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守望傳統 回歸人文——胡先骕人文主義思想芻論

2010-04-07 22:16:24李德成
關鍵詞:文化教育

李德成 方 卉

(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西南昌 330022)

哲學與文化

守望傳統 回歸人文
——胡先骕人文主義思想芻論

李德成 方 卉

(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西南昌 330022)

胡先骕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也是一位國學家,他本著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雙重追求,對歷史進化過程中的人性異化趨勢始終保持警覺。他強烈反對胡適等人鼓吹的全盤西化論,和以西方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以白話文完全取代文言文的主張。胡先骕主張審慎對待傳統文化,批評文學革命倡導者對待傳統文化的偏激之舉,主張吸取傳統文化之精髓,棄其糟粕,融合古今中外文化,建設中國之新文化。在與激進派的論戰中,胡先骕凸顯出他關注人自身的發展,充分挖掘人的潛能,致力于人的素質提高的人文主義精神。

胡先骕 人文主義 傳統文化

胡先骕,江西新建人,“學衡派”的主要成員,我國著名的植物學家、教育家,被稱為少有的“橫跨人文藝術和科學兩個領域的大師級人物”。曾執教于東南大學和國立中正大學,并任中正大學校長,1920年代初,與梅光迪等人發起成立綜合性人文學術刊物《學衡》,致力于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國學。其社會聲望卓著,與胡適并稱為“南北二胡”。胡先骕作為著名科學家,沒有與其同時代的同仁一樣,凡事以“科學”的尺子丈量,卻本著傳統儒者入世之風,以人文情懷向社會開放,熱切關注激蕩變化的社會,與此形成他傾向傳統文化的人文主義思想。胡先骕在美留學期間曾聆聽過白璧德①歐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1865-1933),美國哈佛大學法國文學和比較文學教授,文學和文化批評家,20世紀前三十年美國最有特色的知識分子運動——新人文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的講學,受其影響頗深,遂與“學衡派”同仁一道,引進美國白璧德新人文主義的觀念來認同中國傳統儒學的人文精神,頗具影響。

一、應對傳統文化轉換的挑戰,創辦《學衡》雜志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陳氏在《青年雜志》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號召要復興中國,“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這標志著以“民主”和“科學”為綱領的新文化運動的開始。這場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對以儒家文化為根基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激烈批判、全盤否定,并提倡白話文學,反對舊文學。

當此之時,從美國留學回國的胡先骕等人,面對“學風否變,佹說橫流”,乃起而刊行《學衡》雜志,針砭時弊,批評胡適等人及新文化運動的文化偏頗和激進。胡先骕對刊行《學衡》的動機進行了表述:“五四運動乃北京大學一大事,《學衡》雜志之刊行則東南大學一大事也。蔡孑民先生以革命元勛主持北京大學,遂以革命精神領導北大,先后聘請陳獨秀、胡適諸人為教授,發刊《新青年》,打到孔家店,加以五四運動竟奠定外交上之勝利,于是革命精神彌漫全校,偏激詭異之言論,風起云涌……不久梅光迪、吳宓諸先生聯便來校,與伯明先生皆感五四之后全國學風,有越常軌,謀有以匡救之,乃編纂發行《學衡》雜志,求以大公至正不偏不激之態度以發揚國學介紹西學。”①胡先骕:《梅庵憶語》,胡宗剛著《胡先骕先生年譜長篇》,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版,第82頁。

《學衡》雜志的創辦,還因白話文和文學文言文文學的論爭。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里,曾經引用胡先骕在留美期間寫的舊詞,作為令人憎惡的襲用陳辭爛調的例證。胡先骕則在《南高日刊》上發表《中國文學改良論》,成為白話文和文言文文學之爭導火線。1920年胡適出版白話文詩集《嘗試集》,隨后胡先骕撰《評〈嘗試集〉》,但“歷投南北各日報及各文學雜志”,無一為之刊登,②吳宓:《吳宓自編年譜》,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版,第229頁。胡先骕遂和梅光迪等人商量自辦刊物,得到劉伯明的支持,隨后吳宓、柳翼謀(柳詒徵)等人也加入。1921年10月,學衡雜志社成立。1922年1月,《學衡》雜志創刊;其創刊可以說新舊文學之爭的結果。

