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大勝 赫紅英
美國幼兒教師的懲罰教育策略及其啟示
● 史大勝 赫紅英
對在幼兒園活動中出現不良行為的幼兒,幼兒教師該不該對其進行懲罰教育,采取什么樣的懲罰教育策略?筆者通過對美國幼兒教師的三個懲罰教育案例的分析探討提供了一些有借鑒意義的啟示。
幼兒;懲罰教育;暫時隔離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1]為幼兒教師教育和管理幼兒提供了依據。盡管如此,幼兒教師卻普遍感覺不敢理直氣壯地對出現不良行為的幼兒進行嚴格管教和懲罰,因為教育界普遍倡導激勵、賞識的“使勁兒夸孩子”的教育;政府各級行政管理部門從不提懲罰教育,《義務教育法》、《教師法》和《未成年保護法》等以法律的形式禁止教師體罰學生。因此對待班級人數眾多自控能力不強極易發生不良行為的幼兒,教師往往會因重重顧慮而放棄必要的懲罰教育措施,只能蹲下來對其不斷加以規勸甚至聽之任之。幼兒教師該不該對出現不良行為幼兒進行懲罰教育,采取什么樣的懲罰教育策略?筆者希望通過對美國幼兒教師的三個懲罰教育案例的分析獲得一些啟示。
專門教授多元智能中視覺空間智能的A老師帶著大班的孩子們觀賞布展在走廊里的小學生的手工和繪畫作品(這是一所設在小學的幼兒園,采用多元智能教育方案),因為走廊兩側都有教室,孩子們正在上課,為了不對課堂造成干擾,A老師舉起右手,把中指放在嘴邊輕聲告訴孩子們可以自由地在走廊輕輕走動觀賞,或趴在地板上繪畫、記錄,但絕對不能說話、跑跳。但是偏偏有一個男孩沒有理會老師的要求,大聲說話,A老師立即板起臉嚴肅地把他帶到走廊旁的校長室。男孩覺得很丟面子便哭起來,A老師毫不留情,轉身離開。校長室的工作人員沒有匆忙問這個孩子犯了什么錯,而是讓孩子獨自坐下來自我反省,這時男孩班級的主班老師B恰巧到校長室辦事,看到這個孩子哭得很傷心,以為自己班的孩子受到了足夠時間的懲罰,就順便把他帶了出來,結果被A老師看到,她覺得這個孩子還沒有受到足夠的懲戒,就堅決制止了B老師的行為。雖然B老師很不情愿,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帶走孩子的做法。一直到整個活動結束,A老師才返回校長室,對小男孩批評教育一番后,才把他送回班級。我們看到,A老師并不擔心小男孩錯失一次學習的機會,她認為對小男孩錯誤行為糾正的重要性要遠大于一次繪畫手工教育活動的收獲。
著名的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當一個孩子堅持干擾其他兒童,或破壞他們的娛樂時,成效顯著的懲罰是“驅逐”。這時,絕對有必要采取某種措施,因為讓別的孩子受苦遭罪是極不公平的。但是讓倔強的孩子僅感到有過錯,作用不大;如果讓他體會到他失去的是其他孩子所正在享受的樂趣,則大大有利于達到使之改惡從善的目的。[2]
“暫時隔離”(Time—out),是一種有效的懲罰教育方法,其主要的原則是確保被隔離的兒童在特定的時間內不會受到任何強化,以達到減少不良行為的目的。教師讓有不良行為表現的幼兒暫時離開某個環境,如到教室的某一個角落(一般叫思考角或冷靜角),或者到校長辦公室。教師應平靜而堅定地去做,學生應直接到指定的地方呆著,直到規定的時間結束。[3]“暫時隔離”可以讓孩子體驗到被冷落和被剝奪集體活動所帶來的失落,這種心理上的落差對孩子有較強的震懾力,讓他承擔行為后果,使孩子的錯誤行為通過懲罰得到矯正;隔離中,教師并沒有馬上對孩子循循善誘地講道理,要求他立即承認錯誤,而是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自我體驗自身行為帶來的后果,相信這個孩子具有通過自我反省促進個體發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任課教師堅持教育原則,為幼兒的成長負責,不會因為主班老師的教育行為和態度而妥協,也不會因擔心同事之間的關系和面子而放棄自己的教育責任,而是通過有效的溝通,使教育者的態度和行為達成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學前班和幼兒園教師對孩子進行“暫時隔離”懲罰教育時,一定確保不讓孩子產生有被虐待的感覺,教室“冷靜角”一般放有一把軟座椅子或一張小床,孩子可以坐著甚至“舒服”地躺著,教師從不對孩子罰站;校長室里也有一排專門為受罰孩子準備的沙發。
行為心理學認為,當發現問題行為時應及時糾正,有利于良好行為的形成。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即使個體自己未曾親身體驗行為后的獎賞與懲罰,單憑觀察所見別人行為表現帶來的獎懲后果,也會學到何時何地該表現何種行為。[4]同伴間的模仿和觀察學習是兒童社會行為形成的主要方式。
