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恒 徐 彬
(華北煤炭醫學院冀唐學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纖維粘連蛋白(Fibronectin,Fn)是1948年在人血低溫沉淀中發現的一種蛋白質,當時稱之為不溶性冷球蛋白,1970年Mosesson分離提純了這種糖蛋白,1978年開始統稱為纖維結合蛋白,經國內外學者的進一步研究,認為Fn是一種多功能的蛋白質。本文對Fn基因多態性的特性及其與肺纖維化發病機制的關系綜述如下。
纖維粘連蛋白(Fn)單體是一種由非常相似的兩個肽鏈亞單位(A和B鏈)通過羧基端的二硫鍵連接構成為分子量約220×103的多功能二聚體糖蛋白。Fn分子的一級序列是由3種類型的重復單位(I、II、III型)組成。I型長約45個氨基酸,有12個重復序列,定位于Fn亞單位的氨基端和羧基端。II型長約60個氨基酸,有2個重復序列,定位于氨基端的膠原結合區。III型長約90個氨基酸,有15~17個重復序列,位于Fn亞單位的中央部分。I、II型重復單位內含有二硫鍵,III型不含二硫鍵。在III型重復序列兩側還有兩個特殊區域(extradomain,ED)ED-A和ED-B區,分別長約90個及91個氨基酸。爪蟾和大鼠的Fn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同源性高達75%[1],大鼠和小鼠的FN mRNA同源性高達95%。ED-A和ED-B區經過蛋白質翻譯加工形成不同的剪切片段,因此,Fn作為一種糖蛋白在機體內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但功能則大同小異。在成年動物及人的機體內,ED-A和ED-B區經蛋白質加工被剪切,以無ED-A和無ED-B區的Fn形式存在,而在胚胎、腫瘤及愈合的創傷組織中,Fn包含ED-B區,推測ED-B區可能是Fn細胞增殖分化的生物學特異的功能區域。Fn的分子結構中含多個與其受體結合的活性位點。III型重復序列中的精-甘-天冬(Arg-Gly-Asp,RGD)肽段是 Fn受體(Fn-R)整合素普遍識別的活性位點,也是Fn參與細胞粘附的重要功能區域。RGD活性肽段能抑制整合素受體與Fn配體的結合,而且在其它含有RGD活性肽段的蛋白質也可與整合素受體結合。位于III型9重復序列中脯-組-絲-精-天冬(Pro-His-Ser-Arg-Asp)活性肽段也參與細胞粘附的發生[2]。Fn分子中還存在纖維、肝素、膠原蛋白、整合素α4β1、α4β7等多種物質的結合位點,α4β1和α4β7能識別 Fn-V區的亮 -天冬 -纈(Leu-Asp-Val)序列[3]。近N端的谷氨酰胺(Gln)殘基作為轉谷氨酰胺酶結合位點,使Fn與其它蛋白發生交聯。
Fn基因定位于人類染色體2q34-36,Patel證明約有50個外顯子,除少數例外,基因上的外顯子與蛋白肽鏈中的重復序列相對應。通過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即RFLPs標記法,有6個基因型被證實:HindⅢ、HaeⅢb、TaqⅠa、TaqⅠb、MspⅠ、HaeⅢa。Fn是一組由兩條相似的肽鏈通過C-端二硫鍵連接而成的雙股多肽高分子糖蛋白,兩股肽鏈的分子量各約220kd。針對不同的受體,Fn至少有兩個獨立的細胞附著區,一個在Fn的中心,包括兩個具有協同作用的小氨基酸序列,Arg-Gly-Asp(RGD)和Pro-His-Arg-Asn(PHRSN);另一個附著區在羧基端附近,以ⅢCS交替連接。Fn結構具有多型性,這主要由ED-A、ED-B、ⅢCS3個結構區不同的拼接方式所決定。Fn分子上不同的部位可以和不同的蛋白分子結合,如膠原、肝素、硫酸肝素及細胞纖維蛋白等,這種結合是Fn活躍的生物功能的分子基礎。
隨著從基因水平對Fn的進一步認識,一些學者發現從不同組織來源提純的Fn存在細小的差別,而且有著不同的功能。這主要是由于Fn基因在轉錄為mRNA后的加工過程中存在3個可變剪切區:即 III型重復序列中的 EDA(又稱為 EIIIA或EDI)、EDB(又稱為EIIIB或EDII)及IIICS(又稱為V區)。這三個可變剪切區可以以外顯子跳躍的方式被剪切掉或不被剪切,因此人體約有超過20種的Fn形式。
