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紅
(九江學院臨床醫學院臨床技能實驗室 江西 九江 332000)
外科動物實驗是訓練醫學生掌握手術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學實踐環節。通過外科動物實驗的教學,可增強醫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為醫學生適應臨床實習和工作打下較好基礎;同時也是教師對前階段外科學手術基本技能操作教學效果的檢驗方法之一[1]。其中動物仿真闌尾切除術是為達到這一目的開設的一項外科綜合性實驗,教師可根據學生完成實驗后動物的成活率判斷學生對外科手術基本技能的掌握。為提高實驗教學的質量,我院對2006級臨床醫學本、專科學生于2009年12月對豬實施闌尾切除術72例術后豬的成活率進行觀察并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材料 實驗動物:乳豬,體質量10~20kg,雌雄不限。術前禁食18~20 h;實驗器械:臨床普外科常用器械;麻醉試劑:氨基甲酸乙脂(上海山浦化工有限公司生產)。
1.2 方法
1.2.1 實驗教學方法。實驗時間:4學時(每次完成1例手術)。學生分組:每組4人,每組乳豬1只,本、專科學生共分72組。教學程序:教師按實驗內容先結合臨床講述相關理論及本次動物實驗的操作步驟,然后由1名學生任主刀術者,另名學生為第一助手,其余2名學生任器械師協助,每完成一項手術操作后按次序輪換,教師巡回輔導。
1.2.2 學生實驗手術步驟。⑴麻醉。氨基甲酸乙脂配制25%濃度,按3mL/kg進行乳豬腹腔內注射。麻醉效果按4個等級記錄。優:動物呼吸平順,四肢軀體痛覺刺激無反應,腹肌松軟,牽拉胃腸道無反應或反應微小。良:動物呼吸稍快,四肢軀體痛覺刺激有輕度反應,腹肌稍緊張,牽拉胃腸道有輕度反應,有輕度呻吟聲,可繼續進行手術。差:動物大聲呻吟,四肢軀體痛覺刺激有明顯反應,腹肌緊張,四肢軀體扭動,影響手術操作,需追加麻醉藥才能繼續進行實驗。死亡:動力心跳、呼吸停止[2]。⑵手術前準備。備皮:將乳豬仰臥四肢固定于動物手術臺上,以10%肥皂溶液洗擦上至乳頭線,下至大腿上1/3,兩側至腋中范圍并剃去毛發進行備皮。手術野消毒:以上腹部正中切口為中心,上至乳頭水平線,下至恥骨聯合水平線,兩側至腋前線范圍,用2.5%碘伏消毒兩遍,按計劃進入動物手術實驗。⑶闌尾切除術步驟。①采用右下腹斜切口。在臍至右髂前上棘連線的外、中1/3交界點的垂直線作上1/3、下2/3長5~6厘米切口(麥氏切口),但根據豬的特性可適當延長切口約10~12cm。②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止血、分離、顯露腹外斜肌腱膜。用剪刀沿腱膜纖維方向剪開,長度與皮膚切口相等。③將腹內斜肌肌膜切開一小口,術者及助手各持彎血管鉗經腹膜切口交替插入肌肉層,撐開腹內斜肌及腹橫肌,直達腹膜前,結扎止血。④用兩把直角拉鉤或兩手指垂直于肌纖維方向拉開腹內斜肌及腹橫肌的裂口,顯露腹膜。⑤術者和助手分別用血管鉗夾住腹膜,輕輕提起。確定未夾住內臟后,在兩鉗之間切開腹膜少許。⑥用剪刀沿皮膚切口方向剪開腹膜。剪時必須注意勿損傷腹內臟器。如有滲液,應及時吸盡,勿污染淺層切口。⑦用有尾巾或小無菌單夾住腹膜兩側以保護切口。進腹后首先于右髂窩內找到盲腸,其特點為色澤白、有結腸帶脂肪垂。沿結腸帶于回盲交界處的下方找到闌尾根部,用組織鉗夾住闌尾系膜或用濕紗布包住盲腸,將其輕輕提起于切口之處,并用紗布墊妥善保護好腹壁切口,以防術中污染。⑧在盲腸根部先用血管鉗在靠近盲腸邊緣處穿過系膜,再用兩把彎血管鉗并排鉗夾系膜,在兩把血管鉗之間,用剪刀切斷系膜,在近側血管鉗的下方,用絲線作貫穿縫扎。在結扎線近側0.8cm(人體0.5cm)處,用1號絲線環繞盲腸作漿肌層荷包縫合。在盲腸結扎線遠側0.5cm處,用血管鉗夾住盲腸,在血管鉗近側切斷并移走盲腸。殘端用2.5%碘酊、70%酒精和生理鹽水依次涂擦消毒。助手持蚊式血管鉗夾住荷包縫線端,向荷包內推進,收緊荷包縫線,將盲腸殘端包埋入荷包內并結扎。
1.2.3 豬存活率觀察。手術后1周觀察豬存活情況。
