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文軍
(廣西工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6)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一種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或同類農業生產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它既是實現家庭分散經營與市場經濟成功對接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國破解“三農”問題的較佳選擇。目前,全國運行比較規范、活動正常開展的各類合作社已經超過15萬個,所涉及的行業和領域日益寬廣,但同發達國家相比,在服務功能、組織規范、經濟實力、社會地位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不盡快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優越性及其作用就難以發揮,健康發展更難以實現。
合作社立法是支持合作社發展的基礎,只有政府通過相關法律承認合作社的合法性,合作社才有存在和發展的空間。200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法》頒布實行,作為一部關系廣大農民切身利益的法律,它增強了分散的農民家庭的市場經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利益。但在綜合立法的同時,相關配套法律法規的建設仍顯落后,沒有形成合作社法群。比如缺乏針對不同種類、不同運行模式的合作社的專項法規,民法、商法、稅法中有關合作社內容的條款不全或缺失,合作社的銷售、貸款和審計監督仍然缺少法律約束等,而這些是保障農民專業合作社權益的根本。
由弱勢群體農民在弱勢產業農業基礎上組建專業合作社,存在天然的不足,并且它本身也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如促進市場充分競爭、改善農產品質量的度量等),使得合作社的發展必須要得到政府和政策的大力扶持。我國合作社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從一出生就享受了很多優惠政策,但發展至今資金約束依然是制約合作社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合作社的資金渠道由農民股金、合作組織積累、政府扶持和信貸等部分形成,其中股金和積累不可能實現最大化,原因在于合作社對成員的限制以及盈利返還、比例分配等分配制度的約束。合作社每年都從國家財政得到資金支持,但國家財力有限,有關的專項財政支出比例不高,絕對數也較小,再加上中間部門和利益團體的盤剝,真正落到農民頭上的很少,相反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還要承擔較多的稅收負擔;通過信貸籌資,農民每年能得到的無息、低息等貸款,但貸款規模受到很多因素制約,根本滿足不了合作社的發展需求。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風險主要有三種,即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合同風險。自然風險的不可抗拒性,導致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每年的災害從不間斷,損失難以計數;合作社只要參與市場競爭,就不可避免要遭受市場風險的威脅,這是市場機制的內在性體現;合作社的合同風險,主要是在面臨大定單、大合同時會出現,合作社一般財力有限,能不能按時、按量、按質完成是衡量合同風險有無的標準。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仍然是政府指導下的商業行為,至今還沒有開展鮮活農產品保險品種,一般的商業保險公司在涉足農業領域時總是顯得小心翼翼,導致合作社在面臨以上三種風險時力不從心,無法借助外界力量規避風險,阻礙了合作社的發展。
農民專業合作社既有管理職能,也有服務職能,但其最終目的是讓農民取得最大收益,所以分配機制問題是根本性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合作社就如同一盤散沙,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雖然合作社內部依法可以實施從當年盈余中提取公積金,并量化給每個成員,計入個人賬戶;把可分配盈余的60%按照成員與本社的交易量(額)比例返還給社員,其余的40%按照出資額和公積金份額的比例分配給社員等分配方式,并且每年的分配方案要經社員大會討論決定。但具體的分配管理不當會導致激勵無力甚至尋租的危險。
首先,鑒于主體法沒有明確農村金融合作社的法律地位,應該加強研究農村金融合作社問題,爭取在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進程中,適時補充和完善農村金融合作法規,畢竟農民的資金互助是農民合作的重要環節。其次,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已實施的基礎上,加快制定落實《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合作社銷售法》、《補償法》等專項法律法規,同時修改和增補《合同法》、《稅法》中有關合作社的必要條例,以便有法可依。最后,農民專業合作社遵循“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不同于一般經營性企業,加上本身人才的約束,導致絕大多數合作社的財務出現或大或小的問題,應該盡快增加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審計內容,以使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進一步規范。
在財稅方面,第一,增大政府對合作社的財政支出,調整支出結構,擴大財政的支持對象,提高支持力度。中央和地方財政每年逐步增量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息、培訓、農產品質量標準與認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營銷和技術推廣等服務,對民族地區、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生產國家與社會急需的重要農產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給予優先扶持。第二,加強對財政資金的監督。為避免中間部門挪用、截留項目資金等現象的出現,必須對財政資金的安排使用實施預算監督、會計審計監督、司法監督和社會中介機構以及新聞監督,杜絕違規甚至違法操作專項資金。第三,國家應對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服務和其他涉農經濟活動進行相應的稅收減免、低稅、稅收返還等優惠政策。如美國對合作社的純收入采取單一稅原則征稅;意大利的合作社免繳登記注冊稅;日本對合作社組織收入征收較低法人稅。可以借鑒這些成功做法,制定我國的稅收優惠政策措施。我國部分地區已制定了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優惠政策,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提供技術服務和勞務所取得的收入,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對農民銷售自產農產品及其經分級、整理、初級加工、包裝、加貼品牌商標等不改變產品形狀的農產品,免征增值稅;對從事農機作業、排灌、病蟲害防治、疫病防治、家畜家禽等動物配種、農牧保險以及相關技術培訓業務的收入免征營業稅等。在信貸方面,要擴大信貸支持。合作法規定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應當采取多種形式,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資金支持,也就是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民貸款的主力軍要在原有的無息、低息等優惠貸款方式以外,創新金融服務項目,比如政府、供銷社等的擔保貸款、農民自身的連保貸款等。此外,要鼓勵商業性金融機構采取多種形式,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務,比如拓展農村郵政儲蓄銀行網點的職能為合作社服務。
我國的農業保險既然是政府指導下的商業行為,而目前在農村又不具備采用城市化解風險的方法的條件,在這種情形下就應該將農業保險納入政策支持范疇。針對自然風險,防范風險的方式是建立農業保險基金,基金的來源可以分為政府補貼、社會資助和合作社積累三大塊,其中政府補貼是重點,同時政府有責任幫助合作社盡可能地獲得社會資助;針對市場風險,可以一方面考慮在政府扶持下建立地方性農業保險組織體系或農業互助保險組織,增大保險力度并結合商業保險,最大程度地化解市場風險。另一方面政府應引導合作社在發展前期注意與龍頭企業聯合以壯大自身或建立合作社行業協會,利用合力增強市場競爭力;針對合同風險,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領導人的培訓工作,提高其管理素質,增強其風險識別能力,減少操作性風險。此外要幫助合作社完善合同商議制度并輔以監督,避免合同風險的出現。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分配問題,首當其沖是要解決業務能手與普通社員之間的分配,在讓大部分人的利益有所提高的情況下,應考慮業務能手的利益,讓其真正感受到能者多得,起到示范效應。當然業務能手與社員之間的分配比例,可以由經營監督人員按具體情況確定,但一定要公開、公正、公平,防止合作社內部尋租。只有這樣才能調動業務能手的積極性,又兼顧大部分的利益。其次,社員之間的分配要嚴格按照合作社法的規定或社員大會方案執行,可以考慮開通農民監督舉報渠道,對運用管理權力非法強行干涉合作社分配的行為給予監督,情形嚴重的應送交司法機關法辦??傊?合作社的分配可以有多種方式,但必須掌握一個原則,就是絕大多數的盈余應該分配給大多數的成員,而不是少數人。
[1]陳志榮.試論農民合作社亟須規范的若干制度[J].上海農村經濟,2007(9).
[2]曹水群.論新形勢下農民合作社的作用和發展[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