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世俊
(哈爾濱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黑龍江 哈爾濱150090)
1.病原:點狀氣單胞菌。
2.主要癥狀:患病魚體表病灶部位通常在肛門附近的兩側,極少數在身體前部。最初皮膚發炎,出現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鱗片脫落,肌肉腐爛,病灶呈現圓形或橢圓形,周圍充血發紅,猶如打上一個紅色印章,嚴重時可潰爛成洞穴狀,因此又稱潰爛病、爛肉病。病魚身體瘦弱,食欲減退,游動緩慢,至衰竭而死。該病對親魚和成魚危害較大。
3.防治措施:該菌僅感染不健康的和抗病力弱的親魚或成魚。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加強管理,保持水質良好,注意環境衛生,拉網操作時要小心,切勿使魚體受傷。改善池塘的環境條件,經常加注新水,并保持水溫穩定。魚種放養前應用生石灰徹底清塘,使水質保持弱堿性,可有效預防該病的發生。
4.治療方法:(1)外用:用0.15m g/L—0.2m g/L的強氯精全池潑灑,連用3天;(2)用1p p m的二溴海因或漂白粉全池遍灑;(3)內服用藥:以每k g丁用50—100mg磺胺間甲氧嘧啶拌餌投飼,連喂5—7天。(4)親魚在人工繁殖前后患病時,在病灶處涂1%高錳酸鉀水溶液等消毒藥,再用上述外用藥與內服藥;病情嚴重時則須肌肉注射或腹腔注射硫酸鏈霉素,每k g魚用量為20m g。
1.病原:愛德華氏菌。
2.主要癥狀:病魚體色發黑,腹部膨大,肛門發紅,眼球突出或渾濁發白。此外,有的病魚體表可見膨脹發炎的患處,尾鰭、臀鰭的尖端和背鰭的后端壞死發白。解剖觀察,腹腔有腹水,生殖腺特別是卵巢有出血癥狀,腸管內有水樣物貯積或腸壁充血。肝、脾、鰾等內臟有白色小結節樣的病灶,有腐臭味。該病在親魚或成魚中流行。
3.防治方法:放養密度要合理,池塘需清理消毒,經常換注新水;發病時用“魚菌清”系列消毒劑全池潑灑.具體治療方法同打印病。
1.病原:水霉菌。
2.主要癥狀:水霉一般情況下不感染健康的丁,但在操作、運輸過程中不慎造成魚體受傷,或由于低溫造成凍傷,或因寄生蟲、細菌等感染造成原發病灶時,水霉孢子就會乘機侵入魚體,在受傷或病灶處迅速蔓延,繁殖出許多綿毛狀的水霉菌絲。由于霉菌能分泌一種酵素分解魚的組織,魚體受到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魚開始焦躁不安,運動不正常,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魚體負擔過重,游動遲緩,食欲減退,最后瘦弱而死亡。該病在早期親魚培育或人工繁殖中常見。
3.防治方法:(1)當親魚入塘前應提前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或用強氯精進行清塘消毒,待毒性消失后再放養親魚;(2)放養親魚時應用3%食鹽水浸泡3—5m i n;(3)平時魚種、成魚及親魚在捕撈、搬運等操作過程中要盡量小心,避免受傷;(4)進入池塘放養后宜用“魚菌清”系列消毒劑全池潑灑,預防細菌感染。
1.病原:車輪蟲。
2.主要癥狀:病魚瘦弱,體色較深。鏡檢時能觀察到車輪蟲寄生于幼魚鰓部、體表。該蟲直徑約為0.07m m—0.09mm,當車輪蟲大量寄生在魚體鰓部、體表時,病魚的鰓組織、表皮細胞組織將被破壞,病魚游離于水面呈“浮頭”狀。此病主要危害當年的幼魚。
3.防治方法:全池潑灑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5:2),其濃度為0.7p p m,治療效果好。
1.病原:小瓜蟲。
2.主要癥狀:小瓜蟲病的癥狀比較明顯,主要是在魚體表形成小白點。當病情嚴重時,軀干、頭、鰭、鰓和口腔等處都布滿小白點,并同時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爛、脫落;病魚體色發黑、消瘦、活動異常,常與水中的固體物摩擦,最后病魚因呼吸困難而浮頭死亡。小瓜蟲病的主要病理變化在皮膚和鰓上。由于小瓜蟲是在魚的上皮細胞下寄生,并不斷轉動,因而引起上皮細胞增生,形成白色結節,此乃所謂的小白點。其主要致病機理:小瓜蟲寄生在鰓的上皮細胞,引起鰓上皮細胞增生、腫脹、壞死,影響魚的呼吸;寄生后引起魚的電解質、營養物質和體液流失,造成代謝紊亂;導致魚的體表傷口產生繼發性感染,從而造成魚的死亡。
3.防治方法:治療用藥不易將蟲體殺死,原因是它們已寄生到魚的真皮內,在不傷害魚體的情況下使用化學藥物去殺滅小瓜蟲是很困難的。而被藥殺死的僅是自由游泳階段的蟲體。可用的外用藥物:瓜蟲靈,推薦在丁魚使用瓜蟲靈的藥物濃度為300m g/L,藥浴8小時;或者食鹽與瓜蟲靈同時用,施用0.2%食鹽,對魚進行藥浴5—7小時;之后再使用瓜蟲靈500m g/L對魚藥浴12小時。治療l—2天后,對魚體小瓜蟲有較好的殺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