《學衡》的創辦是針對五四啟蒙運動中激進思潮的反思產物。其創建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以“整理收束之運動”作為新文化運動現代化方案的一種補償和糾偏,對文化激進主義的反思和質疑。故梅光迪稱之為“現代中國的人文主義運動”。

胡先骕作為“學衡”骨干,先后發表了《白璧德中西方人文教育談(譯文)》,《評<嘗試集>》,《批評家之責任》,《說今日教育之危機》(1922年),《評<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1923年),《文學之標準》(1924)等15篇文章,吹響了與胡適等人進行學理之爭的號角。他的《評<嘗試集>》的發表,揭開了批評新文化運動的序幕。直到1933年《學衡》終刊,胡先骕批評新文化陣營的系列文章不斷地在該雜志的顯要位置上刊登。胡先骕在以上一系列文章中,不但對新文化運動進行了反思,還特別強調批評家應肩負有社會責任,要指導社會,倡導高尚道德。胡氏指出:“夫批評之主旨,為指導社會也。指導社會純為上達之事業也。”③胡先骕:《論批評家之責任》,《學衡》1922年3月第3期。認為批評的目的在于提高,批評的標準不能以多數人的需要為依歸,強調批評與道德的聯系。要求批評家“立言首貴立誠”,反對偽妄不實的議論。反對新聞家式的轟動性蠱惑性的言論,一唱百應并不一定是真理,反有敗壞世風之嫌疑。胡先骕認為,如果一切文化,遷就知識卑下的階級,必然會造成一種退化的選擇。這樣,優美的性質便不足以崇尚,也不為社會上追求上達的人所選擇。作為批評家,其職責是指導社會。強調道德以回應論敵對《學衡》的責難,質疑主導社會輿論和社會變革方向的文化激進主義。

《學衡》創刊始尹,《晨報》副刊立即發表了一篇批判胡先骕的文章。緊接著魯迅投入了戰斗,寫了《估〈學衡〉》。鄭振鐸也撰文說明文藝上的新與舊,反對文藝青年步遺老們之后,用陳舊的文體寫作。在反對“學衡派”的斗爭中,已分裂的新文化界又再次聯手進行反擊。由于《學衡》的思想僅在小眾范圍內傳播,局限于精英知識分子范圍內,在一定程度上就與多數人對立了起來,孤立于大眾,與大形勢發生了錯位,縱然其批評中肯,卻難免被曲解為保守反動了。面對此情,周作人就曾指出:對《學衡》“不必去太歧視它”,因為它“只是新文學的旁支,決不是敵人”。①周作人:《惡趣味的毒害》,《<晨報>副刊》,1992年10月9日。可惜這較公正的呼聲當時并沒有引起廣泛的贊同。其實,胡先骕及其“學衡派”所持的這種保守主義觀點,是伴隨著傳統士人轉化為近代知識分子而產生的文化現象,也是一種文化危機之下的知識應對。“學衡派”并不反對新文化,從他們的知識背景來看,他們大多留學海外,浸潤于西學,怎么會反對新文化及新文學呢?②王剛:《近代知識轉型背景下的胡先骕及學衡派的文化保守主義》,《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胡先骕等人所反對的是那種“學風否變”中的否定一切的現象,要維護傳統文化中的人文主義精神,特別是維護傳統文化中對人的道德和人格塑造的文化精粹。

