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星
(大慶市松嫩工程管理處 163311)
把水產養殖新品種、新技術盡快推廣應用到漁業生產中去,使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達到提高產量、增加效益的目的,這是搞好水產技術推廣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關系水產技術推廣工作實現“科技興漁”和“特色水產業發展戰略”的大問題。幾年來,我市在調整水產品結構,轉變漁業養殖方式,在名、特、優水產品養殖上,創建知名品牌等,呈現出了池塘和大中小水面一起開發的新局面。我們從水產技術推廣工作的實踐中體會到:只有認識到位、方法適當,才能有好的效果。
大慶是百湖之城,水產業是農業的支柱產業之一,要搞好水產養殖,就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加大技術推廣的力度,促使水產科技成果的轉化。要想搞好水產技術推廣工作,首先水產技術推廣工作者要對水產技術推廣工作有個明確認識,才能增強做好工作的適效性。
水產技術推廣工作的中心任務是引進先進適用技術、總結交流生產經驗、開展試驗示范、宣傳普及科學水產知識和推廣科技成果,推動漁業生產的發展。水產技術推廣單位及水產技術推廣工作者是開展水產技術推廣工作的主體,水產養殖科技成果能否應用于生產實踐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實施“科技興漁”的試金石,而科技推廣工作則是主力軍。二十多年的工作實踐使我們體會到,每一項水產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都會給漁業生產、漁業養殖戶帶來豐厚的效益和回報。比如說從制定生產新技術(即馴化養魚)、名特優養殖技術推廣實施方案,到嚴格實行省制定的“科學養魚”各項規范的技術操作規程提高了推廣的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水平,扎扎實實地抓好了新技術推廣工作。一年來,我們在開展科技攻關和新技術推廣中,切實加強了一系列指導工作,狠抓了科技攻關和技術推廣項目責任落實,工作安排上以技術為紐帶,做到人人包項目,包指標責任制,人人承擔科技攻關和繼續推廣指標。在關鍵環節上,從領導到科技人員,做到了全力以赴抓科技推廣。冰下生物增氧越冬技術的推廣普及,解決了大慶地區養殖越冬成活率低的難題,使水產養殖的越冬成活率有了明顯提高,平均成活率達到了 85%以上。
八十年代末期推廣的“大魚種、大成魚”養殖技術,不僅提高了魚種養殖規格,而且縮短了養殖周期,提高了商品魚的質量,使傳統養魚的單產水平由 50-100kg/畝,提高到 200-250kg/畝;進入 90年代普遍推廣應用的馴化養魚綜合技術,使大慶地區池塘養殖實現了質的飛躍,單產由200kg提高到 700kg左右,翻了幾倍,效益也由畝盈利三四百元,提高到千元以上。
水產新技術、新方法、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充分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科學論斷。作為水產技術工作者,必須有高度的責任感,樹立起吃苦耐勞的精神,多為漁業養殖提供服務,做好本職工作。
省委七屆四次全會提出要把水產業盡快建成農村經濟支柱產業,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水產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加大水產推廣工作的力度,加大水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基層養殖戶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應用養殖新技術、新方法、新品種,以便在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增強對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適應性和競爭力,因而,水產技術推廣工作者必須增強緊迫感。
水產技術工作者還需要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指導能力。當今水產新技術、新方法、新品種不斷涌現,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才能更好地為漁業生產服務,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