2.1 麻醉效果 麻醉最快誘導時間為30min,最慢為60min,平均為45min。麻醉效果為優者49例,占68%;良者13例,占18%;差者10例,占14%;死亡0例。
2.2 學生完成動物手術實驗時間 從備皮操作開始計時,至完成動物手術實驗時間。150~180min,31臺,占43%;181~210min,36 臺,占50%;211 ~240min,4 臺,占 6%;超過 240min,1臺,占1%。
2.3 豬存活率 存活48例,存活率為67%;死亡24例,死亡率為33%。
3.1 學生在外科實驗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外科動物綜合實驗是外科手術學最重要的綜合訓練,對培養學生的外科臨床思維能力、手術整體意識,強化學生的無菌觀念,訓練學生的手術基本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從本文豬存活率的結果看,只有48例豬存活,存活率為67%;從學生完成動物手術實驗時間來看,在180min以內完成的只有31臺,占43%,表明學生的外科手術實驗訓練還有待加強。分析原因,學生在外科實驗中存在主要問題有:①解剖學知識不扎實。正確、清晰的解剖是手術成功的重要保證[3],學生解剖學知識不扎實,導致在打開腹腔之后,不能迅速準確地找到闌尾,延長了手術時間。②外科基本操作不規范。在實驗中學生還沒有建立真正的無菌觀念,沒有達到按真正為患者手術的要求去規范操作。如有些學生手術器械掉在地上拾起來再用;轉換手術位置時沒按規定轉身;發現違反無菌原則的操作無立即報告;手術過程中操作不仔細等。③缺乏分析手術中碰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生碰到組織大出血時常會驚慌失措、手忙腳亂,不知如何處理。針對學生實驗中的這些問題,教師除了在實驗課內現場指導外,還應在課外開展相應的外科手術訓練,提高實驗成功率,進一步提高外科實驗教學質量。
3.2 外科動物綜合實驗的動物選擇 外科動物綜合實驗中,闌尾切除術多數院校采用犬為實驗動物。而本院采用豬為實驗動物,因為豬的解剖結構和生理特征與人基本相似,而且較之犬經濟實用且安全。采用豬作動物實驗,目前已廣泛應用于生物學領域[4]。從本文結果看,豬的存活率達67%,表明選擇豬為實驗動物是可行的。但選擇豬為實驗動物時,應考慮到術后豬的護理與氣溫、氣候、環境因素有關,因此,行豬闌尾切除術外科實驗時間宜選擇5、6月份或9、10月份,避免夏季與冬季,從而減少豬的非手術因素死亡。
3.3 正確掌握麻醉劑量是手術成功的保證 本文使用氨基甲酸乙脂配制25%濃度,按3mL/kg進行乳豬腹腔內注射進行麻醉,從本文麻醉結果來看,麻醉最快誘導時間為30min,最慢為60min,平均為45min。且麻醉效果優良者共62例,無因麻醉死亡。表明本文使用的麻醉劑量較為合理。由于麻醉誘導時間和麻醉效果會直接影響實驗進程與質量,因此,在沒有專門的麻醉師情況下,指導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完成動物麻醉工作。在麻醉過程中,應注意,部分豬因禁食時間過長,惹動它顯示反應遲鈍時,應適當減少麻醉用藥量10%。麻醉給藥應一次性完成,不可追加用量,否則因掌握不當容易導致豬的死亡。
[1]奚海林,牛建華.提高外科學動物實驗教學質量的探討[J].China Healthcare Frontiers.2009,14(15):80
[2]鄺昌賢,曹燕明,林少芒.動物犬手術實驗教學模型的建立與評價[J].現代醫院.2007,7(4):128
[3]張盈帆,劉安堂,江 華,等.動物外科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探討[J].醫學教育探索,2009,8(6):701
[4]左友波,陳 斌,楊 平,等.外科實驗用小型豬的非氣管插管麻醉[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9,24(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