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才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北京 100142)
財政金融協調互動滿足農戶多層次融資需求
——基于農戶信用轉型的分析
王朝才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北京 100142)
進入新世紀后,通過農村稅費改革和啟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我國從根本上實行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歷史性轉變。尤其是公共資金“三農”投入不斷擴大,對于改善農村面貌和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這些年來,市場資金、尤其是金融資金的“三農”投入并沒有明顯擴大,農村金融資金供給仍然遠遠滯后于“三農”的現實需要。本文從農戶信用轉型入手,根據農戶不同的融資需求,提出了完善多層次現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對策建議。
農村金融 農戶信用 融資需求 多層次性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農村金融是發展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資金來源。缺少金融資金支持已成為制約農民致富的關鍵因素之一,完善農村金融服務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現實緊迫性和至關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在農村金融體系建設方面,各級政府也做了許多工作,但是農村金融資金供給尤其是面向農戶的金融資金供給仍然嚴重不足。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適應農村、農戶信用和資金需求特點的融資體系是根本原因。農村資金需求的多樣性和農戶信用特點等都決定了農村金融供給的多層次性。因此,發展現代農村金融應該遵循其發展規律,有重點、分層次地推進。除了村集體組織和其他經濟組織之外,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是農村的主要資金需求方,本文主要針對農戶信用特點和金融需求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一直以來,我國農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合力抵御自然風險和社會風險,從事社會生產和商品交易,從而形成了“熟人社會”的親緣信用。農戶主要根據血緣、地緣和社會關系遠近劃分親疏,如同水面上泛開的連暈一般,由自己延伸開去,一圈一圈,按距離自己遠近來處理各種社會關系,這就是描述人際關系格局的“差序格局”。在這種人際關系中,人們之間幾乎不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守信成為一種理性選擇,背信的代價非常高。農戶逐漸延續、累積家庭信用資本,并規范和制約著家庭成員的行為。由于生產和生活的穩定和封閉,農戶之間的經濟行為基本上是重復博弈,甚至是永久性博弈,機會主義的違約得不償失。農民逐漸形成了以“面子”、“情義”和“關系”為核心的信用概念。“無債一身輕”、“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以及“父債子還”成為傳統農民的道德準則,表現為農民珍視個人和家庭的信用資源。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向城市轉移的富余勞動力不斷增多,出現了游走于城鄉之間的漂移一族,甚至出現“8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同時,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也見識和學會了運用城市現代金融和現代契約工具。農民工返鄉或者回鄉探親,也帶去了現代契約理念和行為。但是,由于缺乏對外合作的意愿,植根于傳統農村的農戶信用很難與現代契約對接。轉型時期,我國正面臨社會結構和文化的重構,現代“匿名”社會對“熟人”社會以及與之相應的信用結構形成了巨大沖擊,農戶亟需從傳統信用意識向現代信用意識轉變,從依靠親緣的、傳統的非正式借貸關系向依靠制度的、現代的正式借貸關系轉型。
農戶信用的轉型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傳統的親緣信用和現代的契約信用將同時發揮作用。因此,當前面向農戶的融資體系應是多樣化的。也就是說,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既需要有依托傳統信用的融資機構,又需要有依托現代信用的金融機構,唯有如此,才能滿足農戶多樣性的融資需求。
由于經濟目標不一樣,不同農戶對資金的使用和投向重點也不一樣。從資金使用方向看,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生活需求和一般消費需求以及其他經營性需求。