我們認為,不斷提高水產技術推廣工作者的素質,提高對水產技術推廣工作的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是搞好水產技術推廣工作的前提。
要盡快把水產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到生產實際中去,方法要適宜,措施要得當,才能有效的增加科技成果的含金量。從二十多年的推廣實踐中,我們認為應該在以下三方面著手:
第一:抓好培訓,加大水產科技成果的宣傳力度。
科技培訓是水產技術推廣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每一項技術的應用都是在大力開展培訓的基礎上推廣的。
水產養魚工作季節性強,冬閑夏忙。抓住冬閑時間,開展科普之冬活動,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方式對廣大漁民進行培訓,推廣普及養殖新技術、新方法、新品種,引導漁民走科技致富之路。
大慶市水產推廣站每年都分別對縣、區水產技術推廣站抓冬閑科普培訓,利用這段時間對各鄉鎮的主管領導、水產助理、各養殖場場長及技術員進行集中辦班。在培訓上,采取專家講課、電視教學、座談研討相結合的方法,使這些領導者、指導者首先認識和掌握。在春天放養苗種前,深入到各鄉鎮及重點漁場,進行分頭辦班培訓,主要是按各地發展水平和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培訓。
大慶市杜蒙縣他拉哈鎮,有養魚面積 3000畝,有 40多戶承包經營,是全縣較大的養魚基地,我們到鎮上、村里單獨辦班,幫助該鎮養魚戶制定放養方案,確定養殖品種,搞好產前、產中、產后的生產工作,在我們的指導下,該鎮大力發展馴化養殖,2008年發展到 2500畝,成為全縣養殖典型。
第二,抓好典型,提高名、特、優水產品養殖的示范作用。
在大慶市水產管理部門的關心支持下,2009年,杜蒙縣領導高度重視,本著開發一個品種,形成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群眾的原則,積極探索發展適合我縣水域特點健康快速發展的名特優水產品養殖。杜蒙縣名特優水產品養殖品種由過去的四大家魚增加到現在的甲魚、南美白對蝦、河蟹、銀魚、大白魚、日本錦鯉、鱖魚、黃顙魚等 20多個品種,全縣名特優水產養殖達到了 60.5萬畝。
杜蒙縣各名特優水產養殖多元龍頭企業群體正在形成,如:諾爾漁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通過供應南美白對蝦苗,提供養殖技術服務,帶動了杜蒙西湖、南湖、一心魚種場的南美白對蝦養殖;長江水產有限公司通過供應大銀魚受精卵,提供養殖技術服務、產品銷售,帶動了連環湖、大龍虎泡的大銀魚養殖;德國鏡鯉良種繁育場還通過供應德國鏡鯉魚苗,提供技術服務,帶動了全縣鯉魚品種的改良;石人溝漁業有限公司發展了大白魚、日本綿鯉、黃顙魚等名特優的水產養殖;遼寧盤錦市河蟹繁育場及河蟹市場通過供應扣蟹、回收商品蟹,帶動了杜蒙縣克爾臺、煙筒屯、連環湖、齊家泡的河蟹養殖。這些不同層次,不同地域的龍頭和示范養殖戶的示范帶動作用,有力地拉動并提升了杜蒙縣的漁業產業和提高了我縣名特優水產養殖產業化的經營水平。
第三,抓好指導,大力促進水產科技成果的推廣。
杜蒙縣在確定名特優主養品種和建設特色水產養殖基地之前都經過反復調查、分析、研究、指導,以提交新品種的準確性。名特優水產養殖和特色水產養殖基地養殖的品種,商品價值一般往往較高,產生的效益較好,群眾養殖的積極性高,大大提高了名特優水產養殖及特色水產養殖基地建設的成功率。通過技術人員的指導,逐步形成了各縣特色的名特優水產品養殖規范化。
一項新的科技成果在推廣實施過程中,能否順利進行,一看技術指導,二看生產服務,也就是說指導是關鍵,服務是保障。
一項新的技術、新的方法、新的品種在推廣過程中,除了抓好技術培訓和典型示范外,生產技術指導和相關服務一定要跟上,否則,將事倍功半。在服務上,如技術指導、魚病防治、魚類越冬檢測等養殖戶解決不了的問題,必須靠業務部門的服務來解決,服務好壞直接影響到一項新的科技成果的推廣普及。
從實踐中我們體會到,要搞好水產技術推廣工作,首先要對其工作意義和重要性有個明確的認識,只有認識明確才能增強做好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其次,方法要得當,只有將科技培訓、典型示范和綜合服務有機的結合起來,水產新技術、新方法、新品種的推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