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斌 李 強 武佩祥 高洪田
(黑龍江省農業綜合試驗示范中心)
稻田翻耕后,根據面積大小,開挖“十”字形、“日”字形或“井”字形環魚溝,溝深 40cm,寬 30cm;并在排水口附近挖集魚坑,集魚坑占田面的 1/15或 1/30,坑深 30cm。整個工程面積占田面的 5%~8%。
(1)田埂內側應陡立、光滑,并用尼龍網擋上,網高出埂面 30cm,埋入地下 10cm。
(2)進、排水口的防逃,采用密目鐵絲網或尼龍網作成攔魚柵,并在攔魚柵兩側 10cm處各豎一排木條、竹棍等,防止雜物撞壞攔魚柵。
魚溝內鋪 20cm厚的有機肥(發酵熟化后使用),每 100m2施畜糞 40kg,肥料上覆蓋 10cm厚的稻草,然后蓋上 10cm厚的泥土。這樣使魚溝既成為高溫或稻田干涸時泥鰍的棲息、躲避場所,又是餌料生物的旺盛繁殖之地。
水稻插秧結束后,施完大頭肥,進行苗種放養,苗種放養量為 30萬 ~37.5萬尾/h m2(相當于尾重 0.4g的鰍苗 150kg左右)。如果稻田的基本條件好,也可多放些,放養的苗種規格要整齊。
喂養是養殖泥鰍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應做到定點、定時、定量。泥鰍屬雜食性魚類,可采取施肥培養水質與人工投餌相結合的方法。放種后的第一個月應投喂一些混合飼料(豆餅、玉米面、糠麩等),每天一次,日投喂量為泥鰍總體重的 3~4%,投餌不宜過多。1個月后,每隔 15d追肥一次,追肥量為 1500kg/h m2有機肥或 45~60 kg/h m2化肥,同時投喂米糠、豆餅、動物下腳料等人工配合飼料。投餌點應選擇在魚溝內,這樣有利于泥鰍集中起捕。在水溫 25~27℃時,魚攝食旺盛,應適當增加投餌量,動物性餌料應占 50%以上,投餌量以下次投喂前不留殘餌為宜。
(1)做好防逃。因泥鰍有耐低氧和掘穴潛伏的習性,易逃跑,特別愛鉆洞,因此,要經常檢查田埂設施。如發現有漏洞或塌陷,應立即堵塞和補修。
(2)水位管理。稻田水位應根據稻魚需要適時調節,從插秧到分蘗,要淺灌水,以促進水稻生根分蘗;生長期應適當加深水位,這樣的水位管理能促進水稻生長,又利于泥鰍生長。
(3)水質。當水中氧氣不足時,泥鰍會垂直浮到水面吞吸空氣,這時要及時換水或注入新水。
(4)魚病防治。飼養期間,每半月向魚溝潑灑一次生石灰(10g/m3水體),既可化作為肥料,又可起到消毒防病作用。若發生水霉病,可用2%~3%的食鹽水浸洗3~5min。發生寄生蟲病,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全池潑灑,用量分別為 05 g/m3和 0.2 g/m3。
當水溫降到 15℃時,就要開始捕捉。可放水使魚集中于集魚坑或魚溝內,然后用網捕捉,或用鰍籠捕捉。也可在排水口外系網袋,夜間排水,并由注水口不斷注水,約可捕獲 60%左右。
蓄養的目的:一是讓其排泄殘食,恢復體力,適應遠距離運輸;二是消除泥土味,提高食用價值。容器可用水缸、水槽或小網箱,密度視水溫而定,以放后不浮頭為準。一般 1噸水可蓄養200kg泥鰍魚左右。蓄養 1~2d既可運輸,蓄養過程發現缺氧要及時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