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琦
(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常州 213004)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歷史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歐洲最早啟動了這一進程,今天,歐盟國家間的國際市場幾乎與國內市場完全統一,歐盟也成為全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最成功的典范。美國與其鄰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于1994年1月1日成立了北美自由貿易區,十幾年的實踐表明,不論是美加這種發達國家,還是墨西哥這種發展中國家,都從自由貿易區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益。
早在1997年,中國政府就向東盟表示愿意加強經濟上的聯系。2000年,國務院總理朱基在新加坡舉行的第四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想。2002年中國和東盟10國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2004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早期收獲計劃實施,下調農產品的關稅。到2006年,約600項農產品的關稅降為零。2004年底,《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簽署,自由貿易區建設進入實質性執行階段。2005年7月20日,《貨物貿易協議》降稅計劃開始實施,7000種產品降低關稅。2009年8月15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協議》簽署,標志主要談判結束。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立。這一自由貿易區擁有19億人口,每年的GDP總和約6萬億美元,每年的貿易總額約4.5萬億美元,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由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基本是由發展中國家組成,因此農產品貿易成為自由貿易區的最重要內容,零關稅的產品中,農產品也占了相當大的比重。
中國幅員遼闊,跨越亞熱帶和溫帶,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多種多樣,因此能夠生產種類繁多的農產品。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種植面積比較大,分布區域比較廣,糧食產量也比較高。油料、糖料、棉花、水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也平穩發展,蔬菜、茶、花卉等園藝作物的競爭力也在不斷加強。中國國內通過整合區位優勢,已經形成了各類農產品生產基地。如目前已經或正在形成長江上中游、贛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閩南、粵東柑橘主產區;渤海灣和西北黃土高原蘋果生產優勢區;中原和東北肉牛優勢區;中原、內蒙古、河北、西北、西南肉羊優勢區;東北、華北及京、津、滬牛奶優勢區;東南沿海、黃渤海出口水產品優勢養殖帶。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但是由于農業技術還沒有廣泛地應用于生產,農產品的規范化、專業化和規?;a剛起步,從國際競爭力來看,中國糧、棉、油料等土地密集型的大宗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開始下降,與美國相比,由于美國農業產業化經營使其農產品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力,中國在這些方面的大宗農產品不具備比較優勢,并且在國內市場也受到美國農產品的競爭壓力,但是由于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很高,而中國具有豐富勞動力資源,勞動力價格低廉,因此畜產品、果蔬、園藝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具有較強的出口潛力。
東盟十國發展程度不同,產業結構不同,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比較接近,因此在農業發展水平上既有一定的共性,同時也各具特點。
新加坡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不到1%,糧食全部靠進口,80%的蔬菜依靠進口。新加坡農業中保存高產值出口性農產品的生產,如種植熱帶蘭花、飼養觀賞用的熱帶魚,種植一些傳統的熱帶經濟作物等。
文萊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左右,農業從業人員(包括林業和漁業)約占總勞動力的5%。種有小面積的水稻,還有橡膠、胡椒、椰子等熱帶農作物,80%食品依賴進口。大米自給率為25%,蔬菜、牛肉、蛋類、家禽都接近自給。
菲律賓是個農業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2/3以上。主要糧食作物是稻谷和玉米。椰子、甘蔗、馬尼拉麻和煙草是菲律賓的四大經濟作物。菲律賓盛產熱帶水果,其中椰子產量和出口量均占全世界總產量和出口量的六成以上。菲律賓水產資源也很豐富,魚類品種達兩千多種。
馬來西亞的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盛產熱帶水果,稻米自給率較高,漁業以近海捕魚為主。