Fn是一種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廣泛存在的非膠原糖蛋白。正常情況下主要分布在內皮下靠內外彈力層的基底膜、平滑肌細胞及疏松結締組織中[4],單核細胞、巨噬細胞、血管內皮細胞、肝細胞、成纖維細胞及羊膜細胞均可以合成。在大多數細胞外基質以及基膜中都有Fn存在,在胚胎、再分化組織和創傷組織的ECM中Fn的含量更豐富。Fn是網狀內皮系統的調理素,具有止血、抗血栓、促進細菌粘附、調節細胞分裂和增殖、增進細胞連接、增進組織修復等功能。
按其存在部位分兩類,一種是血漿Fn,另一種是細胞Fn,兩者在結構和功能上各有不同。血漿Fn主要由肝細胞合成,呈可溶性,具有較強的調理作用,血管內皮細胞也可以少量合成。細胞Fn由血管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等合成,呈不溶性。根據存在形式,Fn分為溶解型和組織型兩類,兩者的氨基酸組成相似,主要區別在于ED-A和ED-B僅在組織型Fn中出現。
免疫組化方法證實,在血管內皮上的Fn具有ED1(Extra domain)陽性的結構特征,內皮損傷后合成的ED1陽性的Fn成可溶性進入血液循環。細胞Fn主要起細胞連接作用,對細胞的遷移、分化有影響。血管內皮細胞所分泌的Fn主要依附于內皮基底膜上,對維護血管的完整性起著重要作用。
Fn廣泛存在于細胞外基質中,其基因可在3個區域進行可變剪切。纖維連接蛋白可變剪切區中的EDA和EDB在胚胎發育、創傷修復、尤其在腫瘤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特異性高表達,與腫瘤的侵襲和轉移關系密切。
一些學者在研究Fn多樣性與腫瘤侵襲及轉移的關系時發現,在正常組織中極少表達或不表達的EDA、EDB片斷在惡性腫瘤中呈現高表達,在創傷修復以及胚胎組織中也檢測到含有上述可變剪切區的Fn表達增多,因此將這種特殊的Fn形式稱為癌胚Fn。同時,不同Fn剪切片段的表達存在復雜的影響和調控因素,許多研究表明TGF-β對Fn中EDA和/或EDB的作用與腫瘤的生物學行為相關,成為該領域值得關注的重要課題。
Fn對間質細胞有趨化作用,促進成纖維細胞分裂、增殖,并發現肺纖維化患者血漿Fn含量并無明顯變化,而肺泡灌洗液中Fn的含量明顯高于正常人[5]。肺泡巨噬細胞和間質成纖維細胞Fn mRNA及其蛋白的表達也明顯增強[6]。
以往的研究發現肺纖維化時,肺內Fn含量明顯增高,Fn的沉積是膠原沉積的前奏,Fn對間質細胞有趨化作用并可促進成纖維細胞分裂、增殖,但作用機制不明。整合素α5β1是Fn的主要受體,可與Fn結構中的RGD(Arg Gly Asp)序列結合,它在肺纖維化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國外對Fn基因的研究比較多,大多為Fn與腫瘤易感性方面的研究。Avila JJ等研究認為HaeⅢb、MspⅠ是系統性硬化的纖維化肺泡炎易感基因[7]。Schneller M等研究顯示,整合素通過識別細胞外基質成分,如Fn、層粘連蛋白、膠原等,介導細胞與細胞、細胞與基質之間的粘附,將來自細胞外基質的信息傳到細胞內,從而影響基因的表達,調節細胞的生長和凋亡以及腫瘤的細胞行為。
國內對Fn的研究是在蛋白質水平,大多數為Fn與腫瘤細胞粘附、轉移方面的研究。研究顯示,煤工塵肺患者血清Fn含量較正常人有非常顯著性降低。可能是肺纖維化時,血清中的Fn大量沉積于增生的肺組織所致。纖維粘連蛋白與塵肺易感性的研究顯示,病例組攜帶MspⅠ野生基因型(CC)頻率和等位基C的分布頻率分別為10.9%和41.8%,明顯高于對照組(分別為3.9%和31.2%)(P <0.05);病例組攜帶 HaeⅢb野生基因型(AA)的頻率為24.2%,明顯高于對照組(17.9%)(P<0.05);病例組HaeⅢbA等位基因頻率為51.9%,明顯高于對照組(42.2%)(P<0.05);病例組和對照組TaqⅠb位點基因型和HindⅢ位點基因型的分布頻率比較(P>0.05)。病例組同時攜帶MspⅠcc和HaeⅢbAA基因型的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攜帶FN MspⅠcc和HaeⅢb AA基因型的接塵工人患塵肺的危險性增加,同時攜帶這2種基因型的接塵工人更易患塵肺。未發現FN TaqⅠb和HindⅢ位點基因多態性與塵肺易感性有關[8]。