二、守望傳統、主張回歸人文主義精神

胡先骕對傳統文化有深刻的見解,能獨立思考。面對胡適等激進派所指列的中國文化的所有病癥,胡先骕都承認。但其指出,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沒有失去價值,要使社會進步,須保持人性的均衡發展,要將西方尊重科學和個性的潮流與東方傳統的古典主義溝通起來。他說:“吾國立國之精神大半出于孔子之學說。蓋孔子學說為中國文化泉源,與基督教之為歐美文化之泉源相若。然孔子學說之所以較基督教為優者,則因其無迷信之要素,無時代性,行之百世而無弊。”③胡先骕:《今日救亡所需之新文化運動》,胡宗剛著《胡先骕先生年譜長篇》,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版,第181頁。他認為今日中國的弱勢來自三個方面的原因:一為晚清秉國者之無精忠體國之誠,與洞徹內外治道之識;二為辛亥革命,但知求體制上之革新,而不知著眼于叔世心理之改造;三為最大之原因——“厥為五四運動以還,舉國上下,鄙夷吾國文化精神之所寄,為求破除舊時禮俗之束縛,遂不惜將吾數千年社會得以維系,文化得以保存之道德基礎,根本顛覆之”。④同上,第180頁。他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雖為顛覆北洋軍閥的統治貢獻頗多,但國民黨執政后,軍閥勢力并未鏟除,政治毫無改善。而在文化上,雖造成白話文之新文體,對于普及教育并無若何之貢獻,“然于吾國文化之精神,并無發揚光大之處。反因疑古而輕視吾國固有之文化,以詛咒自國為趨時。雖盡量介紹歐美文化之潮,然于歐西文化之精粹,并無正確之認識,哺糟啜醴,學之而病。提倡新教育而反使人格教育日趨于破產。……,日言社會改革,而為社會基礎之家庭先為之破壞,自由戀愛之說流行,而夫婦之道苦,首受其禍者厥為女子。此種文化運動之結果,真使人有始作傭者,百世之下,雖起其白骨而鞭之,猶不足以蔽其辜之感焉。”⑤同上,第181-182頁。最后他強調解決中國問題的根本之要圖,為一種較五四新文化運動更新卻與之南轅北轍的新文化運動。即弘揚和維護我民族生存至四千年之久之精神,發揚光大孔子學說。以東方文化之神韻彌補西方文化之弊端,人類文明才不會患上免疫失調癥。其對傳統文化堅持辨證理性的批判態度。胡先骕的這種思想文化主張,是與傳統儒家的道統和正統思想一脈相承的,再加上近代中國在思想文化領域所遭遇的種種前古未有之奇劫巨變,催生引發出來的一種現代反彈。

對于文學改革,胡先骕繼續認為,只有繼承傳統,才能建設新文學:“欲創造新文學,必先浸淫于古籍,盡得其精華,而遺其糟粕,乃能應時勢之所趨,而創造一時之新文學,如斯可望其成功。”⑥胡先骕:《中國文學改良論(上)》,《東方雜志》1919年3月第16卷第3期。對于當時旨在引發社會變革的白話文革命,胡先骕持反對意見。但其從文學本身的的規律出發,倡導文學改良。他說:“自陳獨秀、胡適之創中國文學革命之說,而盲從者風靡一時。在陳、胡所言,固不無精到可采之處。然過于偏激,遂不免因噎廢食之譏。”⑦胡先骕:《中國文學改良論(上)》,《東方雜志》1919年3月第16卷第3期。胡先骕強調文學和文字的不同,文字僅取其達意,而文學在必須達意之外,還要有結構,有照應,有點綴。字字句句之間,有修飾,有鍛煉。因此,他特別指明文學革命和文字改革是不同的。古文、詩詞、韻文的內涵各有不同,文學革命不能一概而論。作為文學發展的歷史,各種文體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特別是文言文的人文價值是值得人們去珍惜的,他堅持認為白話不能全部取代文言文。在此,胡先骕并不反對白話文,而是堅持文言文與白話文并存。

1924年胡先骕在美國學習時對中西文學有了進一步認識,在有意識地考察了西方文學之后,發表了《文學之標準》,該文是他文學理論的代表作,也體現了他的政治思想和歷史觀。其認為文學應該確立科學的標準,在宣揚個人解放、人格獨立、愉快人的精神時,更加要求文學起到陶冶人的情操、增進人格的能力的作用。其認為:“文學之宗旨有二。一為供娛樂之用。一為表現高超卓越之理想、想象與情感。……,后者則格高而標準亦嚴。必求有修養精神、增進人格的能力。而能為人類上進之助者。以作品代表之。”①胡先骕:《文學之標準》,張大為等編《胡先骕文存》,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頁。在一個科學主義泛濫的時代,為免貽害讀者,亟欲樹立文學的標準,試圖以文學的本質教養型功能對啟蒙的異化力量給予糾偏。

