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春
(嫩江縣水務局,黑龍江嫩江161400)
嫩江縣大部分行政轄區地處北緯48°~50°,每年平均日照積溫僅為1 900℃ ~2 100℃,作物生長期為115 d。降水多集中在7~9月份,年平均降水量490 mm,海拔平均高程220~230 m,土壤為中壤質黑鈣土,土壤肥沃透水性強(K=0.5 kg/h),總耕地面積為40.7萬hm2,但大部分耕地為丘陵漫崗。全縣主要作物是大豆、小麥,品種單一,而且十年九春旱,春播期間土壤干旱,出苗率低,農民靠天吃飯,產出率低。為此縣委、縣政府多次提出發展高效農業,利用目前較先進的種植技術,采用高效的節水灌溉農業來提高農業產出率,扭轉我縣單產不高、總產不穩的不利局面。如何發展高效農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嫩江縣地處高緯度地區,耕地多以坡耕地為主,種植品種主要是大豆、小麥,耕作方式多以順坡打壟、水土流失嚴重。農民種植作物管理以農藥化肥為主要手段,農家肥基本不用,易造成土壤板結。加上降水多集中在每年7~9月份,農作物生長期過長,無霜期、積溫等不穩定因素,總體來說以大豆為例,單產2 250kg/hm2,根據農業目前現狀,農民種地積極性極不高,有的甚至棄農(轉包)務商,短時間內農民的經濟收入提高不上去,提高農民快速致富是擺在我們農業科技人員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為此縣委、縣政府外聘農業專家對我縣地理位置、環境、耕作方式進行論證分析,派出農業專家和水務工程技術人員去訥河、甘南、五常、綏棱等種植水田和高效農業的市縣考察,認真查看當地的氣候、積溫,特別是種子品種等,做了認真分析,得出的結論是發展高效農業——旱田節水灌溉。
嫩江縣現有水田214 hm2,多集中在水庫下游小的沖積平原地帶,其它耕地基本種植不了水田,原因是坡降大,所以都以旱作為主。發展高效農業就是利用現有蓄水工程和機電井,把水利用節水襯砌渠道引入農田地當中,修建蓄水池(坑);再有在耕地中布置間隔適當的機電井群提水。采用上述兩種方式利用小型噴灌設備進行灌溉就是提高我縣糧食產量的主要有效途徑。
國家給予了多項利農、惠農政策,土地投入量增加,鼓勵農民發展高效農業、節水灌溉農田。我縣經過農業專家多次論證在耕地中打機電井,配套小型噴灌設備:①打電井;②打機井,有條件的地方利用電帶機的方式,沒有條件的地方配備小型發電機來解決井配套設備。打井深度多根據地下水埋深而定,出水量在20 m3/h,井位位置間隔為400 m,配備小型卷盤式噴灌設備,間隔40 m設1個噴頭進行移動輪灌。一眼井設一段長約150~200 m軟管消防帶,連接在井上,使用深水泵提水,1眼深井大約投資6~8萬元,加上配套設備,每眼井總投資為10萬元。而采用噴灌后1眼井可控制噴灌面積約6.67 hm2,噴灌前單產2 250 kg/hm2左右,噴灌后單產3 000 kg/hm2,噴前噴后增加750 kg,按平均價格3.6元/kg,增加收益2 700元/hm2,每眼井純增加18 000元。1眼機電井有效利用時間為10~15 a,純增收益為18~27萬元,效益可觀。
嫩江縣有3個水庫、16個塘壩,多年平均蓄水量為1.6億m3,這些有機水只用作養魚,農業生產根本用不上。利用灌溉渠道把水引入耕地,在耕地平坦處控制范圍好的地塊修建蓄水池,利用小型可移動噴灌設備在蓄水池里提水噴灌,但渠道滲漏問題必須考慮。所以采用混凝土對渠道進行襯砌,用10 cm厚的反濾層加土工布防滲,這樣可節約渠道引水的滲漏量。噴灌設備控制耕地面積與井灌控制范圍大小一樣,這樣修建引水渠道比打機電井投資小,效益和打井效益一樣,渠首建筑物都配套,建議采用引水渠道進行噴灌,這樣節省投資,效益可觀。
綜上所述,無論采用機電井灌溉還是渠道灌溉,都必須因地制宜,選擇好灌溉方式。建議當地政府發動群眾積極投入發展高效農業當中,為全縣農民快步致富,早日奔小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