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保全
(安陽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企業文化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企業及其成員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的文化觀念和文化形成的總和,是企業及其成員價值觀、經營哲學、行為規范、企業形象的總和。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靈魂,沒有靈魂的企業就是沒有競爭力的企業。企業文化建設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成為提高員工素質,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樹立良好形象,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員工滿意度是指員工對其所從事工作的基本態度,即通過完成工作能夠獲得多大程度的心理滿足感,是員工一種主觀的精神評價。員工滿意度是員工通過把現實感受與期望結果進行比較得出的。洛克(E.Locke)調查認為影響員工滿意度的因素包括五方面:工作本身、報酬和福利、晉升與認可、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人際關系。當五個方面的心理期望被打破,員工滿意度就會下降,產生不滿,出現缺勤、遲到、離職等消極行為。
1924年至1932年間,梅奧通過霍桑實驗提出了“社會人”假設以及人際關系學說。指出員工不僅追求金錢收入,更重要的是他們有社會交往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并期望得到滿足。另外,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由低級到高級分為五個層次,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物質的需求雖然擺在了前位,卻是低層次的需求,它并不是提高員工滿意度的惟一決定性因素。而在企業實際經營過程中,如想提高客戶滿意度,必須提升員工滿意度,員工不滿意,必然會降低工作效率,影響產品和服務質量,最終引起客戶的不滿。
根據以上理論及實踐內容,影響員工滿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員工是否感到企業重視自己的貢獻,員工是否感到有充足的發展空間,員工在企業中能否找到歸屬感,員工在與同事和上下級的交往過程中是否獲得了關懷與尊重。提升員工滿意度有很多途徑,其中之一就是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的目標就是達到員工滿意,凝聚員工,讓員工在愉悅中主動工作、學習和改進,實現個人和企業的滿意和雙贏。
企業文化結構形式大體一致,由各不相同的精神意識文化、制度管理文化、行為習俗文化、物質生活文化等四個層次組成。因此,企業可以從四方面著手進行文化建設來提升員工滿意度:
精神意識層面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主要是指企業長期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精神成果,包括愿景、宗旨、價值觀、作風等,其中最核心的是企業價值觀。員工有各自的價值觀,而企業也應有自己的價值觀,只有員工的價值觀與企業的價值觀在方向上保持大體一致,才能使員工感到精神滿足并心情愉悅地工作,使員工認同和接受企業的價值觀是提升員工滿意度的關鍵。為此,企業要讓員工廣泛參與企業精神意識文化建設,各類理念的提煉要多征求廣大員工的意見和建議。要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只有員工將企業的發展當成自身責任時,員工才會認真從企業的角度來了解和認同企業的價值觀,從而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原動力。企業還要強化精神意識文化培訓,通過培訓引導同化員工的價值觀,價值觀保持一致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員工對企業的抵觸心理和情緒,從而提升員工的滿意度。同時,員工的個性發展也必不可少,對于那些與企業價值觀稍有不同的員工,企業不應立即否定,應及時和員工進行溝通,如發現其中有對企業價值觀有益的閃光點,可通過相互融合以達成一種更加被員工認可的企業價值觀,使員工的價值觀在企業價值觀中得到充分體現,這樣也能使員工感到滿意。
制度管理文化作為企業中人與物、人與人結合的中介和規則,是一種約束企業和員工行為的規范性文化,它使企業在復雜多變、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處于良好的有序狀態。制度管理文化是一定精神意識文化的產物,必須適應精神意識文化的要求,精神意識文化需要依附在制度管理文化體系上,并通過這個體系向員工傳遞和完善企業的目標和愿景。制度管理文化對企業成員有規范性、約束性和強制性,只有員工在日常工作過程中,嚴格執行各項管理制度才能保證企業最終目標的實現。制度管理文化建設是提升員工滿意度的重要支撐點,只有將企業的精神意識文化制度化,才會給員工滿意度提升提供充足的依據,優秀的制度管理文化會切實以員工的利益為出發點,使得員工最基本的物質利益得到滿足,進而再實現其他需求。比如企業建立公平的績效評估制度、科學合理的薪酬激勵制度,會給員工的發展搭建一個公平、公正的事業平臺,激勵員工更加努力工作。當然,制定企業各類制度要本著合情、合理、合法的原則,實現員工利益和企業利益的平衡,逐步使員工把遵守企業各類規章制度形成一種習慣,以遵章守紀為榮,以違規違紀為恥。人人遵守企業規章制度,企業就能擁有好的競爭優勢,取得更好的經營業績,回報員工,使員工更加滿意。
行為習俗文化是人際交往中的活動規范和方式,包括企業家行為、模范人物的行為、企業員工群體行為等諸多方面。企業家是企業的靈魂人物,他們的知識能力和個性品德等是企業文化形成的重要基因,往往主導著企業文化的特質及風格,制約并引導著企業文化的個性和發展,尤其在企業創業階段起著決定性作用;企業模范人物是企業的優秀中堅力量,他們來自于員工,員工感覺親切自然,他們的言行對員工有著較強的親和力和感染力,他們的行為常常被企業成員仿效。企業家和企業模范人物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企業的精神和價值,如果得到員工認可,他們的先進行為便具有指引作用,成為員工效仿的對象,從而做出與組織目標一致的行為,促進企業的發展;企業員工群體行為是指員工行為往往具有一致性,即在相同價值觀的引導下,朝共同的目標努力。群體行為牽涉到員工與員工以及員工與企業之間的溝通。企業員工之間的友好交往以及上下級的有效溝通是實現員工群體行為一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只有員工群體間的人際交往過程彼此友好和尊重,其高層次的需求獲得了滿足,員工才會更加努力工作來回報企業。因此,行為習俗文化正是通過人的行為,使企業無形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變成人們外顯的行動,從而真正起到凝聚人心、提升員工滿意度的作用。
企業物質生活文化包括產品、工藝設備、建筑設施和生產經營環境等物質要素表現出來的文化特征及開展的各類文化生活活動。其中企業環境對員工的滿意度影響最大,因為工作環境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員工工作時的心情和感受,只有建設一個舒適的工作環境,員工才會更加努力地去工作。“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要充分認識企業發展給資源和環境帶來的壓力,堅持貫徹“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方針,倡導“清潔生產、源頭控制、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的環保理念,當員工在一個企業精心建設的潔凈優美環境中工作,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員工對企業的抵觸心理和不滿情緒。
此外,企業還要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開展形式多樣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及其他人文關懷活動,使廣大員工從中受益,達到員工的滿意。例如企業可以通過中秋節對家屬的慰問表達對職工的關愛之情;通過舉行棋牌類、文體類、趣味類等文化活動營造和諧氛圍;通過年夜飯大聚餐、同心包餃子、煙花晚會等文化活動讓留守員工和單身青年感受家的溫暖;通過組織部門之間開展的家庭游園、農家樂、周末游、聯誼會等小型活動豐富員工文化生活。這一系列的文化生活活動既能夠提高員工素質,也會提升員工的滿意度。
總之,企業文化建設對員工滿意度提升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企業應該建設和諧的企業文化,通過加強企業文化四個層次的建設,使員工價值觀與企業價值觀逐步趨于一致,提升員工的滿意度,最大限度地釋放員工的工作潛能,實現企業和員工的共同發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1]李垣.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8.
[2]吳嫻,竇正斌.以企業文化提高員工滿足感和忠誠度[J].法制與社會,2009(8):260-261.
[3]張云初,王清,張羽.企業文化資源[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