泰國也是農業大國,泰國的大米、木薯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橡膠名列世界第三,泰國的魚、蝦出口量也居世界前列,水果、蔬菜及花卉植物產業也在國際市場上有很強的競爭能力。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國之一,經濟作物大都在種植園種植,咖啡、椰子、棕櫚油、橡膠的出口勢頭也很猛。
老撾是一個農業國,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和雜糧,畜牧業是傳統產業,老撾是東南亞人均占有家禽最多的國家之一。
柬埔寨農業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0%,林業、漁業、果木資源豐富。木材種類多達200余種,盛產貴重的柚木、鐵木、紫檀、黑檀、白卯等熱帶林木,并有多種竹類,其西南沿海多產沙丁魚、金槍魚、巴士魚,主要農產品有稻米、玉米、薯類等。但是柬埔寨工業基礎極其薄弱,工業產品基本都依靠進口。
緬甸是一個熱帶農業國,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豆類、甘蔗、煙草和黃麻等,森林資源豐富。
越南盛產稻米、熱帶經濟作物和熱帶水果,由于其地理位置優越,熱帶水果幾乎一年四季都不間斷,由于海域廣闊,漁業也比較發達,橡膠也在世界上有一定的競爭力。
總的來說,東盟十國的優勢主要集中于熱帶農業、漁業、林木資源,而中國農產品與東盟農產品既有激烈的競爭,也存在一定的互補性。
中國對東盟農產品零關稅的進程比自由貿易區的進程要快得多。2002年11月,中國與除菲律賓之外的東盟9國制定了“早期收獲”方案,在《框架協議》指導下提前實現部分減免關稅內容,這次列入減免稅對象的有500多種產品,主要是《稅則》第一章至第八章的農產品,稅率一次降低至0%~5%。2003年10月起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下提前實現中泰兩國蔬菜和水果的零關稅。2004年1月中國在履行早期收獲協議的同時又對東盟經濟不發達的三個國家的部分產品給予單方面的特別優惠關稅(零關稅)待遇,其中主要是農產品。2006年1月,中國—東盟早期收獲協議下的農產品全部實現了零關稅。
受早期收獲協議的影響,2006年1~10月中國對東盟農產品共出口23.9億美元,增幅高達28.4%,2006年全年對東盟農產品共出口30.54億美元,2007年,中國對東盟出口農產品39.33億美元,同比增長28.77%,2008年,中國對東盟出口農產品45.71億美元,同比增長16.22%。與此同時,中國從東盟進口的農產品也激增。例如緬甸,2006年對中國農產品出口額為2869.7萬美元,2007年對中國農產品出口額就達到了7527萬美元,增幅巨大。再如印度尼西亞,2006年對中國的出口額為12.48億美元,2007年對中國的出口額達到了18.8億美元。其他東盟國家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偟膩碚f,東盟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增幅超過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出口增幅。
從局部地區來講,廣西的水果產業受東盟的影響最大。由于東南亞國家氣溫高,日照時間長,與廣西的同類水果相比,不僅早熟,而且供應期長,東盟的水果能搶在廣西水果上市之前上市,獲取較高的利潤,同時延長了熱帶水果的消費時間,降低了消費者對本地水果的關注度和興趣。而海南的天然橡膠也受到巨大的沖擊。東盟的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橡膠一般不會遭受臺風災害,生長期長,產量高,成本低,海南橡膠業除了要應對自然災害,目前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也不強。就生產種植技術而言,東盟主要產膠國與海南的差距并不大,但綜合成本高和加工能力弱、非生產期偏長是海南橡膠業的軟肋。
面對東盟的競爭,我國政府必須積極應對,加快提升中國農業的綜合實力。第一,要積極培育農產品品牌,搶占高端市場。由于東盟的農產品具備價格低廉的優勢,如果我們用價格戰與其搶奪市場,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培育農產品的品牌,建立高端優質產品的形象,細分市場,進行差異化競爭,不僅能揚長避短,還能獲取比較高的利潤,有利于我國農業的發展。第二,開展農業合作,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雖然東盟國家農產品價格低廉,但是東盟有些國家工業基礎薄弱,大量進口制成品。中國可以進口東盟的農業產品作為原材料,進行深加工后形成制成品再出口到東盟,賺取附加值,搶占價值鏈的高端。第三,充分發揮各種農業自治組織和行業協會的作用。在受到競爭壓力的情況下,國內供應商競相壓價惡意競爭的情況已經多次出現,最終的結果是我國產業受損,讓他國漁利。只有充分發揮各種自治組織和行業協會的作用,開展有序競爭,避免惡性競爭,才能有利于農業產業的長遠發展。第四,增加對農業的“綠色補貼”。在國際貿易法體系下,只有綠色補貼才是合法的補貼。國家應該大力增加綠色補貼,發展農業科技,提升中國農業科技水平,彌補中國熱帶農業對東盟農業的劣勢,提高中國農產品競爭力。
[1]楊武.當代東盟經濟與政治[M].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
[2]農業部農產品貿易辦公室.2009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報告[R].農業出版社,2009.
[3]程士國,后藤基.中國經濟走勢(中國、日本和東盟聯合)[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4]盧肖平.中國—東盟農業合作[M].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