農村基礎設施主要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提供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有利于實現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屬于準公共產品。短期內,農村基礎設施很難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卻有較強的外溢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具有風險大、回收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等特點,而且其消費過程容易產生“搭便車”的機會主義行為,決定了僅僅依靠組織能力不強的單個農戶難以完成,必須主要依靠公共財政和政策性金融支持。
農戶生活消費和一般消費主要指維持農戶穩定和可持續的必要消費,是農村社會再生產的基礎,其具體表現形式是衣食住行、紅白喜事等日常消費。生活消費需求和一般消費需求對資金要求一般需求急、數量較小、周轉時間短,農戶通過商業金融獲得資金時間長、手續繁瑣、心理成本高,不能滿足需求。實際上,農戶利用在親戚朋友之間的親緣信用作為“抵押”即可較為輕松地獲得急需資金,同時還可以融通感情,可謂一舉兩得。
其他經營主要指除了農業生產和農戶正常生活之外的擴大再生產,比如經商、投資等,也是實現農戶發展的個體資金需求。其他經營性資金需求對資金的需求量較大、周轉時間長,交易成本較高,僅僅依靠農戶之間借貸難以滿足需求。不同于經營農業,經商、投資需要農戶更多地樹立現代金融理念,借助現代金融工具投資理財,賺取投資或投機收益。其他經營性資金需求不是財政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范圍,農戶的傳統親緣信用難以發揮用武之地,只能依靠以現代契約信用為特征的商業金融。
從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現實可以看出,推進我國現代農村金融發展要在存量調整的同時不斷進行增量漸進發展。我們應該客觀審視我國現代農村金融發展的歷史規律,以農村現實為基礎,尊重市場規律,不斷深化農村金融制度改革,構建內生于農村、滿足農戶需求的多層次現代農村金融發展框架。
農村基礎設施的外部性決定了政府扶持的必要性。除了項目建設、直接補貼等直接方式外,財政還可以通過政策性金融間接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一是財政補貼直接投入。在農戶自身積累有限和商業金融遙不可及的情況下,只能依靠財政補貼性投入,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難的問題。二是拓展農業政策性金融。雖然我國農業發展銀行一直積極支持國家糧棉購銷儲業務,還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農業建設,對糧食安全和新農村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與破解“三農”問題的資金需求還有一定距離,亟待拓展服務范圍。三是完善農業政策性保險,緩解農民因災害產生的損失。在極端氣候成為常態的新時期,農戶天生的脆弱性再度受到威脅,應完善農業政策性保險補償農戶損失。
農戶生活需求和一般消費資金需求的特點決定了以傳統農村親緣信用為紐帶發展合作金融,可以提高資金配置效率。農民在市場談判中處于弱勢地位,導致農資價格居高不下、農產品價格波動,根本原因是農民缺乏合作平臺。而且,現在村集體經濟往往是空殼,農村聯產、經營的基礎短缺。因此,要更多地形成農戶互助合作的交易平臺:一要培育新型農業生產主體。新的合作組織能夠為農民低成本與市場對接減少交易費用。二要尊重農村民間金融的創造精神,發揮小型金融的比較優勢。資金互助社等小型金融,擔保方式靈活,交易成本低,應該予以鼓勵。三要給農村草根金融貼上合法標簽。取締、規范輪會、合會、標會等多種形式的農村金融,防范和控制風險。農村金融創新要加強監管,保持農村社會穩定。
農戶其他經營性資金需求主要用于商業投資,應更多地依靠現代契約信用,主要通過商業金融供給。要發展服務于農戶的商業金融,一是逐漸降低農村金融市場準入門檻,放活農村金融市場。農村金融不能滿足農戶的多重服務需求,關鍵是一方面一些準入制度限制了資金進入,另一方面已經在農村運行的資金沒有貼上合法標簽。因此,農村金融市場化改革應該打開各種渠道讓不同種類的資金為農戶服務,激活農村金融市場,合理配置農村資源。二是構筑統一的農村信用體系和信用保障機制,發展動態的農戶征信系統。大型商業銀行之所以不愿意進入農村金融市場,關鍵是農戶征信缺乏和農戶交易量小導致銀行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高,涉農貸款比較收益低。只有通過政府構筑統一的農村信用體系和信用保障機制,發展動態的農戶征信系統,才能夠降低銀行交易費用。此外,還應逐步擴大信用擔保、質押和聯保貸款業務,提高貸款靈活性。三是進一步改革農信社,繼續農業銀行商業化之路,拓寬郵政儲蓄支農業務,鼓勵小額信貸公司、村鎮銀行發展。
F832.5
A
1672-9544(2010)12-0011-02
【責任編輯 張 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