間最短6個月,最長5年。5例中均有停經38~76d,尿妊娠試驗均為陽性,血HCG均增高(354~2142IU/L)。3例有停經后少量無痛性陰道流血。
1.2 診斷與治療 5例患者入院后,其中2例血β-HCG<2000.00mIU/m L而選用藥物保守治療,多次復查彩超示子宮前壁下段肌層內混合回聲,考慮CSP,給予口服米非司酮和甲氨蝶呤肌肉注射治療,同時輔以中藥殺胚胎治療;血HCG下降到正常水平后未刮宮,隨訪6個月,無陰道大出血,超聲提示子宮峽部不均質回聲完全消失。另3例雖然做了超聲檢查,但均未報告子宮下段瘢痕妊娠,只報告宮內妊娠,其中2例因血β-HCG高(分別為21300.00 mIU/m L,19 500.00mIU/mL),且陰道淋漓出血,行剖腹探查,術中見子宮前壁峽部暗紫色包塊3cm×2.5cm,張力不大,考慮患者比較年輕,行病灶處子宮楔形切除修補術;1例因持續陰道流血量多而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子宮前壁峽部原切口部位暗紫色包塊5cm×4cm突出,表面僅為漿膜層包裹,張力大,考慮患者年齡39歲,因無生育要求,遂行次全子宮切除術。
本組5例CSP患者2例服藥后孕囊組織順利排出,有少量陰道流血;2例行剖腹探查,行病灶處子宮楔形切除修補術;1例行子宮次全切除術。
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妊娠(CSP)是剖宮產術后遠期并發癥之一,是一種特殊的宮腔內妊娠的異位妊娠,診斷不及時或延誤治療會造成如子宮破裂、難以控制的出血等并發癥[2]。
CSP的病因目前還不確切,危險因素有剖宮產史或多次剖宮產史、剖宮產分娩的婦女病理胎盤史、宮外孕史、剖宮產手術切口不良愈合史等。CSP患者早期與正常宮內妊娠無明顯區別,早期診斷主要靠輔助檢查。邵溫群等[3]提出以下幾點有助于CSP早期診斷:①有剖宮產史;②停經后陰道少量不規則出血;③多普勒超聲提示子宮峽部增大,瘢痕部位有妊娠囊或混合性包塊,凸向子宮前壁,呈浸潤性生長,周邊血流豐富;妊娠囊和膀胱之間有一層薄的處于破裂前狀態的子宮肌層,其他部分肌層回聲尚均勻。此外還應與宮頸妊娠相鑒別。宮頸妊娠者停經后無痛性出血,也有至妊娠10周以上無癥狀者,查體發現宮頸充血、軟、暗紫色,外口關閉或稍開大,呈桶狀,壁薄、帽狀,空的子宮體易被誤診為子宮肌瘤。因此對于有剖宮產史、孕卵著床于子宮前壁下段者,應高度警惕此病可能,陰道彩超檢查對此病診斷起至關重要作用。本組中2例彩超懷疑為CSP,其余3例B超檢查后均報宮內妊娠,說明在這方面超聲醫生與臨床醫生對本病的認識及重視不夠,需加強溝通提高診斷率。
CSP作為較特殊的異位妊娠,目前在治療上多參照異位妊娠的治療原則,即早診斷、殺滅胚胎、排除妊娠物、盡量保留患者的生殖功能,減少手術對患者帶來的創傷,取得較好的療效。方法主要是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宮腹腔鏡手術治療,藥物治療聯合清宮術或介入治療聯合清宮,經腹做瘢痕部位妊娠切除術或子宮切除術。本組2例口服米非司酮進行藥物流產并排出孕囊組織,只有少量陰道流血。說明孕周小、胚囊也小時,加上局部血供還不豐富,米非司酮作為孕激素受體拮抗劑,主要作用于子宮內膜受體,與內源性孕酮競爭結合受體,產生較強的抗孕酮作用,從而引起蛻膜、絨毛變性出血,與宮壁分離。米非司酮還可刺激蛻膜組織細胞和子宮內膜細胞產生PGF2a,同時可提高子宮對PG的敏感性,促使宮頸軟化,子宮收縮[4]。所以,CSP患者在孕周小、B超檢查瘢痕處血流不豐富的情況下,口服米非司酮進行藥物流產,并非是CSP的禁忌證。
綜上所述,加強對CSP的認識,了解高危因素,在妊娠早期進行陰道超聲檢查可顯著改善預后。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降低剖宮產率,剖宮產子宮縫合方法的改善,對降低CSP的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
[1]劉志強,彭芝蘭,劉輝.剖宮產子宮切口部位異位妊娠的診斷與治療[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6,22(5):781-782.
[2]蔡美玲,祝亞平,萬小平.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瘢痕處妊娠診治進展[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9,18(3):232-234.
[3]邵溫群,鄭斐,石一復.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處妊娠5例臨床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3,38(6):366-367.
[4]犁駒.米非司酮的研究進展[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5,30(9):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