在中國需要革新需要啟蒙這點上,胡先骕與新文化旗手們是不謀而合的。不同的是他理解的“新”是建立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對個人來說,傳統文化是歷史積淀下來的深厚營養,是人文素養的根基。對于一個民族來說,忘卻歷史才真正是被亡國滅種,失卻靈魂的民族難免有被物化的危險。換言之,缺少傳統根基的現代文明建設,不僅難以成功,而且還會出現精神危機,導致民族精神的枯竭和民族生命力的衰亡。中西文化在本質上是相融相通,不謀而合的,皆為“邃古以來所積累之智慧”。②胡先骕:《白璧德中西方人文教育談》,《胡先骕文存》,第78頁。而非相互排斥,勢不兩立,“國人之正確態度,當對舊化不為極端保守,亦不為極端鄙棄;對于歐化不為極端迷信,亦不為極端排斥。”③李思純:《論文化》,《學衡》1923年10月22期。文化的發展具有連續性,新舊文化之間存在著一種連綿不斷的承續關系。文學不僅能夠表現當代人的情感和思想,而且擁有超越時代和歷史的特性。“那種所謂純粹的新文化在現實社會中是根本找不到的”。④鄭大華:《重評學衡派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批評》,《廣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1期。只有遵循“中和禮讓之道”,批判地鑒取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才能真正地創造中國的新文化。胡先骕這種迥異于五四新文化倡導者那種文化虛無主義的做法,采取對東西方文明“兼容并包”的態度,“其根本原因所在,就是胡先骕所秉持的中國本位、傳統文化本位的改良的文化觀或漸進的歷史文化觀,一種融合了現代西方科學精神和實用思想的科學人文觀。”⑤段懷清:《文化精英主義?文化民族主義?抑或文化保守主義?——試論<學衡>前后胡先骕的思想文化主張》,《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4期。

胡先骕以人文主義自身的基本特質與規約性、人文性持守的角色地位,發揮歷史變革中制衡互動的獨特作用。但在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決定其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的決定性力量,來自于“救亡圖強”這一形成于獨特歷史時期的民族要求。盡管近代啟蒙觀念從一開始便引發了人文主義方面的質疑與抗衡,盡管在其內部也存在著多義性的文化內涵,并形成了內在的歧異、變異甚至衍生出分化傾向,但一方面由于其主導觀念的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傾向,及本身即有的統合主義的內質,另一方面則是因其占有歷史先機,和對歷史擔責的正義性所必然秉有的自信與霸氣,使人文主義不僅不可能成為歷史范疇中基本變革途徑的選項,在文化價值層面上也很難占到上風。但胡先骕對胡適白話文學和新文化運動主張的批評,對中國固有文化的現代意義和現代價值的闡發堅持,對科學的人文主義在現代中國的必要性與現實性的大聲疾呼,為今天反思20世紀中國現代化思想和現代化的一部分,而呈現出其歷史的與現實的雙重意義。