據統計在我國,塵肺病患者近44萬人,還有未確診的可疑患者60多萬人。大量的流行病學資料表明,塵肺的發生除與接觸粉塵的性質、濃度和時間有關外,還與個體易感性有關。
已報道大面積燒傷、敗血癥、肝硬化、慢性腎衰、肺心病、肺結核時,Fn血清含量的變化具有臨床診斷價值。且有報告揭示血清Fn改變與煤工塵肺發生有聯系,但有關Fn基因多態性與塵肺相關性的報道不多。探討Fn基因多態性與塵肺之間關系,為篩檢粉塵作業高危人群提供生物學指標,對預防和減少塵肺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對于塵肺患者,Fn的作用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證實。目前我國每年約有1~2萬的塵肺新發病例,而塵肺的發病機制還不完全清楚,塵肺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遠,通過對Fn在塵肺中的作用機制的研究,探討塵肺可能的發病機制,既可從基因水平闡明塵肺的發病機制,又可以尋找個體對塵肺易感的生物標志物,為塵肺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1]De Simone DW.Adhesion and matrix in vertebrate development[J].Curr Op in Cell Biol,1994,6(5):747
[2]Aota S.Nomiza M ,Yamada KM.The short aminoacid sequence Pro-His-Ser-Arg-Asn in human fibronection embryos cell-adhesive function[J].J Bio l Chem,1994,269(40):24756
[3]Lobb RR,Hemler M E.The patheophysiologic role of α4 intergrins in vivo[J].J Chin Invest,1994,94(5):1722
[4]Madri.Effect of soluble factors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conmponents on vascular cell beheviour in vitro and in vivo:models of deendothelialization and repair[J].J Cell Biochem,1991,45:123
[5]趙洪文,陳佰義,李振華,等.間質性肺疾病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纖維連接素和Ⅲ型前膠原的研究[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7,20(1):54
[6]Limper AH ,Broekelmann TJ,Colby TV ,et al.Analysis of local mRNA expression for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s and growth factors using in situhybridization in fibroproliferative lung disorders[J].Chest,1991,99:55
[7]Avila JJ,lympany PA.Fibronectin Gene Polymorphisms Associated with Fibrosing Alveolitis[J].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1999,20(1):106
[8]范雪云,王永恒,李翠蘭,等.纖維粘連蛋白基因多態性與塵肺易感性的研究[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09,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