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騉 馬立軍
(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紅十字醫院外科 寧夏 青銅峽 751600)
兒童肱骨外髁骨折,約占小兒肘部骨折的 13%~18%。自2003年 3月 ~2007年 11月,我院接受早期切開復位克氏針、螺釘治療兒童肱骨外髁骨折的 25例兒童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 25例,男 18例,女 7例。年齡 1~12歲,平均 6.7歲;左側 9例,右側 16例,均為跌傷;25例均為閉合性骨折。骨折類型按 Wadsworth分類,Ⅱ型 20例,Ⅲ型 4例,Ⅳ型1例。25例均于傷后 7天內手術。
1.2 手術方法 采用Kocher外側“J”手術入路來顯露外側髁,盡可能減少剝離軟組織的附著處,骨折處血腫及碎骨片清除后以生理鹽水沖洗,將關節面準確復位并以骨鉗臨時固定。經骨干骺端內側骨皮質以 45°~60°以分叉或匯聚方向的形式插入1.5mm克氏針固定或用 1枚 3.5mm松質骨螺釘,另輔助 1枚1.5mm克氏針固定。經C型X線機透視確定復位及內固定的位置良好后,將克氏針截短使其暴露于皮外并針尾打彎,關閉切口。上肢石膏托固定前臂于旋后位、肘關節屈曲 90°。固定 6~8周。
25例經 6~16個月隨訪,平均 12個月。1例延期愈合,經患肢制動,術后 12周骨折愈合,功能恢復正常;1例骨骺早閉。本組 25例患者術后 3個月肘關節主動活動均恢復正常。
兒童肱骨外髁骨折屬關節內骨折,屬 SalterⅣ或Ⅱ骨骺損傷,治療上要求嚴格解剖復位,維持骨骺及關節軟骨面的完整性[1]。骺板是兒童期特有的解剖結構,損傷后在愈合和生長方面存在潛在的問題,早期處理不當易發生各種并發癥,晚期因肘關節僵直、缺血性壞死、延期愈合、骨骺早閉、肘外翻性畸形、晚發性尺神麻痹等,影響肘關節功能[2]。兒童肱骨外髁骨折移位超過 2mm者,應毫不猶豫地進行切開復位,克氏針交叉固定,98﹪的病例療效滿意,肘關節功能接近正常。其中包括原來無移位的患兒石膏固定期間 X線檢查發現移位超過 2mm者[3]。所以兒童肱骨外髁骨折有移位的選擇早期切開復位內固定是最佳治療。本組 1例骨折延期愈合,可能原因為:①過早或過量活動致克氏針松動、固定不穩定、肱骨外上髁的伸肌牽拉;②骨折處浸泡在關節液中;③術中剝離廣泛損傷骺板有關[4]。經肘關節制動,術后 12周愈合。本組 3例在保守治療 3~5d后發生繼發性移位,給予手術治療。因此對無移位的肱骨外髁骨折發生繼發性移位要有充分的認識并保持高度的警惕,同時必須向患兒家長詳細告知。本組 1例術后 8周骨折對位良好,愈合后拆除克氏針,術后 12月復查發現肱骨外髁與干骺端融合,未出現肘外翻畸形和尺神經麻痹,可能與全骺板損傷有關。
本組 20例選用克氏針固定,雖外露克氏針有導致針道感染的機會,但其可減少橈骨頭關節過早出現骨關節炎改變。對于骨折塊較大,克氏針固定不牢固可加用 1枚螺釘或用 1枚螺釘輔助 1枚克氏針固定,螺釘具有骨折端加壓作用,利于骨折愈合。螺釘固定須二次手術或再次損傷骨骺致發育障礙,Conner和Smith使用螺釘經骺板或骨骺固定,結果未發現發育障礙[5],
本組 5例使用螺釘固定無骨骺發育障礙。
兒童肱骨外髁骨折術后需進行較長時間外固定,因此肘關節的正常活動受到限制,前臂與手部肌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縮,肌間隙粘連、關節囊攣縮。積極正確的功能鍛煉有助于促進骨折愈合,防止和減少并發癥、后遺癥的發生[6]。由于兒童缺乏配合,主觀上對疼痛的刺激采取保護性制動,主動進行功能鍛煉的可能性很小,因而除吸引其主動活動外,去除石膏外固定后被動功能鍛煉尤為重要。應教會家長進行被動活動肘關節的方法,較大程度地采取家長的配合,由小幅度開始,逐漸加強,以免引起疼痛導致患兒的抵抗。本組病例預后肘關節功能恢復正常。
總之兒童肱骨外髁骨折,手術的準確復位、合理的固定制動以及積極的功能鍛煉對損傷的愈后和肘關節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1]徐蘊嵐,莊 偉,陳博昌.兒童肱骨骨折 834例治療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7,22(4):295
[2]張偉曾,李福平,褚鵬程.等.肱骨外髁骨折手術治療的體會[J].實用骨科雜志,2006,12(4):343
[3]吉士俊,潘少川,王繼孟.小兒骨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22-524
[4]彭朝安,王介義,朱登峰.等.兒童肱骨外髁骨折的早期手術治療[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6,21(5):399
[5]盧世壁.坎貝爾骨科手術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337-2340
[6]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M],第 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