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秀蘭
132011 吉林市北華大學附屬醫院特需科 (暴秀蘭)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人們的知識水平和法律意識也逐步提高,在就醫過程中應用法律來衡量醫療、護理行為和后果的意識不斷增強。然而廣大護理人員對相關法律知識的缺乏,對法律意識的淡薄,導致醫療護理糾紛呈不斷上升的趨勢。面對這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提高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加強其預防護理糾紛的能力就成為一個必要的前提。了解其職責和法律的范圍、熟悉各項護理操作,在工作中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以避免產生法律糾紛。
1.1 失職行為及侵權行為 失職行為指由于主觀上的不良行為或明顯的疏忽大意而造成客觀上的過時行為,它損害了病人的生活利益或恢復健康的進程。在護理活動中,由于護理人員不遵守操作常規,不認真履行責任以至于貽誤治療或搶救時機,造成后果嚴重者,應承擔法律責任。
侵權行為指醫護人員對病人的權利進行侵害而導致病人利益受損的行為。患者是特殊的消費者,在醫療活動中,享有生命健康權、隱私權、知情同意權。因此,護士執業時,必須時時從法律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言行,尊重并維護病人的合法權利。
1.2 護理過程中涉及的相關法律問題
1.2.1 執行醫囑過程中涉及到的法律問題 (1)護士在執行醫囑過程中,有權拒絕執行違背護士職責的任何醫囑。對錯誤醫囑不加詢問,執行后對病人造成傷害而引發的法律糾紛,護士將與醫生承擔同樣的責任。(2)濫用口頭醫囑。醫囑是護士對病人進行治療和護理的依據,并具有法律效力。按規定,口頭醫囑僅限于搶救或手術中,護士在執行口頭醫囑時須重復一遍,核實后方可執行,并在搶救結束后及時補記。否則,護士就是沒有醫囑而擅自對病人實施治療,一旦發生糾紛,護士將獨自承擔責任。
1.2.2 醫療設備不能應急或使用不當所引發的法律問題在搶救過程中,發現機器不能運轉,或護士在不應使用的情況下使用設備,均會成為病人對醫院起訴的關鍵證據。
由于有些護理人員缺乏護理法律、法規的知識,未能將自己的工作責任與法律責任有機的結合,從而引發護理糾紛。故作為護理人員應該不斷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做到真正的知法懂法,把掌握的相關知識內容運用到實踐中去。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應做到嚴格執行護理操作規程,努力達到護理質量標準要求,以防卷入法律糾紛之中。
一名合格的專業護理人員,應在做各項操作前,對病人及家屬給予詳細的交待,并對病人提出的問題做出耐心的解釋,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充分的說明。經常與醫生、其他護士、相關醫務人員相互溝通,及時了解病人的治療護理情況及相關資料,澄清一些模糊不清的問題,以更好的為病人服務。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是防止法律糾紛的重要措施之一,良好的護理作風是獲得病人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橋梁,且有助于化解護患之間的矛盾,以減少法律糾紛的發生。
3.1 學習法律知識,做到知法用法 由于廣大護理人員對于法律意識的淡薄,欠缺自我保護意識,不懂得如何履行自己的義務、責任與法律之間的關系,所以,在工作中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法律知識,加大普法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3.2 加強護理人員的自身業務能力,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良好的工作業務能力是預防護理糾紛的基礎,有些護理人員工作散漫,保護性措施不當,導致病人的病情得不到顯著的提高。其實,面對繁雜的工作,護士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運用其精湛的技術操作能力,做到工作時的100%準確,是降低事故發生的根本。
3.3 尊重病人的就醫權利,改變傳統的護患模式 病人作為弱勢人群,其合法的權利倍受社會的關注。因此,護理人員在執業的同時,也應特別注意尊重病人的權利,鑄造和諧的護患關系,杜絕各種糾紛的不必要發生。
護士應熟識各項醫療護理常規,各種藥物的作用、副作用及使用方法,做到藥有所醫。
在護士拿到醫囑后,應當仔細核查,準確無誤后再加以執行,不得隨便篡改醫囑或無故不執行醫囑,如醫囑有明顯錯誤時,及時向醫生報告,并給予更正。
倘若病人病情發生變化,應及時通知醫生給予處理。
醫護人員應當尊重病人的隱私權,護理過程種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病人自身及家庭的隱私,護理人員應格守秘密。
綜上所述,提高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是十分必要的。護理人員作為病患的維護者,應在維護患者正當權益的同時把自身的權益、義務得到合法的保障。護理人員應當做到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將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以營造一個良好的護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