三、持中秉正,倡導人文主義精神教育

胡先骕當時所處的時代是中國社會急劇動蕩的年代,是一個社會大轉型時期,各種思潮涌動,社會紛繁復雜,政治秩序混亂,道德信仰崩潰,“社會之中是非善惡之觀念將絕”。特別是五四以來,傳統道德價值觀念遭到了強烈攻擊,而新道德價值觀又還沒有確立。致使一些道德倫理、價值標準被全然否定。正如白璧德所說:“中國在渴望進步之時,決不應該效法西方,把孩子與洗澡水一起倒掉。簡言之,中國不論如何揚棄傳統中僅為形式主義的部分,仍應審慎將事,維護它偉大傳統中的真正精神。”作為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思想在中國的最先譯介引入者,胡先骕在《學衡》第3期全面介紹這位西方思想家、文學批評家,翻譯并登出《白璧德中西方人文教育談》一文。胡氏很贊同新人文主義所說的“以道德節制天性之發展”的觀點。他指出:“社會之中,是非善惡觀念將絕,而各國各族,則常以互相殘殺為事。科學發達,不能增益人心之真福,反成為桎梏刀劍。其受病之根,由于群眾昧于為人之道。蓋物質與人事,截然分途,各有其律,科學家發明物質之律,至極精確,故科學之盛如此。然以物質之律施之人事,則理智不講,道德全失,私欲橫流,獎懲率獸食人之局。”①胡先骕:《白璧德中西方人文教育談》,張大為等編:《胡先骕文存》(上),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3頁。所以主張以“人的法則”來取代“物的法則”,提出要用人文主義來糾偏。以“創造保持一種非宗教而以道德為根據之人文主義”,②胡先骕:《白璧德中西人方文教育談》,張大為等編:《胡先骕文存》,第78頁。胡先骕依據這一思想,倡導在中國進行人文教育。他說:“人文教育。即教人以所以為人之道。與純教物質之律相對而言。”③同上,第73頁。在教育實踐中,其教育思想始終貫徹其人文主義精神,以實現受教育者為人之正道、道德精神長存是目的。胡先骕希望通過新人文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實現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胡先骕在與新文化運動者論戰的同時,痛陳中國教育危機,力主通過教育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積極探索著教育救國之路。其在《教育之改造中》曾明確指出:“教育之目的在教人如何增進其知能,修養其德性。”④胡先骕:《教育之改造》,張大為等編:《胡先骕文存》,第406頁。而對于如何達到這樣的目的,他又進一步提出了十二項教育改造的要旨,如教育不可過于標準化,教育要適應學生的個性,要培養高尚的人格,要建立宗教信仰等。“人生之全面發展”是胡先骕教育思想之主旨。他主張在培養學生基本生存生活技能的基礎上,養成治學治事的能力,尤其注重精神道德層次的修養。

他希望“藉教育之陶冶,以充實提高個人全部之生活”,“使人人皆能在生活之各方面盡量發展其潛能,以達到盡善盡美之域”。⑤同上,第406-409頁。他還認為,人民生活,不僅僅包括狹義之衣食住行物質生活而已,若僅限于物質生活,則人類與禽獸何異。他說:“所謂生活,包括人生之一切活動,除了物欲之外更有情感發泄,道德感與美感的滿足,宗教倫理信仰,道德修養等需要”。多方面活動能均衡發展,才能成就美滿人生。是以提倡肯定人的價值,不以物化的標準衡量人,尊重人獨立的個性,培養人的全方面素質。所以,教育的最重要目的是培養高尚人格。他提出了一個“人格商”概念,認為如同人的智力水平高低有別一樣,其德性水準也有高下之分。在他看來,大多數人屬于“既非上智,亦非下愚,可以為善,可以為惡,上達下達以環境為轉移”者。也就是說,大部分人的德性、人格是會通過外部環境和后天的教育而改變的。“個人之人格固基于先天之稟賦,然亦可因訓練學習而發達,教育之重要使命,即在如何發達個人之德性或人格,亦即如何增進個人之人格商”。他相信,隨著“個人之人格發展,其個人之幸福與其對于社會之價值亦隨而增長”。⑥胡先骕:《教育之改造》,張大為等編:《胡先骕文存》(上),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411頁。

胡先骕覺得,五四運動以來國民道德在墮落,久而久之,“吾數千年之古國,或將有最后滅于西方文化之惡果矣”。①胡先骕:《說今日教育之危機》,張大為等編:《胡先骕文存》,第89頁。所以,教育必須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胡先骕認為,“人心之改革,端為要途”。②胡先骕:《致熊純如先生論改革贛省教育書》,張大為等編:《胡先骕文存》,第325頁。而道德教育是提高個體道德修養,形成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所以,他特別重視道德教育的作用,主張學生“庶于求物質學問之外,復知有適當之精神修養”。③胡先骕:《說今日教育之危機》,張大為等編:《胡先骕文存》,第90頁。關于德術關系,胡先骕的看法是:“有術而無德,不得為君子之儒,有德而無術,尚不失篤行之士焉”。因此,必須藉教育之力,將傳統道德倫理價值之精華蘊諸青年,陶冶其品性,修養其志趣,使他們于求物質學問之外,復加以適當之精神修養。萬不可以程朱為腐儒,以克己復禮為迂闊。在學生評價方面,要堅持“生徒之行檢卑劣不堪教誨者,雖學業優異,亦在擯斥之列”的原則。他強調訓育要著重感化,不可僅重視功令式之獎懲,那種單純以考試成績來品評學生的辦法,絲毫無益于學生高尚社會人格的形成。“各級學校,訓育必須視為較教學尤為重要”。老師需引導生徒棄惡遷善,自小學至大學,小而有庸德之行、庸言之謹,大而生責天地之化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在自我修身的同時,培養遠大的理想抱負。