小中混齡班的幼兒正按教師的要求排隊,依次靠右扶欄桿小心翼翼地走下樓梯,到下面的運動室進行體育活動,這時排在前面領頭的年齡稍大些的女孩走到最后一級臺階時跳了下來。老師發現后,立即要求她從最高的臺階按要求重新扶樓梯欄桿走一遍。對于這個孩子來說,從最后一級的臺階跳下來不會構成安全問題,為什么還要求她走下來呢?當被問及這個問題時,這位已經做了奶奶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說:雖然對于這個年齡大一些的孩子來說不會有安全問題,但是她的這個行為會起到一個不好的示范作用,其他年幼的孩子會模仿她,年齡小的孩子學著她不好好下樓梯而往下跳的話就有可能造成身體傷害。
當發現幼兒從樓梯上跳下來時,教師及時讓幼兒用正確的方式完成,這樣既糾正了這個幼兒跳下樓梯的錯誤行為,也為其他幼兒提供了模仿的正確行為,對全班幼兒起到了示范的作用,這也是幼兒教育中正面教育原則的體現;教師能關注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成長特點和發展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恰當的懲罰教育方式,使不同階段幼兒包括有過錯的孩子本人的集體規則意識得到培養加強,幫助幼兒逐步克服“自我中心”,體驗到集體活動中個人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促進幼兒社會化發展。
小中混齡班的孩子們在視覺空間教室活動結束后,老師讓大家安靜地坐在地毯上,慢騰騰地說:“名字以字母B開頭的過來,名字以字母L開頭的過來……”因為已經到了吃午飯的時間,孩子們餓巴巴地等著被叫到去排隊,老師卻一點也不急,似乎在有意鍛煉孩子的忍耐力和意志,排在最前頭的男孩突然回過頭來沖著一個小女孩說了一聲“Shit(臭狗屎)”。女孩氣憤地找老師告狀,老師領著女孩急匆匆地來到男孩面前,男孩難為情地低下頭,老師蹲下來讓男孩看著自己接受詢問批評,并要求他看著小女孩向她真情地說“對不起”,隨后讓他到冷靜角反省并讓其承擔其不良行為為其帶來的自然后果。
按照美國文化,幼兒以這種難聽的臟話辱罵別的幼兒,尤其是男孩辱罵女孩是絕對明令禁止的,筆者在長時間的幼兒園日常觀察中只遇到這一次。按說老師怒氣沖沖甚至歇斯底里地批評這位男孩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位老師卻努力讓自己保持平靜,與男孩目光平視,表現得出乎尋常地平靜,不讓孩子感到老師居高臨下、盛氣凌人。老師這樣做是為了讓這個幼兒把注意力完全關注到反省自己的錯誤行為上,而不是老師的吼叫甚至挖苦侮辱上,避免犯錯孩子找到不好好反省改過的藉口。
盡管中美兩國的文化背景及教育體制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但是汲取、借鑒美國的幼兒教育經驗,在我國學前教育面向世界、逐漸與國際接軌的今天,無疑是必要和充滿智慧的選擇。
當然我們不能教條地使用甚至一律用懲罰的辦法教育幼兒,懲罰教育需要幼兒園全體員工和家園和諧融洽的氛圍。另外誘發幼兒不良行為的原因也是復雜的,教師在做出懲罰之前要先弄清引起不良行為的原因,對因為身體不適、對活動不感興趣、受了同伴的欺負而反應過度,甚至因醫學上的缺陷或心理發展異常導致的情緒與行為障礙等的幼兒則不能施行懲罰教育。最后教師對孩子進行懲罰時要注意尊重孩子,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更不能羞辱損害孩子的人格。懲罰教育后,還要注意在恰當的時候對孩子進行撫慰,以免孩子在被懲罰后對教師產生怨恨情感,不情愿配合教師的教育,影響懲罰教育的效果,甚至使懲罰產生與教育相反的作用。總之,在堅持對幼兒賞識教育為主的前提下,注意營造施行懲罰教育的條件,合理科學地使用懲罰教育,教育就會更加積極有效。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25.
[2]斯萊文.教育心理學.姚梅林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82.
[3]羅素.教育與美好生活.楊漢麟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11.
[4]張春興.教育心理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93.
史大勝/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赫紅英/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邯鄲學院教育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劉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