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綺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漯河 462000)
日本物流專家西澤修先生提出的“物流成本冰山”說,不僅揭示了整體物流經濟費用中,人們所看不到的潛藏在海水里的整個冰山才是物流費用的主體部分;同樣也揭示企業物流結構的不合理對社會造成的成本,該成本就是環境污染。任何形式的環境污染都源于物質的不適當流動,且流動量達到了一定規模就超出了環境的負載能力。因此企業在進行物流管理時就不得不考慮由此產生的環境污染而形成的巨大的社會成本。
1.運輸過程的非綠色因素。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交通工具本身產生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如廢氣污染、噪音污染、震動污染等。二是輸送的商品也有可能對環境造成損害。如石油在海運過程中發生泄漏而造成大片海域污染,這樣的污染常常是致命的,并且在很長時期內都無法恢復常態。三是運輸過程中發生事故和災害會造成突發性的嚴重損害。近些年,超載超限運輸造成運輸工具、道路、橋梁、隧道的損壞和使用壽命縮短,以及危險品的燃、爆事故造成嚴重損害表現得特別突出。
2.儲存過程中的非綠色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物品保管中心必須用一些化學方法對物品進行養護,如噴灑殺蟲、菌劑,對周邊生態環境會造成污染。二是一些易燃、易爆、化學危險品,由于保管不當,爆炸或泄漏也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如裝有有毒物儲存倉庫發生的事故,會造成有毒物大面積的擴散,從而形成嚴重的局部污染。
3.裝卸過程中的非綠色因素。如裝卸不當,致使商品損壞,造成資源浪費和廢棄,廢棄物還有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如粉狀物、煤炭、礦石等在裝卸過程中造成的揚塵污染。
4.流通加工對環境也有非綠色影響因素。表現為加工過程中資源的浪費或過度消耗。如加工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廢物使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得以改變,進而影響人類的生命。
5.包裝過程中的非綠色因素。包裝具有保護商品品質、美化商品和便利銷售及運輸等作用。但現在一些商品的包裝材料和包裝方式如市場上流行的塑料袋、玻璃瓶、鋁制易拉罐等包裝會給自然界留下長久污染。
可見,現代物流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已經威脅到我們的日常生活。21世紀,人類面臨人口膨脹、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的三大危機,綠色物流將備受關注。
綠色物流是指為了社會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及人類福利的滿足和提高,連接綠色供給主體和綠色需求主體,克服空間和時間阻礙,快速有效的綠色商品和服務流動的經濟管理活動。綠色物流的內涵如下:
1.綠色物流的最終目標是可持續性發展,實現該目標的準則是經濟利益、社會利益和環境利益三者的統一。傳統物流往往以對環境與生態的破壞為代價,實現物流的效率最大化。綠色物流則注重從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求得環境與經濟發展共存,改變原來經濟發展與物流之間的單向作用關系,在追求實現企業的盈利、滿足顧客需求、擴大市場占有率等經濟利益的目標之外,抑止物流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形成促進經濟和消費生活健康發展的現代共生物流系統。
2.綠色物流的活動范圍覆蓋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它包括物流作業環節和物流管理全過程的綠色化。從綠色物流作業環節來看,包括綠色包裝、綠色運輸、綠色流通加工、綠色倉儲等。從物流管理過程來看,既要考慮正向物流環節的綠色化,又要考慮供應鏈上的逆向物流體系。具體內容包括:
(1)綠色運輸,是指以節約能源、減少廢氣排放為特征的運輸。運輸是物流系統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動,運輸成本占了物流總成本中的40%~50%。因此,綠色運輸也是綠色物流系統影響環境的最重要因素。
(2)綠色包裝,是指以節約資源、降低廢棄物排放為目的的一切包裝方式。綠色包裝可進一步分解為包裝材料的綠色化、包裝方式的綠色化和包裝作業過程的綠色化三個方面。
(3)綠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措施:一方面變消費者分散加工為專業集中加工,以規模作業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減少環境污染(如餐飲服務業對食品的集中加工);另一方面是集中處理消費品加工中產生的邊角廢料,以減少消費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廢棄物污染。如流通部門對蔬菜的集中加工減少了居民分散垃圾丟放及相應的環境治理問題。
