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梅香
(菏澤學院,山東 菏澤 274015)
山東省旅游產業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逐漸由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產業大省邁進。特別是近十年來,旅游市場整體呈上升趨勢,全國各地的旅游產業逐步提升,在此背景下,山東省旅游產業的規模也在迅速擴大,在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方面均保持了持續高速的增長,旅游業總收入占GDP和全國旅游總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與此同時,旅游產業體系日臻完善,產業結構日趨合理,旅游設施以及旅游服務、旅游環境日益優化,產業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截至2009年底,山東省共有世界遺產地2處、國家和省級旅游度假區17處、A級景區221處、工農業旅游示范點189處、“中國優秀旅游城市”35個。但與旅游強省相比,強勢景區明顯不足。在5A、4A級景區的數量方面,江蘇省的數量占全國的5.7%,而山東僅占4.6%。
山東是經濟大省,GDP排名全國第二。但是山東省旅游總收入占GDP的比重僅為6.38%,在旅游收入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中所占比重最低。這說明了山東省旅游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
山東的入境旅游收入、入境旅客人數以及國內旅游收入、人數與其他先進省份相比差距非常明顯。2007年,山東省入境旅游收入排名全國第七,比前6位的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福建分別少735367萬美元、435496萬美元、322777萬美元、211715萬美元、135605萬美元、81715萬美元,僅占全國入境旅游收入的3.2%;入境旅客人數分別比上述6省市少2211.3萬人次、270.5萬人次、85.9萬人次、262.9萬人次、261.6萬人次、19.1萬人次。另外,國內游客數量多、國內旅游收入偏低說明,與其他省份相比,山東省人均旅游消費在全國旅游強省中排名較為靠后。
山東省的旅游飯店數量不少但效益不佳,目前還沒有一個能夠真正在國內外旅游市場打得很響的知名品牌。在已評選公布的2007年中國飯店業國際飯店管理公司(集團)10強中,山東省無一家入選;2007年評選的中國飯店業最具規模的30家飯店管理公司(集團),山東省只有青島海天酒店管理集團、山東藍海集團兩家入選,而且排名比較靠后。
另外,山東省旅游產業在發展中還存在著產品創新不夠,后備產品不足;思想觀念滯后;旅游管理體制不順,旅游企業機制不活;旅游業發展的相關政策不完善,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山東省旅游產業的發展,限制了山東省旅游產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
1.旅游品牌競爭力
一直以來,旅游者對山東旅游品牌的認知程度僅僅停留在“山水圣人”的單一產品角度,對山東旅游的品牌內核和品牌體系比較陌生,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山東旅游品牌建設的缺失。2007年,山東省樹立了“好客山東——文化圣地,度假天堂”的品牌形象,為旅游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08年,山東省開始捆綁營銷,品牌的區域競爭力正在形成。目前,山東省新的旅游品牌形象正在發揮作用,但與其他先進省份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2.旅游企業競爭力
山東的旅游企業集團化發展起步晚,發展滯后,而且總體數量少,經營規模小,市場影響力弱,缺乏像北京、浙江等省市所擁有大旅游集團類別,同時與其他旅游發達省份相比,山東旅游企業集團的發展水平遠遠落后,缺乏全國知名、競爭力較強的旅游企業集團。
3.旅游市場競爭力
旅游市場的競爭力可以從旅游產品競爭力和客源市場競爭力兩個方面來分析。旅游產品競爭力方面,近年來山東省整合資源,細分市場,根據旅游發展的未來趨勢形成了三條骨干旅游線路,在此之下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產品。但是,目前看來山東旅游產品結構并不合理,景點老面孔多,文化內涵挖掘不足,產品更新換代速度慢,新一代海濱度假旅游產品實際上并未形成,轟動和帶動效應的高端休閑度假旅游產品嚴重缺乏。在客源市場競爭力方面,山東省入境旅游人次較低,游客多集中于省內。
1.山東的旅游資源
自然與人文資源結合緊密,是山東旅游資源的獨特優勢。但是,旅游資源地域分布不平衡。沿海地區資源優勢明顯,魯西北地區資源少、規模小、分布零散,不利于全省旅游資源的統一規劃與進一步的有效開發;山東省地處暖溫帶地區,氣候的差異性對自然景觀的制約突出,導致淡旺季特征明顯。總體來說,山東省旅游資源的附加值不高,產業化水平較低,資源優勢沒有形成產業優勢。
2.山東省的旅游區位
