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業廳糧油作物處(410005)戴魁根
湖南省農業廳安排專項資金,組織湖南農業大學、金健米業、聚寶金昊農業高科有限公司等單位,研究制訂優質湘米等級、加工技術、主要優質水稻品種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等7個標準,將填補優質大米等級評判標準的空白,促進湘米產業做優做強。
暢銷全球的泰國優質香米有特級、一級、二級之分,按不同的質量標準生產,定不同價格銷售。但我國大米長期以來只有標一、標二米之分,近年發展起來的品牌米,其質量狀況也只是企業自己在把握,實有“王婆賣瓜”之嫌,整個行業沒有一個公認的優質大米標準可依,既阻礙了米質提升步伐,更不利于開拓國際市場。湘米產量中國第一,制訂優質湘米等級標準,無疑是樹起好米“標桿”,讓三湘四水的稻米加工經營企業優化大米品質有方向,加快實現湘米“香飄天下、行銷世界”的宏偉目標。
把湘米推出去關鍵在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加工技術。當前,我省大米加工企業生產優質米的工藝、設備等均未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加工精度、產品耐貯性、質量穩定性以及降耗增效等方面大有潛力可挖。研究制訂優質大米加工技術規程,必將推動湘米質量上新臺階,必將促進企業效益上新水平。
好米要有好谷。好谷一方面取決于水稻品種優良的遺傳特性,另一方面取決于適宜的生產環境。在水稻栽培上,過去我省制訂的“標準”偏重于某一項特定的技術,如拋秧;偏重于早、中、晚稻不同季別,沒有針對具體品種。實際上,不同的品種其產量、品質形成規律是不同的,實現高產優質高效關鍵要因種栽培,按品種特性生產,揚長避短。因此,分別制訂湘晚秈11號、湘晚秈12號、湘晚秈13號、湘晚秈17號、岳優360等5個高檔優質稻品種配套栽培技術規程,將有利于保持品種內在優良品質,降低成本,提高單產,確保優種產優谷,促進農民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