(4)逆向物流體系,是指對物品、服務及信息等從消費地到起源地的有效流動的管理體系,以滿足再創造價值或適當處置的過程。逆向物流所包括的產品不僅指終端消費者所持有的產品,而且包括供應鏈伙伴——批發商和零售商的持有庫存。
3.綠色物流的行為主體,包括專業的物流企業,產品供應鏈上的制造企業和分銷企業,同時還包括不同級別的政府和物流行政主管部門等。專業物流企業對物流作業每個環節的綠色化負有責任和義務。作為供應鏈上的源頭即制造企業,既要設計綠色產品,還需要與供應鏈上其他企業協同起來,從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目標出發,制定綠色物流戰略。另外,由于物流的跨地區和跨行業特性,它需要政府的法規約束和政策支持。例如,控制物流活動中的污染發生源,限制交通量,控制交通流等。
我國關于綠色物流的法律法規還很不健全,企業只是盯著常規物流這一塊,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來驅使企業實施綠色物流。借鑒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政府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制定政策法規:
1.控制物流活動中的污染發生源。物流活動引起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貨車運輸量的增加。政府應采取治理車輛的廢氣排放、限制城區貨車行駛路線、促進低公害車的普及等措施。
2.限制交通量。通過政府指導作用,促進企業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發展共同配送,統籌建立現代化的物流中心,最終通過有限的交通量來提高物流效率。
3.控制交通流。通過道路與鐵路的立體交叉發展、建立都市中心環狀道路、制定道路停車規則以及實現交通管制系統的現代化等措施,減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物流企業要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制定其綠色經營管理策略,以推動綠色物流進一步發展。
1.選擇綠色運輸。在政府的合理布局下,做好各種運輸方式相互銜接,發揮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形成高效、安全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通過有效利用車輛,降低車輛運行,提高配送效率。
2.提倡綠色包裝。綠色包裝要醒目環保,還要符合4R1D要求,即少耗材(Reduction)、可利用(Reuse)、可回收(Reclaim)、可再循環(Recycle)和可降解(Degradable)。
3.搜集和管理綠色信息。物流也包括相關信息的搜集、整理、儲存和利用。綠色物流要求搜集、整理、儲存的都是各種綠色信息,促進物流的進一步綠色化。
沒有先進物流技術的發展,就沒有現代物流的立身之地。同樣,沒有先進綠色物流技術的發展,就沒有綠色物流的立身之地。而我國的物流技術與綠色要求有較大的差距。如,物流機械化方面、物流自動化方面、物流的信息化及網絡化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物流技術相比,大概有10~20年的差距。要大力開發綠色物流技術,否則綠色物流就無從談起。
所謂綠色營銷,是以常規營銷為基礎,強調把消費需求與企業利益及環保利益三者有機統一起來,是一種較高級的社會營銷。綠色營銷較社會營銷更重視環境保護。實施綠色營銷,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自身的綠色形象在新的國際市場環境中提高產品的環境競爭力;另一方面,由于企業本身也承擔著相應的社會責任,對公眾的消費行為發揮著引導和強化作用,因此,利用綠色營銷,可以促進綠色產品市場的開拓。
綠色物流作為新生事物,對營運籌劃人員和各專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因此,要實現綠色物流的目標,培養和造就一批熟悉綠色理論和實務的物流人才是當務之急。各相關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應有針對性地開展綠色物流人才的培養和訓練計劃,努力為綠色物流業輸送更多合格人才;還可以通過調動企業、大學以及科研機構相互合作的積極性,促進產學研的結合,使大學與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能轉化為指導實踐的基礎,提升企業物流從業人員的理論業務水平。
[1]汝宜紅.現代物流[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76-104.
[2]王長瓊.綠色物流[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1-8,85-87,113-207.
[3]徐勇謀.現代物流管理基礎[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322-344.
[4]程紅,楊榮芝,李克寧.綠色流通引論——首都綠色流通事業發展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40-60,124-149,180-215,3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