地理區位上,山東省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位于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的中北段,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經濟區位上,山東省位于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中心位置,經濟區位得天獨厚;從行政區位來看,山東省共計17個地級市,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由此決定的由上而下的管理體制為山東省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
3.山東省旅游接待設施水平
盡管山東省的高速公路在全國很有名,但并不能實現山東省與主要客源地尤其是國際客源地之間的直航;雖然高速公路發達,但缺乏各種汽車旅館、自駕車宿營地、汽車休息區以及自駕游資訊中心、呼叫中心、自駕車旅游網等。山東省旅游接待設施水平尚需完善。
4.山東省旅游人力資源狀況
2007年,山東省旅游從業人員達到51萬人,導游人員共有3.6萬人,而且每年報考的數量仍以驚人的速度在增長。雖然導游總體數量明顯增長,但外語導游數量明顯偏少,有的小語種甚至全省僅有數人。優秀外語導游員缺失已成為困擾山東省出入境旅游發展的“瓶頸”。
良好的環境條件是一個地方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和助推力,環境競爭力不僅是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也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表現和保障。自然環境條件方面,山東省的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類型,降水集中,雨熱同季,春秋短暫,冬夏較長。山東省人多地少,歷史上是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省份。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山東省的國民經濟一直保持了較快平穩的增長,但省內各地之間差距較大。社會文化發展水平方面,山東省自古以來就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隨著“好客山東”旅游品牌形象的推廣,山東省旅游產業的發展將會加大對社會文化發展的反哺力度,而社會文化發展區域競爭力的提高將會直觀反映在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上。
一直以來,政策支持都是加快山東省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手段,為營造全省旅游業快速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山東省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財政、金融、價格、稅收等政策,保證了旅游業的健康發展,激發了全社會發展旅游業的積極性。但是與其他旅游強省相比,政策性和制度性的障礙還在不同領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旅游業管理體制機制問題,一直困擾著山東省旅游產業的發展,最近幾年更加顯示出與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的脫節。
培育核心競爭力可以從這么幾個方面入手:明確旅游產業品牌定位,創建山東省旅游品牌系統;建立專門的旅游品牌營銷組織,加強山東省旅游產業品牌傳播;扶持發展一批重點旅游企業,深化旅游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和經營體制改革,提高旅游企業的競爭力;整合并提升資源,形成特色旅游產品,組織精品旅游線路;分析客源市場需求,抓住產品營銷重點,提高山東省旅游產業的市場反應靈敏度。
基礎競爭力的提升有賴于對自然資源的整合以及各項旅游設施的完善,人力資源的平衡發展。因此,需要我們從產品的角度重新認識資源,按照市場的要求發展資源;加大旅游交通投入;加快旅游硬件建設,優化旅游環境;調整和完善旅游人力資源開發思路,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所需人才。
重視旅游生態自然環境,保障山東省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旅游資源公布、保護制度;優化旅游社會環境建設,推進旅游社會化進程,強化旅游安全工作;加大政府主導力度,出臺促進文化旅游一體化發展的扶持政策。
強化戰略指導,落實產業定位;通過旅游法制建設確立旅游管理的權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動旅游經營體制的改革。
[1]林聳,呂華.加快山東省旅游產業發展的若干問題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6(13).
[2]劉綺.山東省旅游產業發展問題研究[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5).
[3]徐翠蓉.山東省入境旅游市場結構與競爭態勢研究[J].山東紡織經濟,2007(4).
[4]王志東.關于加快山東省旅游主導產業發展的對策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