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呼吸暫停是新生兒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是指呼吸停止或更長時間,多伴有青紫和心率減慢(<100次/m in),是新生兒常見癥狀,發生率約為23%,若不及時處理,機體長時間缺氧,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傷。因此要及時地進行心肺復蘇,使其恢復自主呼吸是極其重要的。為了更好地控制呼吸暫停,我科針對24例新生兒進行嚴密地觀察和及時有效地救治。
我科在2008年6月共收治24例新生兒患者,發生呼吸暫停的患兒12例,經積極治療及護理,治愈4例、好轉7例、死亡1例。
2.1 新生兒一旦出現呼吸暫停應區分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的,并注意其胸廓運動。由于出生時個別新生兒的體重低,呼吸中樞發育不完善,導致呼吸調節障礙而引起的呼吸暫停。
2.2 由于分泌物阻塞呼吸暫停,出現面色青紫、心動過緩、無呼吸,但有胸廓運動,由于胃運動功能紊亂而造成胃食管反流,是引起新生兒呼吸暫停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睡眠的體位,頸部的彎曲,氣管的受壓,喂養時的速度以及胃食道反流而致呼吸暫停。
2.4 溫濕度波動過大,原發性疾病的影響,嚴重的繼發性感染,顱內出血,肺部疾病等。
2.5 新生兒由于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胃內容物刺激喉部粘膜化學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喉部支氣管痙攣,也可發生呼吸暫停及心動過緩,窒息甚至猝死。
3.1 應該嚴密監測患兒的心率、呼吸及血氧飽和度,是早發現呼吸暫停的有效措施。
3.2 凡孕期小于34周、體重小于1250g的早產兒、應監護至呼吸暫停發作1周以上。因早產兒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對二氧化碳敏感性差,加上咽部、膈肌發育不良,易引起呼吸暫停。
3.3 保持病嬰適宜的溫濕度,體溫較低時,復溫要慢,每小時0.5~1℃。有條件者可用保溫箱調節,從而減輕周圍環境刺激致使患兒呼吸暫停。
3.4 加強原發病的觀察,對各種可引起呼吸暫停的疾病,如顱內出血、繼發感染、抽搐、發育不全、貧血等都應嚴密觀察及積極治療。
4.1 由于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全,皮下脂肪薄,易散熱等原因,其體溫極易受環境溫度的影響,應根據患兒的中性溫度調節暖箱溫度,同時各項護理操作均應集中進行,以免引起體溫波動過大。
4.2 保持呼吸道通暢是搶救新生兒呼吸暫停的重要措施之一,護理時應將患兒頭部放在中線位置,肩部及頸部墊以小軟枕,使頸部自然伸展,減少上呼吸道梗阻,及時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時要嚴格無菌操作,每次吸痰時動作要輕柔,以免損傷呼吸道粘膜,增加感染機會。
4.3 預防感染,應嚴密觀察患兒病情變化,注意消毒隔離。病室每日空氣消毒器3次,每次30m in,如病室每日空氣消毒器2次,每次15m in,開窗通風。醫護人員在接觸患兒前應嚴格洗手操作,注意手的衛生。盡量減少人員進入病室,保暖箱每天要清潔、消毒。用消毒液擦拭,每周更換1次電箱。
4.4 合理營養,如吸吮及吞咽能力不足者應采取鼻飼管喂養,如吸吮及能力不協調者可采取滴管喂養,慢慢過渡至奶瓶喂養。喂奶后取右側臥位,抬高上半身,防止嘔吐,如發現胃食管反流致呼吸暫停,應將胃內容物吸凈并暫停喂養。奶后嚴密觀察患兒面色的變化、肌張力及腹脹情況。
4.5 觀察腹脹及排便情況,患兒腹脹,排便用力,增加腹壓管均可造成呼吸暫停,如24h未排便,應采取相應措施,用小兒開塞露肛塞通便,另外還進行腹部按摩來促進胃腸蠕動,減少嘔吐和胃食管反流的發生。
4.6 要及時清理呼吸道粘液,增加通氣,患兒面色轉紅。如無明顯好轉時,應刺激病嬰,如拍或彈足底,或者快速有力地按摩背部,這都是安全適宜的刺激方法。如對刺激無反應者,應立即使用面罩,盡可能供給接近100%濃度的氧氣。
控制呼吸暫停的關鍵在于能及時發現呼吸暫停并及早干預。對早產低體重患兒呼吸暫停的,護士要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加強監護,同時在護理每位患兒時操作要熟練、輕柔,避免創傷,保持呼吸道通暢,維持體溫穩定,合理喂養,嚴格遵守消毒隔離制度,預防各種感染,這些對新生兒呼吸暫停的發生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