對白璧德人文主義思想的認同,使胡先骕在中西方文化的自由穿行中找到對基于傳統文化認同的人文性傾向的支持。作出這樣的判斷和估計,除了他對傳統文化的價值本來就肯定之外,也與這一時期知識分子對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對人性異化的弊病覺醒有直接關系。西方的價值理性學說,只是被當作眾多主義中的一種被引介,而沒有引發廣泛的對價值原則的理性根據的系統探究。價值的取舍問題不是被對傳統的辯護或拒斥所取代,就是被置于現實功利效用的標尺下完全工具化。胡先骕本著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雙重追求,對歷史進化過程中的人性異化趨勢始終保持警覺。

胡先骕這位學貫中西,堅持自己的主義,忠實于本位文化的知識分子,當他看到文化激進主義過于急迫,使啟蒙未能全面持久地展開,由此帶來文化上的狹隘和功利主義,使得堵塞了“創造地轉化”傳統資源,以參加現代文化建設的大道這種后果時,他站出來加以理性的辯詰,并致思于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換,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是有益的。他對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致思方式,特別是注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因襲和價值世界的重建,很值得我們借鑒。他的理論并不是以主觀的好惡為立論基礎,其固守傳統文化的有效性價值,力圖對本位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的文化保守主義應比文化激進主義更具學理性。在社會轉型時期,尤其是價值觀念的系統更新和生存方式與社會秩序的大調整時期,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與改造力量的重視,固然會成為首選的推動力,但相對缺失的人文精神則愈顯出其對歷史進步之負性作用的抑制與制衡作用的必要。由此看來,胡先骕倡導的人文主義精神是具有長久的價值的。

A Tentative Research on the Humanistic of Hu Xiansu

LI Decheng,FANG Hui

Hu Xiansu is not only the famous natural scientist,but also a master of Guoxue.As a seeker for both humanity mood and scientific spirit,he primarily kept a vigil over the sequel of human nature’s dissimilation in evolutionary process.He opposed Hu Shi’s complete Westernization theory,taking the place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with the pragmatism,the pure and no artistic valuable vernacular literature advocated during the enlightenment campaign period.Hu Xiansu insists we should receive good essence of culture and abandon its dregs,and fuse ancient and modern in China and abroad culture to construct new culture in China.Hu Xiansu manifested his humanism that centers on human beings and their values,capacities,development and worth,the latent energy excavating human,qualities progress.In the controversy against Hu Shi and some others,he was well on his way to becoming an articulate transmitter of the Humanistic.Besides,he carried out active exploration,trying to come true“creating and keeping one kind of humanism,which is not sacred with religion but regarded for morality”.

Hu Xiansu,humanism,traditional culture

李德成(1966-),男,歷史學博士,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方卉,女,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

C912.67

A

1008-7672(2010)03-0092-07

徐楓)

猜你喜歡
文化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誰遠誰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国产成人91精品| 嫩草在线视频|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欧美影院久久|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国产91蝌蚪窝|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日本精品视频|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 午夜国产理论| 日韩高清欧美|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国产在线观看99|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综合网久久|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线天|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日韩av在线直播|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不卡在线看|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理论|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草逼视频国产| 欧美第一页在线| 91色国产在线| 亚洲香蕉久久|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久久久黄色片|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a天堂视频在线|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