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8日,一場特大泥石流傾瀉在甘肅舟曲。截至8月24日,有1447人遇難,318人失蹤。近年來,舟曲縣已經多次出現泥石流災害,這一次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
地質學家楊勇告訴記者,舟曲所在的白龍江流域位于龍門山斷裂帶上,歷來就是地質災害多發地區。去年,楊勇曾組織了一支西北考察隊沿白龍江進行調研。他們發現,“5·12”地震造成了當地地質環境的嚴重破壞,山體破碎化情況嚴重。此外,人為的破壞也是造成當地泥石流多發的關鍵性因素。從昔日山清水秀的“隴上小江南”,到中國的泥石流多發區,舟曲只用了短短半個世紀的時間。據統計,從1952年8月舟曲林業局成立到1990年,累計采伐森林189.75萬畝,加上民用木材和濫砍濫伐、倒賣盜用,全縣森林面積每年以10萬立方米的速度減少,水土流失很嚴重。再加之礦山開采、水電開發等建設活動的影響,生態環境遭到超限度破壞。
中國水利學會城市水利專業委員會顧問劉樹坤認為,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比較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同時又是生態脆弱地區,如果在發展過程中不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很容易造成當地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